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變:地球上最偉大的變革
簡介
中國的變化引起了世界上原創觀點之間的重要辯論。當前,世界面臨著經濟增長乏力和全球分裂加速這雙重危機,西方世界對於這種變革應對乏力,但是中國通過傳統哲學來理解變革的本質卻能夠經常性地更新自己,從而能夠獲得贏得未來的能力。
該書認為,現在是時候“看中國”了,中國在應對和管理變革方面提供了新的路徑,這是中國成功進行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為了理解這一點,本書在探討中國的變化時通過哲學、歷史、經濟、商業、政治、前景和影響等角度提供了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視角,這是其他的書沒有做過的嘗試。
目錄
評薦 001
前言 005
緒言 中國和日益被顛覆的世界 014
第一章 中國的變革原則和地球上最偉大的演出 027
運用中國思維 029
當世界注目中國 032
世界現在需要什麼 035
中國可以提供什麼 036
變革的路徑 037
普世思維 039
東亞經濟奇跡的啟示 041
理解變革: 中國的未知因素 041
中式思維能有助於解決其他人的問題嗎 043
中國可能會是怎樣的 048
觀察中國變革 054
地球上最偉大的演出 060
哲學家和理念 061
第二章 歷史、哲學、戰略和治理 063
歷史: 哲學、治國方略和治理的珍貴來源 064
暴力和痛苦 068
戰略: 達成目標 070
政府: 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 071
儒家思想 075
共產主義 078
久經考驗的多元思想 079
傳統哲學今天還重要嗎 081
第三章 生活、家庭、企業和政府的
20 條基本思想 083
思想框架和變革 084
手段 088
人 102
第四章 變革的重點 107
“易”的含義 109
中國之書 111
中國變革的實踐 116
公司 118
中國各地 123
群眾 127
管理變革 138
中西通用的思想 139
第五章 管理變革—中國的神秘元素 141
背景 142
管理變革: 明確優先事項,
關注系統而不是意識形態 144
國家、政策和時機的作用 148
實施變革: 五個案例 149
第六章 海外的聯繫 161
第七章 溫州大戲 183
地下錢莊 184
揭開真相 186
房地產 188
政府的整頓 190
向全國推廣及其基本原則 192
現實、認知和時機 193
革新求變 194
第八章 為什麼很多人曲解中國 195
宏大和困惑 197
誰的長城 198
負面敘述 201
溝通交流 207
不同的方法沒有錯,只是不同而已 211
第九章 中國經濟為何被誤解 213
思維轉折點 214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式思維 216
“漢堡包學派” 218
下一個大事件 220
三大謬誤和常識缺乏 223
視角、主次觀念和全域觀 225
數據、調查和網絡 227
現實 228
解決方案 229
第十章 經濟巨變—日新月異 233
大分流之前,世界驚人相似 234
黑夜和黎明 239
轉變政府角色 242
再次改變 244
對國外的研究借鑒 245
變革的實踐 250
觀點和現實 252
誤解 253
第十一章 四個被忽視的強大支柱 255
民營部門 257
教育 271
研發 274
增長新動力 276
第十二章 中等收入陷阱和現實 279
房地產 280
核心作用 282
“鬼城” 284
“影子銀行” 291
債務 294
中等收入陷阱 298
發展停滯 299
放眼未來(2016—2030) 301
中國製造 2025 302
《2030 年的中國》 305
知識產權 306
私募股權投資 308
人 309
消費者 309
技術 309
第十三章 找到清晨的太陽,避開亂紀元 311
新時代 313
經濟 315
地緣政治 317
歷史與哲學 318
醫療保健: 最大的驚喜? 320
跨國公司: 需要改革開放 322
全球治理: 70 年後需要改變 325
保護中國邊界和對外關係 328
地緣政治經濟學 329
哲學: 西方的新思維? 331
進步時代: 超級油輪正在轉向 332
中國巨變: 1978—2015 333
未來的巨變: 邁向 2030 334
創造力: 中西方的共同點 338
通往新路徑的道路 341
附錄 344
理解中國 344
中國 2030: 中國的獨白 350
摘錄 351
參考文獻 353
致謝 359
前言
“低迷黃昏徑。”
—李賀(約 791— 約 817)
“如果你總是做你一直做的事,那麼你得到的也總是你一直得到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論語·述而》
亞洲和西方都面臨類似的挑戰。各種顛覆性元素將形成一個新時代,雙方都需要更新自己。問題在於:如何變革?
“看中國”是這本書提供的令人震驚的答案。畢竟歐洲、美國和東亞都曾經效仿過中國而且成效卓然,現在為什麼不呢?管理變革是中國的神秘因素。不斷變革的概念 —維新,已經差不多有 4000 年歷史,而《易經》也有 2000 多年的歷史了。
這種引人深思的想法呼籲對中國進行徹底的反思,並認識到其動盪的歷史催生出的傳統思想為變革提供了路線圖。這種反思必須從過去 25 年關於中國的兩種觀點開始,這兩種觀點現在都已經過時了:一種認為中國注定要統治世界;另一種認為中國有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缺陷。
“中國稱霸論”或“中國崩潰論”都不是預先設定的。這種過於簡單的敘事對於理解 21 世紀的中國毫無益處。21 世紀的中國日新月異,驅動力是挑剔的消費者、奮鬥中的民營企業和新技術。
不久前,熟悉新中國的人從世界各地提出了一些更新的觀點。當中國重新出現在世界地緣政治場景中,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史蒂芬.菲茨傑拉德(Stephen Fitz Gerald)做了一個有關“在中國世界中管理我們自己”的演講,講述如何在保持自我價值的同時管理好對華關係。三位麥肯錫作者在《非比尋常的顛覆》中把中國放在新的全球現實中,愛德華.謝(Edward Tse)的《中國破壞者》刻畫了當今中國的企業家精神,詹姆斯.斯坦特(James Stent)的《中國銀行業轉型》描述了一個典型國有企業的現實。
但對於中國的了解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國自 1978 年以來是如何發生巨大變革的?為什麼沒有走曾經也輝煌過 30 年的日本的老路?《中國巨變》解釋了中國還有很多未開發的資源,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神秘因素在於能夠在政府、經濟、商業甚至生活中無一例外通把握本質、設計流程來管理變革。就像英國《金融時報》新興市場主編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在閱讀本書初稿時說:“很有見地,這本書是一本哲學經濟學,比普通的經濟學書更耐人尋味!我也很驚歎中國人吸收變革的能力,真的是不同尋常,我同意。”
在這個不斷被顛覆的世界,《中國巨變》回答了兩個全球性的問題:其他國家、公司和個人該如何借鑒中國思維在昏暗的黎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中國是否能繼續貢獻帶動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超過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並幫助解決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全球滯脹?
不僅僅在西方,世界各地的人們期望越來越低,都需要新的想法,這包括經濟增長較慢的東亞。代際的變革也改變了社會,東亞經濟奇跡的記憶逐漸褪去,亟須調整,即便是東南亞最成功的地區、曾經是“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和經濟繁榮也有助於他們在陷入死水困境之前找到新的道路。
對於一個迷失方向的西方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對一個新的中國敘事的理解。選民說他們想要改變,但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劇本能夠解釋如何改變。相反,在越來越內省的亞洲社會、英國脫歐後的歐洲、因文化戰而分崩離析的美國,只有一成不變的陳舊思想、簡單化的口號和重複的政策,以及關於未來的讓人困惑的辯論。
那麼為什麼不看看世界上這個如此會變革、懂管理的地區呢?不要向內看,而是看最近創造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大經濟成就的亞洲,尤其是中國,這個產生變革的亞洲哲學家園,以及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轉型規模。
主張脫歐和支持特朗普的人說要把控制權拿回來,但他們還沒能證明自己知道怎麼做。中國通過運用千年古訓思變求變,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並帶來了改變世界的成效。環顧四周,20 年來,中國已經從亞洲的貧困國家成為世界上輸出遊客最多的國家,中國成為花錢最慷慨的消費者。2015—2016 年,前往南極旅遊的遊客 10% 來自中國,人均消費高達 30000 美元。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中國。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已經使 7 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超過 2.5 億人口的中產階級,成為事實上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商,擁有最大的外匯儲備。
僅僅四分之一世紀以前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已經進行了 15 年改革探索。中國挖掘其傳統哲學精髓,一點一滴通過流程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其發現和實施的工具以及解決的過程,都是中國的,但選擇的手段大都是西方的。鄧小平 1992 年的南方談話,引發了中國尋求 1800 年後改造西方的巨大潛能,從此建立了全球統治地位。這些手段包括經濟和貿易規則、透明度和審計等技術要求以及法治等概念。這是事實,非常普通,但他們以中國不知道的方式發生了轉變。
在近期歷史發生的諷刺性逆轉中,為什麼亞洲其他國家和西方不試試中國在 1992 年所做的事情 —看看在哪裏如何構建變革和實施變革?中國傳統思維的強大力量就是創造一個能夠改變路線圖的過程。這不是政策,更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關於如何用源於本地的政策來應對不確定性。這可能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驚人的、戲劇性的轉折。
摒棄偏見、糾正誤解,這沒有理由不成為可能。《中國巨變》試圖提供西蒙.沙瑪(Simon Schama)在《風景與記憶》中所說的:
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重新發現我們已經擁有卻沒有意識到或並不欣賞的東西。它不是對我們失去東西的另一種解釋,而是對我們可能還未發現的東西的解釋……在提供這種另類的觀察方式時,我意識到更多的是利害關係,而不是學術上的狡辯。
我很幸運能夠觀察、吸收和分析亞洲過去 40 年來的巨大變化。在此期間,就像觀看了一場日益熟悉的東亞電影,在前排座位我觀看了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過去的 15 年,則看中國。我一直看到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五個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社會一個接一個地成為發達經濟體。
1978 年,我開始醞釀《中國巨變:地球上最偉大的變革》,中國13 億多人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經濟增長,其規模、速度和影響都是史無前例的。儒家思想的發源地現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舞台,吸引著對世界事務、經濟、商業和自己未來感興趣的人們。通過理解中國的變革,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復甦之路。
變革是中國的故事。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經歷了比今天的西亞或東亞更加嚴重的困境,就像詩人李賀筆下強盛的唐朝於 9 世紀開始衰落,“低迷黃昏徑”。西方瀰漫著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史無前例的陰霾和不確定性,亞洲也未能倖免。政治、政策和政治家是萎靡不振的根源,陷入了19 世紀和 20 世紀的意識形態陷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可能會說,西方的政治和經濟思想經常成為一些“長期死亡主義”的奴隸。喬治.布什(George Bush)自豪地宣稱他沒有“做有遠見的事”,其他領導人也亦步亦趨。短期主義取代了長期思維,沒有清晰或務實的優先發展目標。空洞、不切實際的口號在“後真相”話語中佔主導地位,很少考慮哲學。亞洲和西方已今非昔比。
諸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這樣的偉大科學家掌握了變革的關鍵要義。政治家們基於長期願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西方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到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從日本到新加坡,從韓國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亞洲領導人,做出了巨大的改變。西方長達兩個世紀的統治和東亞繁榮奇跡的核心就在於靜觀變革如何改變經濟和社會,遺憾的是現在西方思想中的變革之心已經消失殆盡。回溯到 19 世紀 60 年代早期,經過一場激烈的辯論,亞當·斯密(Adam Smith)關於自由貿易的想法終於在一個世紀之後納入了威廉.格萊斯頓(William Gladstone)1860 年的預算。1861 年,在大西洋彼岸,林肯重新詮釋了《美國獨立宣言》中“人人平等”的原則,冒著內戰的危險結束了奴隸制度。1862 年,在世界的另一端,探險家麥克杜爾.斯圖爾特(McDouall Stuart)挑戰惡劣的大沙漠、從南到北穿越澳大利亞。這三者都表現出了遠見、毅力、勇氣和長遠思維。這絕不是一個獨特的三年,這些品質也並不只出現在遙遠的 19 世紀。威廉·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在 1942 年的報告直接導致了英國建設福利國家和實現充分就業。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在 1961 年發誓要在十年內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且做到了。憑藉長線思維和明確的優先發展目標,科爾在 1990 年成功地以慷慨的條款重新統一了德國。
現在我們卻缺乏這樣的願景和長線思考。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 2015 年歡迎難民的呼籲遭到歐盟一些成員國政府的嚴詞拒絕。短期的選舉利益當道,被視為西方自由主義和好撒瑪利亞人的歐盟人道主義核心價值觀被迅速排除在外,甚至不考慮長期的自身利益,比如不討論歐洲的人口問題,因為從長遠來看,人口老齡化才是一個真正的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一切都是關於現在、當下的快速解決方案,而不是長線思考。西方在努力應對加速變化、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以及面對顛覆的時候似乎倍感茫然。亞洲部分地區也開始發生這種情況。涉足“未知水域”需要大膽的長線思維。為了避免問題、停滯甚至衰落在未來發生,國家和個人都需要重新找到使西方強盛兩個世紀的方法。這些與帝國、榮耀還有西方的例外論無關,更不用說神聖的權利了。
管理變革一直是西方和東亞進步的核心。對技術、科學、政府和基礎設施的大量長期投資奠定了經濟基礎;住房、衛生、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持續改善從根本上提高了生活水平;一步一步的政治改革使得從英國、美國到韓國,人人享有投票權。這其中也經歷過艱難的鬥爭,但卻通過管理變革,克服不利因素,最終讓事情得以繼續前進。所以沒有理由不繼續改革。
2002 年初,在章家敦出版那危言聳聽的《中國即將崩潰》後不久,我來到上海。15 年後,中國還沒有崩潰。相反,中國在全世界更加重要,魅力無窮。歌曲作家格雷漢·恩爾蕭(Graham Earnshaw)戲謔地用香港藍調刻畫了 20 世紀 70 年代香港的精髓,“我知道這裏嘈雜又擁擠,髒兮兮又煩人⋯⋯但它並不乏味”。今天的中國內地也像 20 世紀 70 年代的香港那樣混雜著同樣強烈的能量、混亂、節奏和不確定性,但規模更大,更具有世界影響力。
了解中國可能令人困惑,但也令人振奮。悖論比比皆是。中國似乎同時是富人和窮人、嚴格的官僚主義和狂熱的自由發展、傳統和現代、內向和外向的集合體。更讓人困惑的是關於為什麼中國經濟沒有崩潰的問題,為什麼它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共產主義”國家。調和所有這一切的是一個偉大的腦筋急轉彎。懷疑主義盛行,神話、誤解和複雜性掩蓋了真實的中國。儘管如此,自從 1977 年我第一次關注中國以來,接下來的每一個十年對中國來說似乎都不那麼有挑戰性。為什麼?因為正像最近的結果所示:它知道如何管理變革。
中國經濟的重新崛起提供了經過驗證的、實用的和基本上普適的觀念,而不是某些不相關、不兼容的國家或文化的一些神秘抽象理論。事實上,中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從 2007 年到 2016 年增長了107%,而同一時期美國只增長了 12%、英國增長了 9%、歐盟增長了5%、日本增長了 3%:這肯定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警鐘。解答中國謎題就能解決當今經濟、商業和社會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揭示世界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繁榮之道。這就是為什麼,在日益顛覆的時代,深入了解中國的變革、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可能意味著什麼,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劇目。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