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十五講
簡介
本書脫胎於作者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傳統建築”通選課之講義,全面介紹了宮殿、園林、佛塔、橋樑等豐富的中國傳統建築類型,輔以大量插圖,與精湛文字相映生輝。
區別於常見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著述,本書獨闢蹊徑,深掘中國建築的人文內核。在西方建築觀念強勢主導的當下,本書尤為可貴地探索如何激活和傳承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
回望歷史,華夏大地或許鮮見西式定義的“偉大建築”,但其深蘊的營造智慧與思想光華,絕不可輕棄。
目錄
■ 引 言……………………………………………………………………….. 1
■ 第一講 中國傳統建築概說………………………………………. 7
一 名辭釋義 …………………………………………………………………… 7
二 要素分析 …………………………………………………………………… 9
三 建築空間 …………………………………………………………………. 12
四 建築意匠 …………………………………………………………………. 14
五 建築師 …………………………………………………………………….. 17
■ 第二講 建築背景中的歷史與智慧………………………….. 20
一 欹器與中庸之道 ………………………………………………………. 21
二 舜之虞 …………………………………………………………………….. 22
三 “義正”社會的追求 …………………………………………………. 27
四 生物多樣化與文化多元化 ………………………………………… 29
五 “李約瑟難題”與“奇技淫巧” …………………………………. 33
■ 第三講 新石器建築的多樣化…………………………………. 39
一 南部平原濕地的干欄“長屋” …………………………………… 40
二 西北黃土高原的橫窯與豎穴 …………………………………….. 45
三 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 ……………………………. 50
四 東部丘陵坡地的半地穴“排房” ……………………………….. 55
■ 第四講 南北建築的碰撞與融通 …………………………….. 63
一 防洪的圩垸和禦敵的城堡 ………………………………………… 63
二 堆土壘築與夯土版築 ……………………………………………….. 66
三 結構、構造與設備 …………………………………………………… 68
四 甑鬲甗與鼎豆壺 ………………………………………………………. 73
■ 第五講 兩種建築思想的互動…………………………………. 80
一 全球語境下的討論 …………………………………………………… 80
二 《周易》中的大壯:壯麗與禮制 ……………………………….. 85
三 先秦諸子論“卑宮室” ……………………………………………… 87
四 一姓與萬姓 ……………………………………………………………… 90
■ 第六講 主流觀念在建築中的反映………………………….. 95
一 春秋後期:高台榭美宮室 ………………………………………… 95
二 西漢:非壯麗無以重威 ……………………………………………. 99
三 北宋:時彌近者制彌陋 ………………………………………….. 103
四 餘響:清漪園與乾隆帝 ………………………………………….. 106
■ 第七講 土木結合及其演進…………………………………….112
一 土窟木巢 ……………………………………………………………….. 112
二 干欄 ………………………………………………………………………. 117
三 窯洞 ………………………………………………………………………. 120
四 土木結合及其演進 …………………………………………………. 127
■ 第八講 建築材料的文化選擇…………………………………137
一 有關木、石兩種材料的執著 …………………………………… 137
二 石加工技術與藝術 …………………………………………………. 140
三 拱券的適應性與優點 ……………………………………………… 147
四 異類的閩南石構 …………………………………………………….. 155
■ 第九講 闕與觀的虛實之辯…………………………………….162
一 先秦闕的由虛而實 …………………………………………………. 163
二 秦漢闕的輝煌 ………………………………………………………… 168
三 闕的後期流變 ………………………………………………………… 173
四 華表與牌坊 ……………………………………………………………. 178
五 闕與司空 ……………………………………………………………….. 181
■ 第十講 城門城樓與結構的執著……………………………..187
一 城門的由虛到實 …………………………………………………….. 187
二 城樓下部的支撐結構 ……………………………………………… 190
三 埃菲爾鐵塔的花邊 …………………………………………………. 196
■ 第十一講 中西木拱橋的結構比較………………………….208
一 從木樑、石拱到木拱橋 ………………………………………….. 208
二 西方古代的木拱橋 …………………………………………………. 221
三 材料與結構的搭配 …………………………………………………. 225
■ 第十二講 仙樓佛塔及其向大地的回歸…………………..230
一 仙人好樓居 ……………………………………………………………. 231
二 伽藍塔影 ……………………………………………………………….. 235
三 回歸大地 ……………………………………………………………….. 243
■ 第十三講 生死觀念與墓葬制度……………………………..249
一 鬼神之事 ……………………………………………………………….. 250
二 丘居探源 ……………………………………………………………….. 251
三 燕丘述舊 ……………………………………………………………….. 252
四 古也墓而不墳 ………………………………………………………… 255
五 丘壟若山 ……………………………………………………………….. 257
六 驪山與霸陵 ……………………………………………………………. 259
七 龍脈逶迤 ……………………………………………………………….. 262
■ 第十四講 園林中的天地與人心……………………………..270
一 因借與體宜 ……………………………………………………………. 270
二 平淡無奇之佳境 …………………………………………………….. 276
三 海上神山及其禁忌 …………………………………………………. 280
■ 第十五講 風水中的理性思維…………………………………291
一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 292
二 風水形勝 ……………………………………………………………….. 295
三 攻位於汭 ……………………………………………………………….. 300
四 流巽及其補足性思考 ……………………………………………… 304
■ 參考文獻…………………………………………………………………315
■ 後 記………………………………………………………………………318
作者簡介
方擁
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著名建築師。1984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後長期從事傳統建築的研究與實踐,參與主持泉州開元寺、新加坡雙林寺等名刹的修繕工程,也是最早研究閩南建築、客家土樓及中國虹橋的學者之一。調入北京大學之後,一直進行傳統建築保存和復興的實驗,宣導將古代中國的“卑宮室”思想與當代全球的生態理念熔於一爐,探索南北通融、東西交流宏觀視野下的古代建築思想史。出版有介紹北大校園建築的《藏山蘊海——北大建築與園林》。目前擔任國家項目《清史·圖錄》的建築卷主編。
引言
中國傳統建築至今仍然是個令人感到沉重的話題。民國初年,歐風美雨橫掃大陸,在很多洋化的軍政大佬眼裏,那堅固的磚石城牆無異於封建堡壘,那昏暗的土木寺觀就等於封建迷信。由此立場出發,凡所見城牆、寺觀以及其他舊時代遺留下的殘餘,莫不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一空而後快。在華南尤其是廣東及其周邊華僑較多的地區,這種情形極為嚴重,原因在於海上逐臭風氣之浸淫早非一朝一夕。
北方的情形有所不同,在新文化運動的疾風暴雨中,“保存國粹”的呼喊並未完全停歇。與胡適、陳獨秀同登北京大學講壇的,還有留辮子、穿舊服以至於仍舊主張皇權的“怪物”辜鴻銘。早年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知名人物,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九種語言,被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建築領域的情形也頗出人意料,1921年至1926年,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受聘為燕京大學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在建築內部採用時尚的設備如暖氣、浴缸、抽水馬桶等的同時,建築外觀完全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樣式。
在全盤西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對於自己傳統的正面認識往往有待歐美人士的引導。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也曾反覆出現於建築界。1925年,在中外建築師40餘人參加的南京中山陵設計方案競賽中,中國建築師呂彥直名列榜首。這位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年輕人,先前曾數年擔任亨利·墨菲的助手,學習如何採用現代材料和技術,實現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造型。1926年,呂彥直又以同樣的設計手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方案競賽中榮獲大獎。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方案競賽是當時頗為轟動的事件,它在建築層面上點燃了中國人的民族熱情。
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站穩腳跟後,強調民族主義原則,恢復對孔子的崇拜,從傳統學術中尋找支持中央政權的學說。30年代初,在日本軍隊步步緊逼、中華民族危在旦夕的劣勢下,愛國情緒空前高漲,政府要員相繼提出,“全國人士從速研究以發揚光大吾國之固有文化”。
在此背景下,建築界掀起了探索“中國固有形式”的熱潮。其基本宗旨是:在接受現代建築材料、技術及設計方法的基礎上,繼承中國的優良傳統,創作具有民族形式的建築作品。
1927年,趙深負責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大樓的建築設計,這座於次年完工的高樓帶有中國傳統風格。1928年開始建造的南京鐵道部建築群也由趙深設計,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風格則完全回歸中國傳統。追隨其後的同類作品有:1928—1935年在廣州,林克明設計完成的中山圖書館、市府合署大樓及中山大學校舍二期等;1931—1933年在上海,董大酉設計完成的政府大樓;1934—1936年在南京,楊廷寶設計完成的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盧樹森設計完成的中山陵園藏經樓以及徐敬直、李惠伯設計的中央博物院等。
1927—1937這十年,曾被稱為中國建築的文藝復興時期,其中官方的導向十分重要。1929 年亨利·墨菲被南京的“首都建設委員會”聘為建築顧問,協助制定出《首都計劃》。計劃要求:建築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盡量採用”。
亨利·墨菲、呂彥直及趙深等中外建築師的設計創作,終歸於建築形式上的復古,雖然能夠採用現代材料和結構,但難以解決形式與功能及經濟上的矛盾。為了尋求答案,當年也有中國建築師走上局部仿古的模式,即整體上遵循現代主義建築的原則,只在局部採用中國傳統的要素。如 1934—1935年在上海,董大酉設計完成的市圖書館與博物館。有人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摒棄中國傳統最具特色的大屋頂,只在局部添加傳統的裝飾。如1932年在北京,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完成的仁立地毯公司鋪面;1933年在南京,童寯、趙深、陳植設計完成的外交部辦公樓、楊廷寶設計完成的中央醫院;1937年在上海,陸謙受設計完成的中國銀行大樓。
至此,留學歸來的中國建築師已經大致控制了本土建築的設計市場,在學術領域也登上了一個新台階。中國建築師中的佼佼者,在正面接受現代主義的同時,對中國傳統建築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們的部分作品已經超越了先前西方建築師的水平。這就是用創新態度對待中國建築的傳統,設計中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與建築師們的出色成就交相輝映的是,中國營造學社於 1929年的成立及其以後多年的學術研究。其中特別重要的是,1930年劉敦楨和1931年梁思成的加入,二人分別擔任文獻部和法式部主任。從1932年開始,學社對11個省共2000多處古建築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記錄,並據此對古代有關建築的典籍進行了初步整理。這個私人興辦的學術團體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其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中國建築遺產被正式認可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在世界建築之林中獨樹一幟。
也許,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給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極大的刺激。1937年日軍挑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年底,淞滬會戰失敗以及首都南京的陷落,終致國民政府所謂“黃金十年”落下了帷幕,建築領域方興未艾的深入探索戛然而止。在此後的八年抗戰及國內戰爭中,中國大陸到處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建築創作上的追求當然無從談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他和規劃師陳佔祥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期望在為首都的未來發展開拓更大空間的基礎上,保護明清都城的古建築和古城牆。不幸的是,這個建議未被採納。1951—1954年間,在向蘇聯學習的大背景下,梁思成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開展有關“民族形式”的討論。雖然他完全無意於倡導簡單地模仿古代宮殿,建造所謂的“大屋頂”,但在百廢待興的緊迫壓力下,應接不暇的建築師們手忙腳亂,終致日後為人詬病的“大屋頂”風行全國。
1955年2月,建築工程部召開“設計及施工工作會議”,報告幾年來全國建設中的浪費問題以及導致浪費的“復古主義”傾向,全國範圍內針對“以梁思成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唯美主義的復古主義建築思想”的大批判開始了。作為學養深厚的專家,梁思成的思想並未被大批判所徹底摧毀,但是他終究不是中國的堂吉訶德。1956年1月,梁思成在全國政協大會上做出了公開檢查。
為迎接建國10周年,1958年,中央政府決定在首都建設十大建築。9月,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30多位建築專家,進京著手方案設計。根據周總理提出“古今中外、皆為我用”的原則,建築界夜以繼日,在10個月內完成了從設計到竣工的全過程。當時建築師的創作自由大體上得到了保證,十大建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人民大會堂採用略加改造的西洋古典式,軍事博物館模仿蘇聯式,民族文化宮注重中國傳統的創新,全國農業展覽館則毫不避諱曾遭批判的大屋頂模式。
我們可以將這批急就章的作品視為一次可貴的建築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延續了抗戰前夕的創作道路。當時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寶刀未老,第二代建築師則在大規模的運動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在此後的20年中,過熱的政治加上過冷的經濟,迫使中國的建築業一直處於冬眠狀態。我們今天常常輕而易舉地將這段時間一筆帶過,但其損失是難以估量的。正是在這20年間,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理想主義遭遇挫折,實用主義到處流行。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經濟上的長期停滯導致了文化上的全面癱瘓。當生活需求降低到最低點時,任何有關建築文化或藝術的討論都無異於癡人說夢。
1978年以後,全國性的思想解放和經濟改革,激發了建築領域的創作熱情。毋庸置疑,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帶動下,30年來中國建築業的發展空前絕後,城市和鄉村都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目前都市建築的物質層面上看,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幾乎已經降為零。
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以後,北京的城市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全球建築師雲集北京,參與爭奪重大項目的方案競賽,隨著一座座大廈的標新立異,北京幾乎成了先鋒建築師的試驗場。2009年北京評出了新十大建築,按得票高低的排序是: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國家體育場、國家大劇院、北京南站、國家游泳中心、首都博物館、北京電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二期)、北京新保利大廈、國家體育館。其中除了一座由中國建築師獨立設計,兩座由中國建築師主導設計以外,其餘七座都是歐美日建築師的作品。與 50年前的十大建築相比,在新十大建築的裏裏外外,我們幾乎看不出設計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
這些建築中多數的技術含量,堪稱全球領先。然而事情似乎不那麼簡單,那些斥資高達數十億元以上的重大建築項目關乎國計民生,足以構成國民經濟中的支柱行業。建築設計也絕非單純的技術或藝術創作,往往高達工程總投資8%的建築設計費,使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建築師有關設計業務的競爭實際上也是國家之間有關建築市場的競爭。在這方面,日本建築師群體始終保持著清醒的眼光,他們曾利用1964年東京奧運會場館設計的機會,將丹下健三等國內建築師推向國際。雖然對於日本人而言,歐美建築市場仍舊壁壘高聳,可是畢竟存在一個廣闊的全球市場。1970年以後,丹下健三及其他日本建築師在北非和中東的設計市場上佔據了很大份額,他們所承擔的項目中包括:約旦哈西姆皇宮、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城市規劃、阿爾及爾國際機場等。
中國著名建築師包括很多一言九鼎的院士們,迄今遠離國際市場,他們在包括北京奧運會場館在內的國內重大項目設計招標中,往往高居評審委員寶座而非建築師席上。他們中有人學貫中西而享有“國際橋樑”之美譽,但在其匆匆溝通的建築大道上,我們只見外國設計師離開緊縮的歐美市場,來到繁榮的中國建築市場上撈得滿盆滿缽。有些頂戴洋博士帽的中國建築師,則打著歐美公司的旗號,在獲得中國市場上的份額之後,心甘情願地向名義上的外國老闆頻頻上貢。
近年來,在中國建築師中,也出現了一批真正的大師級人物。他們在中國各地的建築設計中,進行探索本土特色的可貴嘗試,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例如關肇鄴設計1998年完成的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齊康設計1998年完成的河南省博物院,何靜堂設計2007年開工建設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在多元化的宏觀背景下,任何文化門類都別無選擇,只有凸出本土特色才能夠自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我們相信,天助自助者,只有自尊才能為人所尊。正如當年東京代代木體育館被認為具有日本獨特的造型風格,從而使建築師丹下健三廣受讚譽那樣,中國建築師在創作中堅持自己的獨特探索,也是走向世界文化、進入國際市場的不二法門。
然而以上大師們皆年逾古稀,在他們所開拓的建築道路上,似乎缺少足夠的後繼者。在那些近年崛起的中青年建築師中,有人已經獲得了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的榮譽,也在國內建築市場上佔據了少量份額。然而他們的工作過於忙碌了,各自擔任設計院的院長或老總,擔負著國家企業的創收重任,對於眼下看不見效益的理性探索,對於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實在是無暇顧及。不久以前,一位年輕的全國勘察設計大師在面對媒體提問時坦承自己的設計經驗:“在中國,創新就是率先模仿。”我們很欽佩他的直率,但不能不感到情不自禁的痛心疾首。
回顧32年前,作為十年浩劫之後首批入學的建築系學生,我們對歐美建築充滿了景仰。當年師生們討論世界建築歷史的發展時,當然言必稱希臘羅馬;思考中國當代建築的設計方案時,無不以歐美現代著名建築師的意趣為旨歸。應該說,在那個封閉多年後全盤西化觀念甚囂塵上的焦躁年代,建築領域的此類傾向有其合理性,中國新一代建築師也藉此而完成了自己與世界主流的接軌。可是支撐我們數十年來虛心學習的初衷,難道只是滿足於食飽衣暖而後永遠匍匐於地下?在國土資源不受侵犯、國民生計再無擔憂之後,民族信心的重建也許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工作,民族精神的樹立才是一個國家持久強大的根本保證。
本書十五講中各講的思路及其鋪陳,大體都來源於著者有關建築的反覆琢磨和長期思考。30多年前,在一個對西方文化極其崇拜的建築系新生眼裏,只有歐美傳統建築才是人類文明的正宗,中國傳統建築則是黑暗與落後的象徵。20多年前,在福建泉州開元寺,紫雲大殿那宏麗精妙而充滿理性的木架結構,使一個困惑中的青年建築師茅塞頓開。10多年前,在新加坡雙林寺,雖然置身於玻璃摩天樓內,一個中年建築師已在精神上完成了向中國傳統的徹底皈依。
回眸中國歷史,我們也許看不見多少“偉大的建築”,但卻絕不能輕率拋棄深藏於內的建築思想。歐洲與中國建築之間的根本差異,現在看來是顯而易見的。有關中西古代建築異同的討論,絕不能僅僅局限於物質層面。歐洲傳統建築上所謂堅固、實用、美觀的三原則,只是一種立足於自身語境的敘述,並不能完整貼切地用之於中國。探討中國古代特立獨行的建築現象,常常需要站在更高的精神層面,開拓更寬的人文視野,才能夠進行縝密的分析,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