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積厚成勢到順勢而為:中國政法體制的形成(1926-2018)
簡介
本書中的政法體制,是指近現代中國國家建構中,政治與司法組織、司法活動的關係。在當代中國,政法工作、政法機關、政法委等名詞在政治生活、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政法工作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法制度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的各項制度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但長期以來,這一話題並未引起學術界的特別關注。
本書梳理了政法體制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發展變遷及最終定型的過程。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填補了政法體制在歷史源流上的空白,還在於搭建了一個統攝中國法治研究的理論框架,可將中國近現代一百多年的法治實踐放置在同一個學術平臺上審視,可使中國當代法治理論與西方法治理論、中國古代法律理論進行對話。這有利於更好地把握中國法治實踐的內在規律,形成中國學術理論的自洽與自覺。
目錄
導 論 法學研究中“政法體制”主題的缺失及彰顯 001
第一節 法學研究中政法體制主題何以缺失 002
第二節 政法體制主題之彰顯 013
第三節 政法體制主題形塑之過程 018
第四節 本書的任務與學術旨趣 022
前 史
第一章 法政體制初度 029
第一節 法政觀念的流佈 031
第二節 法政知識的形成 035
第三節 法政體制的展開 040
小 結 052
第二章 從法政到政法 055
第一節 觀念從保守到開放 057
第二節 政體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065
第三節 社會各界的不滿 071
第四節 蘇俄實踐之影響 086
小 結 089
上 部
第三章 政法體制理論之建構 097
第一節 “建國三時期”學說 098
第二節 “以黨建國”學說 103
第三節 階級鬥爭論 112
第四節 法律作用有限論 115
第五節 革命司法論 121
小 結 129
第四章 政法體制落地中國 131
第一節 政法體制之濫觴 132
第二節 由局部到全國 144
第三節 黨化司法正式推行 169
第四節 實施狀況觀察 177
小 結 187
中 部
第五章 政法體制之轉型 197
第一節 對政權問題的獨特認知 199
第二節 鄉村政權國家機構之理念 202
第三節 移植而來的蘇維埃制度 207
第四節 戰時和鄉村環境對權力結構的形塑 212
第五節 新型政法體制的特點 220
小 結 231
第六章 政法體制之爭論 237
第一節 創建人民司法制度 239
第二節 社會各界的司法訴求 260
第三節 建立適合邊區的司法制度 271
第四節 以政治方式終止爭論 287
小 結 300
第七章 政法體制之調適 311
第一節 建立新型正規司法制度 313
第二節 賡續與變化 334
第三節 實踐中的兩難 344
第四節 確立解放區新的司法原則 354
小 結 362
下 部
第八章 政法體制再起步 369
第一節 對司法機關的政治化塑造 372
第二節 服務新政權的政治需要 384
第三節 設立過渡性組織機構 392
第四節 司法改革運動 404
第五節 無解的技術問題 410
小 結 431
第九章 政法體制最終確立 441
第一節 黨內專門領導機構定型 443
第二節 定位與事權不斷調整 450
第三節 條塊關係中的政法委員會 453
第四節 運行機制 463
第五節 相關保障制度 476
小 結 493
結 語 政黨、人大與司法關係之定型 495
第一節 如何應對各方訴求 497
第二節 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516
第三節 變化帶來的影響 523
小 結 530
參考文獻 533
後 記 543
作者簡介
侯欣一
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先後在西北政法大學、南開大學法學院、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任教。長期從事中國法律史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共產黨法律史、中國近現代司法制度史、中國傳統民事法律制度等幾個領域具有相當造詣。代表性成果有:《從司法為民到大眾司法:陝甘寧邊區大眾化司法制度研究》、《創制、運行及變異: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百年法治進程中的人和事》等。兼任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檢察員等。曾任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教育部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及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後記
研究現代司法制度在近現代中國的構建過程,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筆者的學術興趣之一。工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單純使用法學知識很難說清楚的問題。如,在近現代中國,除“文革”等極為特殊的時期外,法制一直存在,從未缺席,但法制對國家政治、社會進步的作用卻頗為有限。原因何在?有人認為是立法問題,有人主張是司法問題,還有人堅持是政治問題,觀點勢不兩立。再譬如,在近現代中國,司法改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似乎每隔幾年就會重啟一次。而改革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又大致相同。然而,經歷了一個世紀,政權數度更迭,這些問題卻一直存在,並積厚成勢,最後成了制度的特色。
為回答這些問題,筆者將觀察的視線不再局限於司法制度本身,而嘗試著將司法制度置放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更為廣大的領域中進行關聯性思考。最終認定,決定近現代中國司法制度發展走向的核心力量是政治,現代政治的核心則是政黨制度。於是便有了將政黨、政治制度與司法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想法。“政法體制”無疑就是這樣一個解釋力極強的概念。
中國現代司法制度是移植的產物。既然是移植的產物,便有其基本的制度框架,這一制度框架又早已被型塑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標籤。在近現代中國,推動司法制度變革的主要動力是政治家。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主旋律,因而活躍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家幾乎都是革命家。大浪淘沙,這些革命家又主要集中於國、共兩黨之中。國共兩黨均信服蘇聯以黨建國和以黨治國的經驗。革命家的想法一般比較務實:未奪取政權時,要求司法工作必須服務於革命的需要;取得了政權後,國家進入常態化的治理階段,便要求通過特定的機制,將自己所屬政黨的需求與現代司法制度盡可能結合,且這種結合必須為不斷變化的時局預留空間。在政治主導一切的時代,法律界真正發揮作用的空間極為有限,用力之處只能是在既有目的的前提下,從機制層面為政治進入司法工作尋找通道,並發揮自己的專長,將政治家的要求盡可能地理論化,於是就先後出現了革命司法、黨化司法、人民司法等幾種相關的理論表達。
寫作本書需要處理的技術問題主要有:
第一,怎麼處理史料短缺的問題?政法體制是一個原創性的學術議題,學界不乏對此感興趣者。然而,由於許多相關檔案尚未開放,苦於無米之炊,筆者的辦法是,利用法律史學者的專業技能,以足夠的耐心,充分發掘、利用新近出版的各種新史料,如領導人年譜、傳記、文集、日記、回憶錄,以及新編審判志、檢察志、政法委志等,彌補、替代尚未開放的檔案,如此,大致可以做到再現或還原事實。本書的思考與寫作時斷時續,持續近二十年,即與此有關。
第二,區分觀念、技術與政治作用之差異。儘管政法體制的存在與中國國情下偵查、檢察、辯護、審判等相關職能的分工及運行中涉及的一些技術因素有關,也與司法從業人員所持的特定觀念密不可分,但根本的原因則是政治因素,或者準確地說,是因政治因素產生的觀念轉變和技術變形。寫作中,筆者嘗試將三者作適當分隔。此外,也拿出一定的筆墨再現了政法體制構建過程中,政治家、司法專業人士和民眾各自所起的作用,以便多角度、多層次地呈現出政法體制的形成過程。
第三,本書結構。政法體制在中國落地於1920年代,覆蓋中華民國南京政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政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空段。此外,要想將政法體制的特殊性說清楚,最簡捷的辦法是與法政體制作相應對比。為了真實、完整地反映政法體制在中國的構建過程,本書以時間維度為主線,以相關問題為副綫展開討論。但如此結構,難免會在一些內容上出現重複,不得不拿出相當的筆墨去描寫不同政權司法制度的建構過程。唯有如此,才能真實再現執政黨與司法制度關係之建構。如拋開政權性質,單從執政黨與政法機關關係構建的角度看,三個分屬不同性質的政權所討論的問題,無論是從制度層面,還是具體操作辦法上確實頗為相像。寫作中筆者盡可能地避免過度重複,但最後發現,其實重複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表達,這既說明了政法體制對中國政治的意義,同時也說明了政法體制確立之艱難。
第四,如何表達。在當代中國從事學術研究,每個人內心中都需要有一個尺度。思考時仿佛可以自由馳騁,但一旦行文,落筆於紙上,就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在不迴避問題的前提下,怎樣表達就成了一個頗耗精力的問題。筆者的處理辦法是聚焦於客觀的形成過程,少言其他。如此,讀者是否會有意猶未盡或隔靴搔癢之感,只能留待他們自己去評說。
本書的寫作過程堪稱傳奇。2018年自認為對本書的主題認識已大致清晰,筆者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獲批。2019年正式動筆寫作。甫經動筆,新冠疫情突至,正常的生活完全被打亂。大疫三年,防疫三年,對於中國的政法體制有了更加切身的感悟。
2022年年底的某一天下午三點,筆者正在伏案工作。此時,文稿的寫作已到了最後的收尾階段,電腦顯示的字數為32萬字。突然,在毫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正在寫作的文稿瞬間從電腦上全部消失。任我手忙腳亂,任我目瞪口呆,怎麼操作都無濟於事。平時寫作用的電腦幾乎不上網,也從未受到過病毒的騷擾,因而未能養成隨時備份文稿的良好習慣。為了找回莫名其妙丟失的文稿,我想盡一切辦法,包括求救於各種數據公司和公安機關。在高科技的幫助下,文稿變成了一堆亂碼,但無論如何也無法還原為具體的漢字。那時的心情可以用絕望來形容。好在是自己寫過的東西,又好在剛剛寫過。經過三個月的玩命工作,趕在結項的最後時刻,匆匆完工。結項報告上交後,又利用一年時間逐字進行修改,終於有了目前這部相對滿意的書稿。
2024年3月13日於加拿大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