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降(繁體版)

  • 肖煥偉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南粵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年08月04日
ISBN 9789620456213
分類

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原國民黨軍統經濟方面負責人鄧葆光傳奇人生的傳記作品。鄧葆光(1908—2003),出生於湖北,1934年考入日本中央大學,回國後加入國民黨軍統局。全面抗戰爆發後,被戴笠委以重任;1941年鄧葆光依據看到的一則“日本將以橡膠換取蘇聯的木材”報導,在世界上第一個預測日本將偷襲珍珠港;1945年抗戰勝利後任上海敵產處理局逆產組長,負責接收日本人及漢奸的數十萬冊書籍和檔案;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鄧葆光將這批古籍交到共產黨手中;1955年被誣陷入獄,長期遭受關押;1980年平反,後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因病逝世。

本書著重書寫了鄧葆光在抗戰勝利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浮沉經歷。1987年,福建電影製片廠曾將本書初版的後半部分章節改編成電影《在暗殺名單上》。當年拷貝發行量為全國電影拷貝發行之最。作者用流暢的敘事筆觸描述了鄧葆光與戴笠、毛人鳳、杜月笙、陶希聖、劉攻芸、周作民、董必武、潘漢年、揚帆、陳乃昌、楊顯東、孫曜東等國共名人要人之間的交往、鬥爭及合作,生動、立體地展現出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國共秘密戰線和經濟戰線之中的風雲變幻。全書不僅再現了鄧葆光個人的思想轉變歷程,而且從傳主的跌宕人生映射出關於政治、民族、國家的複雜意蘊,具有不俗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目錄

寫在書稿前面的話 鄧葆光 1
關於四十年後的再版 肖煥偉 4

引子 香港——紅棉酒家門前的血案 7
一 拂曉前的特急密電——“霸王號”專機 11
二 古廟餞行宴——富春江,如雲似霧…… 21
三 傳奇式的金融巨頭——二百兌一 39
四 老闆失蹤!——軍統財神的苦惱 52
五 大逮捕——敲竹槓與當保人 60
六 大鑽戒之謎——不怕招風的年輕人 71
七 異國少女的愛情——踏入煉獄之門 78
八 密商——實施“東方”計劃 90
九 仙樂斯舞廳——來了一位教授 105
十 神秘的本家大哥引來——嫵媚的女經理 115
十一 不祥的空難事件——未來是灰暗的嗎? 123
十二 “聞人”失寵——黃金風潮內幕 140
十三 委員長特准秘密調查——胡信義釣到大黑魚 156
十四 情婦?朋友?——清慰公司案突變 166
十五 總統府政務局來的密令——做人難啊! 177
十六 保密局召見——連鍋端 185
十七 陰謀與剖腹亮相——第二次星夜飛回 196
十八 臨終之前的一片真心——穿泳衣的小姐 211
十九 蔣家“布爾什維克”同志——一針興奮劑 222
二十 國際飯店“鴻門宴”——經國打虎 231
二十一 金融巨頭連夜南逃——“海上聞人”穩坐泰山 240
二十二 奇兵突襲——他們吵了一整天 247
二十三 七萬冊珍貴古籍——去留之間…… 262
二十四 保險箱鑰匙留給誰?——最後的晚餐 277
二十五 走私船在月黑風高夜歸來——有人告密! 299
二十六 密信付郵——夜海小划艇 311
二十七 秘密貿易戰方案——東京,緊急戰略情報 321
二十八 亂刀砍來——他艱難地走過羅湖橋 336
尾聲 遲到了三十五年的表彰 352

再版又記 359

作者簡介

肖煥偉
業餘寫作愛好者。三十歲之前,擔任過政府機關幹事,上海《文匯報》、《新聞報》特約記者。三十歲之後曾擔任過企業經理、集團總裁、香港上市公司CEO及投資人。現為某跨國企業董事長。

名人推薦

寫在書稿前面的話

我是在醫院的病床上讀完這部書稿的。我讀得很慢,花費了不少時間。這不僅因為染病的古稀之人體弱目翳,也因為回想起幾十年前的往事,難免百感交集,思緒紛雜。

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以往的一切,無論邪正功罪,已可下公允的歷史定論。因此,就個人而言,業已逝去的歲月早已成為陳跡,沒有多少值得留下文字的價值。一位年輕的朋友卻對我的曲折經歷感興趣,想以文學樣式錄下片段。他認為,像我這樣一個曾在舊時代生活過的知識分子,從沉淪、彷徨到覺醒的思想軌跡,對於現時青年人瞭解舊中國的一個側面,或許不無補益。這樣,我就沒有理由推諉了。

書稿擺到了面前。在文學和藝術層面,我無法提出什麼大的意見。但作為一名當事者,我可以對讀者說,這本書中所寫的主要事情,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真事。當然,出於寫作需要,撰稿者對部分人物和細節作了一些藝術加工,我想讀者和我一樣是可以理解的。

我是抗戰初期從日本回國投身抗日的,如同書中描寫的那樣踏進了國民黨軍統組織的門檻。當時,還有不少和我有著同樣命運的專家學者。我們根據對日本經濟狀況的全面瞭解,確信自己的祖國無論在經濟戰線還是在軍事戰場上都是能夠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在經濟作戰方面,我盡到了一個中國人的

努力。抗戰勝利後,軍統局在國民黨政治事務中掌握著特殊權力。我作為這個龐大的情報機構中的經濟工作領導者以及上海地區漢奸逆產處理負責人,個人進退可謂左右逢源。然而,我卻在這時陷入了極度苦悶之中。我無法理解的是,外患既已解除,理應和平建國,何以又重開戰端?我沒有能力改變時局,只能作出遠離政治舞台、擺脫軍統控制的決定。我在上海組建了當時全國唯一的經濟研究所和遍佈全國乃至東南亞的經濟通訊和信息網絡,想專心致志於利國利民的經濟研究和經濟決策。然而我想錯了,它給我帶來的是更大的困擾。

就在這時候,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接近了我,給了我以啟迪,使我在茫茫霧海中瞥見了一絲光亮。我進一步認識到,我所服務的那個政權是腐敗的,注定是短命的。到了一九四八年底,國民黨政權大勢已去,保密局嚴令我將大批財產搶運至台灣。我不願再做愧對歷史的事,下決心將我所掌管的日偽漢奸逆產—— 三十七家工廠、“滿鐵”的重要經濟資料和當時價值五百萬美元的金銀珠寶,秘密而完整地交給了共產黨地下組織。

一九四九年初我去香港時,在老朋友的幫助下,從上海搶運出了一批含有大量孤本、善本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七萬冊古籍,使它們免於戰火;又以自己微薄之力為新中國經濟建設作了一點貢獻,不料因此遭到國民黨保密局特務的暗害。在九死一生的關頭,中共的高級領導人董必武、楊顯東、潘漢年和揚帆同志給了我親切的關懷。我終於得以跨過羅湖橋,回到哺育了我的大地。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潘漢年、揚帆冤案的牽連,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雖然如此,對於自己當年所下的決心,我至今不悔。一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卻應該把握自己的良知。如能最終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歷史,也就聊以自慰了。

歲月匆匆,在步入垂暮的時刻,我不免想起海峽那邊當年共事的朋友們。他們大多已經作古,健在的也都是耆老之人了。彼此所餘年月已經不多,不知還能在有生之日重逢相會否?昔日的恩怨已經過去幾十年,想來不該再成為不好見面的理由吧?兩邊走動走動,大家坐下來談談,以聊補思鄉思親之情,這是一個垂垂老人所希望著的。

病臥於榻,無力執筆。向年輕朋友談了這些想法,並請他們筆錄於此,權作一個當事人的讀後感。

鄧葆光

一九八四年九月

前言

關於四十年後的再版

許多陳年往事,只有當你在生活的航程中顛簸許久,看遍人間世態炎涼,驀然回首時,才會讓你徒生曾經滄海之感。四十年後,這本再版的紀實小書主角依舊是鄧葆光先生。鄧老先生是一位歷經驚險磨難,承擔過大任大責,經受過大風大浪的長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採訪他時,他已年近八旬,剛從二十多年饑寒交迫和政治重壓的生活環境中掙扎出來;先是被國家推薦為全國政協委員,後來又被任命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常常是坐在他家那有些局促但是陽光明媚的小客廳裏,聽他用濃郁的湖北口音娓娓道來那些飽經風霜的往事。陽光之下,絲毫感受不到他曾歷經的無數血火艱險和遭遇過的虐心悲愴。

五十年代九月的一天早晨,他在香港中環遇襲,被台灣派遣的特工連砍九刀,被送進醫院急救後昏迷了整整六天六夜。最終,他從死神身邊走了回來。以後,避禍上海。不料,四年多後,他因政治問題被牽連關押入獄七年,妻離子散,直至二十七年後再獲新生。那些年,他經歷了怎樣的人生煉獄,又有怎樣的人生思考。從他那滿頭銀髮中略能顯現出的刀疤和金邊眼鏡後那雙深邃的眼睛裏已經很難再找到答案。一顆漂泊了幾十年的靈魂,終於找到了安放的空間。於是,在一年多的採訪和寫作後,我發表了他的故事;然後,又和朋友一起將他在香港那段驚心動魄的經歷拍攝成了電影《在暗殺名單上》。那是一個有很多共情者的時代。

鄧先生生活的時代,是祖國苦難交纏、動盪難安的時代,三百多萬軍人為國捐軀,三千多萬民眾為國殉難;狼煙遍地,命如蜉蝣。那一代人曾經的迷惘、求索、救贖、熱血和抗爭,如今,似乎已經遠去,也越來越被人遺忘。

從第一次出版這本小書到今天,已經過去四十年了。可是,無論是在熏風撲面、熠熠生輝的上海黃浦江畔,或是在褥墊潮濕、燈紅酒綠的香港獅子山下,我總會遇到鄧老先生當年的憂懼、關切和取捨;暮色四合時分,我也總是想起老先生講述過的那些陳年往事,時而動人心魄,時而又讓人嘆息扼腕。其實,傳燈遞引,那個時代並沒有遠去。江湖再見,已然是書中之人了。

肖煥偉

二○二四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