葉靈鳳文存 卷二.霜紅室隨筆之歲月留情
簡介
著名藏書家葉靈鳳自一九三八年扎根香港以來,長期深耕於香港報業,以嚼書為文養家,並投入香港史地研究,對香港的感情質樸敦厚;復以早年以小說創作崛起上海文壇,所交均一時名家,發而為勾尋史實,懷念師友之文,於享譽文林的讀書隨筆之外,再次展示葉氏文筆魅力。
「葉靈鳳文存」卷二之《歲月留情》,以《新晚報.霜紅室隨筆》專欄為基礎,精選葉靈鳳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發表的文章,計一百一十一篇,大多未曾結集出版,按照發表時序編排,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落日故人」緬懷故地舊友;第二部分「情繫香江」記錄香港史地與生活觀察,充分詮釋一代文人大家的情感脈絡,別有可觀。
目錄
總序
懷人念舊 情繫香江
——對談葉靈鳳的《歲月留情》 許迪鏘 張詠梅
凡例
落日故人
1958年
悼鄭振鐸先生 002
一個第三種人的下落 004
小談林語堂 007
1959年
神童父子的喜訊 009
郭老的光榮 012
寒夜懷人 014
老同學成慶生先生 016
叔父和叔父的朋友們 018
老學不倦的馬季明先生 021
喜聞張君秋傳藝 024
聶耳和他的耳朵 027
香港老報人潘飛聲 029
冒鶴亭潘蘭史兩人的詩詞唱和 032
1960年
天末懷人 035
白薇:我們的女將 038
郁氏弟兄 040
憶關良先生 043
1961年
雷雨,中旅和唐槐秋 046
我的革命的三叔 049
1962年
老朋友倪貽德 056
一條腿的盧騷《懺悔錄》中譯者 059
讀苗子筆下的光宇 061
一篇不忍下筆的文章 064
憶伐揚・古久列事 068
憶抗戰初期的予倩先生 073
1963年
傅其芳和容國團 076
黑老虎的老師 079
編而未印的張君秋專集 082
達夫先生的身後是非 089
逝者如斯夫 091
1964年
春祭 093
傷逝 096
1965年
記羅原覺先生 099
死得瞑目的望舒 101
我們的文化使者 103
悼張光宇兄 105
郁達夫的公開狀及其他 108
金祖同與中國書店 111
楊銓先生捐獻的文物 113
1966年
蔣碧微寫徐悲鴻 116
達夫先生的氣質 119
1967年
送畫家任遜南遊 121
郁達夫先生與《黃面誌》 123
達夫先生和吉辛 125
1969年
南非寄來的詩柬 127
1974年
憶望舒故居 130
畫家倪貽德 133
蔣光慈的畫像 135
情繫香江
1958年
神仙島的「僻典」 140
張保仔,滿清和澳門 144
伶仃洋與鴉片走私 147
1959年
記佛堂門的南宋摩崖 149
官富場與官富山 155
桃花和吊鐘的時尚 157
紅棉禮讚 159
為臭豆腐撐腰 161
氣氛不同的書店 163
香港村和「香港」的由來 165
兩個馬禮遜 167
南頭赤灣的宋帝陵 170
宋端宗永福陵之謎 172
關於尖沙咀的史料 174
太平軍在香港 176
南佛堂的意外收穫 178
龍戶、盧亭與南佛堂的畫龍 181
大嶼山的有關史跡 183
宋史上大嶼山的水軍和鹽梟 185
青山的韓愈題字 187
香港野鳥觀察報告 190
早年本港法庭通譯的笑話 192
海上秋思 196
梧桐山和深圳的大水庫 201
九龍寨城的微妙地位 204
聖誕氣氛 207
1960年
百年前六十年代的香港 209
水果攤上的秋色 214
事頭,報紙! 216
1961年
春山行旅 218
初夏韻事 220
冬天已經來了,秋呢? 222
十年窗下 224
1962年
過年的心情 226
春夜二題 228
日益消失的古老香港 230
喬遷之喜 232
「德忌笠」不宜更改 234
沙田的歷史和風災 236
香港的第一次風災 239
1963年
香港八景的今昔 245
歲暮心情 249
燈節偶筆 251
都市裏的春天 253
1964年
致一個同路人 255
美國人和早年的香港 257
黃遵憲的香港感懷詩 259
夏夜 269
1965年
逛國貨公司 271
今年可以做蘇東坡 273
人皆苦炎熱 275
1966年
回顧,勉勵和祝賀 277
過年的感慨 279
插了梅花便過年 281
小病的樂趣 283
香港的天空 285
聽雨偶感 288
1967年
這些懷鄉病者 290
我們的餅食和糖食 292
歲暮小品:大地回春 294
敢教日月換新天 295
喜雨 297
1969年
髀肉復生 299
鳴謝 302
作者簡介
葉靈鳳(1905-1975)
本名葉蘊璞,1905年生於南京,就讀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後加入創造社,曾擔任多種文藝刊物之編寫工作,及主編多份報刊副刊,1930年代更擔任上海現代書局總編輯。抗日戰爭時期來港,先後編輯《立報》、《星島日報》副刊,後來長期主編《星島日報》文藝副刊〈星座〉,至1973年因眼疾退休,於1975年病逝。
編者簡介
許迪鏘
作家、編輯。從事編輯工作多年,公餘參與《大拇指》雜誌、素葉出版社出版文學書刊。著有《南村集》、《形勢比人強》等,編有《盧瑋鑾文編年選輯》。
張詠梅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從事現代文學、香港文學及語文教學的研究工作。著有《北窗下呢喃的燕語:力匡作品漫談》及《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1967)》,編有《醒世懵言:懵人日記選》等,注有《葉靈鳳日記》、《向水屋筆語(增訂注釋版)》,評論文章刊載港、台文學期刊及報章。
序言
關於《葉靈鳳文存》與《霜紅室隨筆》
葉靈鳳先生出生於1905年5月12日,1975年11月23日去世,2025年是他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去世五十周年,是個極有紀念意義的年份。香港三聯書店繼2019年出版《讀書隨筆》三冊、2020年出版《葉靈鳳日記》之後,再把葉靈鳳作品擺上出版日程。
葉靈鳳二十歲起在上海初次發表作品,此後寫作不輟,1938年舉家避亂來港,就靠編輯和寫作撐持生計,直至去世前一兩年始因眼疾停筆。歷年所寫,以百萬字計,都值得一一整理,重現於世,這將是一個時代香港歷史、文化、社會全景拼圖的重要小塊。茲以《葉靈鳳文存》為名,統攝日後出版的葉靈鳳先生作品,冀能成為一項長遠的計劃。
葉靈鳳先生1958年起在《新晚報》撰寫〈霜紅室隨筆〉專欄,至1969年止,前後十一年,期間除1968和1969年外,基本上每星期四五篇,總篇數不下二千,內容則「包羅萬有」,讀者最熟悉不過的是他的讀書隨筆、藝評畫論、香港論述、懷鄉念舊,以至名物考辨,寫來都富於知識,饒有趣味。考慮重新整理葉靈鳳先生的作品,率先出版的不可能不是這個專欄的眾多文章。茲按文章內容分門別類,各定專題,共分四卷,以見作者的廣泛志趣,這四卷分別定名為:《藝海書林》、《歲月留情》、《博聞廣識》、《鄉關何處》。
葉靈鳳先生最為讀者熟悉和喜愛的,是他的藝評書話,《葉靈鳳文存》之〈霜紅室隨筆〉率先出版的,不可能不是他這方面的文章。《藝海書林》收葉靈鳳先生有關中外藝術和書籍的所讀、所思、所感,與作者過往同類和其他內容的單行本不同,本卷提供與內文有關的參考資料,包括較不為人熟悉的人物的簡介、信息補充、主要書籍的出版資料(盡量提供初版或貼近作者所閱書籍版本),以及書影,方便讀者理解內容,並期增加趣味,全書更以彩色印刷,務求賞心悅目。
《藝海書林》之外,《歲月留情》之〈落日故人〉收懷人念舊之作,其中有一般讀者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人物,即使熟悉的如戴望舒、張君秋、郁達夫,也因葉靈鳳先生與他們交情甚深,能寫出他們不為人熟知的一面。讀《藝海書林》可知葉靈鳳先生對人文藝術關注甚廣,讀《博聞廣識》可知他對日常生活相關的各種名物,莫不作知識的探尋,所謂知識與趣味並重,此卷無疑是一個最佳示範。
《歲月留情》之〈情繫香江〉少不了對香港史與地的考述,更多的是本地生活與民情世態的觀察與感懷。一般的說法稱葉靈鳳先生為南來作家,他居港近四十年,喜吃粵菜,愛上牛雜,「此身合是粵人未」?本卷將提供解答。雖然,無論是或否,無可置疑的是葉靈鳳先生心繫祖國,他對北方大地尤其是鄉梓南京、文學活動發源地上海,眷戀之情,時透露於筆鋒,一月之中,對鄉關情事,致意者數四。《鄉關何處》所收文字,是知識與感情並重,與其他各卷同樣動人。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