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潮
簡介
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族的歷史情誼,講述了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展現了潮州人“歷經千劫,只為歸潮”的戀土愛鄉情結,以及“心安隨處家廟,潮平四海歸來”的潮人風貌。
小說分上下兩篇,以“四折一楔子”的結構來串聯兩條故事線,即歷史線“心安隨處家廟”和當下線“潮平四海歸來”,力圖呈現潮汕人的精神圖景和家國情懷。 上篇為歷史故事線,主要講述陳洪禮、林漢先這一代人漂洋過番和歸潮抗日的故事。下篇為當下故事線,主要講述陳喬峰、黃博琳、李啟銘等新一代的潮汕青年和華僑對潮汕文化的回歸與保護。
《歸潮》是一部探討潮人精神內核的作品,陳崇正通過對“碧河鎮”這個虛擬僑鄉的書寫,建立了具有標識性意義的文學地標,在現實觀察與故鄉經驗的轉換方面展現出卓越的寫作才華。小說敘事橫跨百年,書寫戰火紛飛之中潮汕平原的家國情懷,以及和平時代潮汕人守正創新的進取精神,不論海內海外,所有潮汕人以及想了解潮汕人這一族群的人,都應成為這部小説的讀者。
目錄
港版自序 / 001
楔子 / 005
上篇 心安隨處家廟
第一折 大風 / 036
第二折 危局 / 070
第三折 歸途 / 113
第四折 落定 / 139
下篇 潮平四海歸來
第一折 離散 / 170
第二折 重修 / 189
第三折 尋蹤 / 213
第四折 回爐 / 250
尾聲 / 281
作者簡介
陳崇正
廣東潮州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著有長篇小説《歸潮》《香蕉林密室》《美人城手記》《懸浮術,小説集《摺叠術》《黑鏡分身術》《半步村敘事》,詩集《時光積木》等。曾獲第五届茅盾新人獎、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澳門文學獎等。現居廣州。
名人推薦
《歸潮》是新南方寫作的最新成果,訴說潮州子民出洋過番,一代又一代的冒險故事。陳崇正既描述潮汕移民在南洋世界的打拼,也著墨海外華人心繫唐山的糾結。異國生計的艱險,亂世流離的考驗,故園鄉里的牽引,聚散離合的因緣……小說點染暹羅風情,抗戰烽火,以及禮俗工藝、人情世故,在在引人入勝。
“潮州文化向著星辰大海。”——故土未嘗就是歸宿,天涯可以成為比鄰。潮來潮往,潮州人的故事仍在發生,不會完,也完不了。
——王德威
正是歷史意識與當代意識的疊加,共同構成了《歸潮》的寫作要旨,裏面那些閃閃發光的生活、風格獨特的細節,是一種文化記憶的還原,也是一種日常精神的傳承,藏在小說下面的那道潛流,是一個地方生生不息、永不言敗的生命意志。這部小說不僅寫了陳崇正所生活、所記憶、所理解的那個世界,它還展現出了作家所崇敬的人生、所寄託的情義。我覺得,潮州人民要感謝陳崇正,陳崇正也要感謝他曾深深受惠的那片土地。
——謝有順
港版自序
年近而立我才大概摸到小說創作的門道,如何開發故鄉的題材和經驗總是繞不開的大問題。那年夏天,我獨自揹著背包來到湘西鳳凰,來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寫文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思考我虛構的半步村。來湘西鳳凰的原因顯而易見。在中國文學的版圖裡,沈從文先生是寫故鄉的典範,他筆下的湘西世界鮮活而獨特,令人難忘。我寄望於這次短暫的旅途,能找到故鄉書寫獨特的文學配方。
下了火車,輾轉到了鳳凰古城,熾熱的暑意瀰漫在沱江碧水上,錯落的吊腳樓相互依偎。我找了一家民宿住下,第二天清晨便沿著蜿蜒的石階去尋訪沈從文墓。一路上蟬鳴陣陣,裹挾著草木的清新氣息,我逐漸遠離人群,生命的枯寂向我展露它的本來樣態。
沿著台階拾級而上,黃永玉先生題寫的石碑立在路邊:“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我辨認著字跡,墨綠的字跡仿若凝著時光沉甸甸的重量,讓我內心更加惶惑。四周林木繁茂,蓊蓊鬱鬱,六月的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碎成一片片斑駁的光斑,輕柔地灑落在墓畔的簡介碑上,先生的生平在那一行行文字裡靜靜流淌,與山間的靜謐完美相融。再看石上刻著的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字句鏗鏘,恍惚間,那是一場跨越悠悠歲月的私語。
可是沈從文並沒有給我一個完美的答案,相反,黃永玉留在石頭上那句話讓我不知所措。沈從文先生有著兵匪經歷,對他而言,故鄉是明確而獨特的,那封閉且山水優美的湘西是他的另一個戰場。嶺南自古是官員貶謫流放之地,而潮州古城遠離中原,省尾國角,並非兵家必爭之地,更從未成為真正的戰場。自韓愈被貶至此,潮州才重新被點亮。可以說正是千年前一個文人的退守成就了潮州這樣一座小城。我在小說裡常稱它為“退城”,源於韓愈的字“退之”。我在我的故鄉找不到如沈從文筆下那些兵匪環伺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沒有《邊城》中與世隔絕、淳樸動人的風俗。我在沈從文墓前的台階上坐了很久,不禁自問,屬於我的文學故鄉的戰場究竟在哪裡?我該從何處找到書寫故鄉風物的獨特視角?
其後十年時間裡,我嘗試用多種方式書寫故鄉,比如將潮汕文化作為元素融入創作,但始終未找到最契合的方向。直到四十歲,我著手創作《歸潮》時,翻閱著僑批,無意間回想起十年前探訪沈從文墓的情景,那一刻我忽然頓悟:原來我書寫故鄉的“戰場”,不在真正的沙場,甚至不在陸地上,而在廣闊無垠的南海。那些漂洋過海、奔赴異國他鄉的潮汕人,他們的人生故事,他們的奮鬥與鄉愁,才是我書寫故鄉的真正前線,是我取之不盡的文學礦山。
《歸潮》完成後,我將初稿分享給了身邊的朋友。有許多朋友說他是哭著讀完這本書的。我說,我也是哭著寫完的。在我的家族史中,也有著諸多華僑的悲歡故事,那些故事裡藏著祖輩們的漂泊與思念,是家族歷史中最柔軟也最沉重的部分。
我很快也意識到,他們閱讀時之所以落淚,並非我文筆有多精妙,而是每一個潮汕人身邊總會有華僑記憶。誰家沒有流傳著“過番”的歷史?誰家沒有遠渡重洋心酸的淚水?誰家沒有讀過僑批中飽含深情、令人悲痛的字句?那些一往情深的書信,在漫長的歲月中或散失在潮汕民間,或被不同心境的人小心收藏,其中有三江出海的悲壯,也有萬里歸心的熱望。
正是潮汕平原上這段獨特的歷史,讓這裡的山山水水都有了不一樣的意味。“海內一個潮州,海外一個潮州”,正是離散的狀態使得潮汕人對家族團聚有著格外深厚的情感,對故鄉之根也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每當回望故鄉,心中的思念,骨肉分離的悲痛,都瀰漫在山海之間,濃得化不開。重新去捕撈這些往事,我深知其背後有著數不清的牽掛與眷戀,有著潮汕人世代傳承的堅韌與對故鄉永恆的守望。
如今,《歸潮》能夠在香港推出繁體字版本,意義非凡。畢竟從前家裡寫給華僑的書信,便都是用繁體字書寫的。而我童年記憶中對香港的印象,便來自於華僑從香港購買贈送的行軍散和整腸丸,它們的味道太獨特了,瓶子上也寫滿了繁體字。這些從香港帶來的各種小禮物,會作為珍貴的禮品在村莊裡流轉。透過這些從未見過的物品,我對外面的世界也充滿了好奇。香港作為一個名詞和那些物品一起留了下來,我知道這兩個字背後連接著另一個世界。
提到香港,便必定要說到金庸先生。金庸與古龍所代表的武俠小說對我的寫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金庸作品曾以潮語講古的形式陪伴我度過了充滿想像的青春歲月,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充滿俠義的武俠江湖,我的童年會失去很多色彩。金庸小說甚至影響了我講述故事的方式,這份隱秘的文學傳承,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滿懷感激。當然還有香港的電影和音樂,尤其是周星馳導演的作品,許多台詞我都能背誦;至於手抄過Beyond樂隊的歌詞,那是我們八零後一代的光輝歲月,至今誰都能吼上幾句《海闊天空》。
1991年8月我的外公曾來到香港,我翻看他留下的日記,看到“早上十時過香港界宿夜”的簡約記錄,卻無從知道他拜訪了我家的哪一位親戚。眾所周知,香港居住著很多潮汕人,他們每個人都用拚搏奮鬥的經歷書寫著一部令人動容的奮鬥史。我由衷希望《歸潮》能與他們產生共鳴。畢竟潮汕文化基因如此強大,一句家鄉話,一杯工夫茶,都能成為“家己人”心照不宣的接頭暗號。
陳崇正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