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之上——行走在二戰歷史的現場
簡介
《焦土之上》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為核心敘述背景,深度追溯其起源、過程與影響的歷史著作。全書以“那一天”(戰爭緣起與爆發)、“轉捩點”(關鍵戰役)、“持久戰”(中國戰場)、“太平洋”(太平洋戰爭)和“勝利日”(戰爭終結與戰後秩序)五大板塊為框架,構建了一幅全景式的戰爭敍事。
著作的核心內容在於,它不僅詳細記述了從德國閃擊波蘭、敦克爾克大撤退、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地登陸到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戰、硫磺島戰役等決定戰爭走向的重大軍事事件,更以深刻筆觸剖析了戰爭背後複雜的歷史動因,如納粹德國崛起的“溫床”、綏靖政策的惡果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給予了“中國戰場”極為厚重的篇幅,將其置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這一正確歷史定位上。通過南京保衛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慘烈戰役,以及敵後遊擊戰的頑強抵抗,深刻展現了中華民族14年抗戰的巨大犧牲與不屈精神,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錄
第一章:那一天
一、 德國閃襲波蘭:二戰歐洲戰場的序幕 11
二、 納粹德國崛起的“溫床” 22
三、 馬奇諾防綫:形同虛設的“固若金湯” 28
四、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榮光” 33
五、 戰爭機器的瘋狂和集中營裏的絕望 38
六、 英雄的角色及正義的反抗 45
七、 莫斯科保衛戰:傾斜的賭桌和勝利的天平 49
第二章:轉捩點
一、 阿拉曼之役:北非戰場的名將對決 59
二、 斯大林格勒:東綫戰場的“血腥絞肉機” 64
三、 登陸北非:“火炬行動”及北非戰場的終結 69
四、 全球戰場的聯動與戰略推進 78
五、 一次“正義”的大轟炸和兩個“歷史性”的國際會議 83
六、 諾曼底登陸:“最漫長的一天”與歐洲解放的開端 91
七、 歐洲抵抗運動與巴黎解放 96
第三章:持久戰
一、 南京保衛戰:首都淪陷與大屠殺的悲劇 105
二、 九一八事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 114
三、 東北抗日聯軍:白山黑水間的絕地堅守 123
四、 七七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的爆發 130
五、 淞滬會戰: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135
六、 武漢會戰:戰略相持的開端 142
七、 長沙會戰:以弱勝強的輝煌 148
八、 游擊戰:敵後戰場的星火燎原 154
九、 國際合作: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曙光 160
第四章:太平洋
一、 太平洋上的危險平衡:從經濟紐帶走向戰爭邊緣 169
二、 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 175
三、 關島陷落:戰略要地的爭奪與殘酷的殖民統治 185
四、 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爭的命運轉折點 190
五、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日本“絕對國防圈”的崩潰 197
六、 硫磺島與沖繩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中的“終極前哨戰” 207
七、 個體的生存權:被戰爭碾碎的人性底綫 213
第五章:勝利日
一、 雅爾塔會議:
勝利前夜的大國角力與戰後秩序的奠基 223
二、 柏林戰役:
歐洲戰場的謝幕之戰與納粹德國的覆滅 232
三、 波茨坦會議:
戰後格局的深度構建與對日終局的戰略協商 241
四、 原子彈:
戰略抉擇的殘酷邏輯與戰爭倫理的人道反思 247
五、 焦土之上:中國的新生與聯合國的誕生 257
鏡頭之外 《焦土之上》採訪手記 267
編著者簡介
鳳凰衛視集團以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交流為使命,是海外最大的全媒體華語文化傳媒集團。旗下擁有鳳凰衛視、鳳凰網、鳳凰都市傳媒、鳳凰秀、鳳凰週刊等多個品牌,形成「台、網、屏、刊、端、號」融合發展的國際傳播矩陣,在國際傳媒領域享有盛譽。
序言
到達歷史時空的深處 葉揚
歷史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以某種方式和角度進入時空深處,小心翼翼取出一段橫截面來,展示給當代的人,後世的人,乃至未來的或地外的文明。於是發生在人類歷史中的一些事,便不至於因時代變遷而變得支離破碎;曾經存在於歷史中的一些人,不至於因為時間久遠而被遺忘。
很多人知道鳳凰衛視以新聞立台,其實,我們一直也把紀錄片作為常態化的工作內容之一,歷史紀錄片更是紀錄片中的珍寶。新聞與歷史本就是一體兩面,今日新聞是明日歷史,歷史解密也可能成為新聞。記者在大事發生時到達新聞現場,捕捉和記錄現場情況,與時代同頻共振。紀錄片主創者不斷回望,挖掘歷史,講述歷史,這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也是面向未來的必需。
所以紀錄片團隊常常需要畫出一張時空地圖,到達前人所到之處或歷史大事發生之處,從此時此刻,穿越到彼時彼刻。多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有幸建造不同的時光機,到達人類歷史的不同現場。從四大文明起源地到鄭和下西洋的海域,從千年科舉的考場到玄奘取經的驛站,從耶路撒冷的哭牆到切爾諾貝利的空城,從奧匈帝國的華麗宮殿,到廣島原爆的廢墟遺址。站在歷史發生的現場,不免感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不斷加速發展的人類歷史進程中,戰爭、疾病、飢餓與貧窮,伴隨著求知、思索、創造與鬥爭,從未停止,螺旋向前。
“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是人類經過千萬年的生死淬煉,尤其是經過 20 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方得出的基本共識。
2024 年,我們做過一套關於一次世界大戰 110 年的歷史紀錄片,主標題叫做《不能重蹈的覆轍》。1914 年 7 月28 日至 1918 年 11 月 11 日的這場戰爭,有超過 30 多個國家捲入,6500 萬人參戰,900 萬士兵戰死,500 萬平民身亡。遺憾的是,這個“覆轍”沒有多久就“重蹈”了。1939 年 9 月 1 日到 1945 年 9 月 2 日前後 8 年,60 多個國家和地區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超過 7,000 萬人死亡,約1.3 億人受傷,經濟損失達 4 萬多億美元,規模之巨、破壞之大、傷亡之重、影響之深,都遠超一戰,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對中國而言,這場戰爭從1931 年 9 月 18 日就開始,整整 14 年,中國處在被入侵和民族救亡的歲月中。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鬥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爭。戰爭的傷痛,歷史的教訓,長久地留在中華民族的心靈之中,至今仍然揮之不去。
八十年過去,二戰以來確立的全球秩序逐步瓦解。以大國競爭為核心的地緣政治博弈日趨激烈,國際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價值衝突難以調和,中小規模戰爭接連不斷。很多在一戰前或二戰前出現的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再次出現,無怪乎那麼多人驚覺,人類還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三次,或許就是最後一次了。
人類為什麼會不斷陷入戰爭魔咒?在科技日趨發達的今日,人類該如何避免相互毀滅?在這個小小的藍色星球上,人類該如何共存?我們還是得走到歷史深處去尋找答案。
《焦土之上》是 2025 年鳳凰衛視中文台的重點項目,它是我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年歷史的特別紀念,是一次重要的時空之旅。不是一場穿越,卻勝似穿越。經過將近一年的籌備,這套歷史紀錄片在 2025 年 8月於鳳凰衛視全媒體平台推出,在全球華人尤其是港澳地區引發了廣泛關注。台長孫玉勝先生從二十多個候選主題中,挑選了“焦土之上”這個由製作人陸璐女士擬寫的主題,兼具行走之實和反思之意。
2025 年春夏,我們派出多個攝製組,分赴歐洲、亞洲、非洲、北美和太平洋諸島,以行走探訪的方式重返二戰歷史現場,採訪各國專家學者和相關人士,全面剖析二戰爆發的複雜起因,回顧二戰的主要過程及其造成的嚴重災難,深入反思二戰帶來的慘痛教訓,進而探討人類應如何攜手合作,和衷共濟,尋求和平共存之道。我們很榮幸與香港三聯書店攜手推出同名圖書,把節目文稿、採訪場記、主持人和編導手記重新編輯出版,用翔實的圖文資料,結合台前幕後人員的觀點與感受,呈現給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和思考這段歷史的讀者朋友們。歷史紀錄片清晰的行走路綫和充滿影像細節的講述視角,加上圖文出版物嚴謹的邏輯和提綱挈領的整合力度,本書在三聯的專業形塑下,已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絕配,不僅具有獨立的敘事風格,更具備文獻史料今昔比對的學術價值。
這本書按照紀錄片五集的大框架分成五個章節。
第一章《那一天》,聚焦二戰的緣起與開戰階段,分為七節。主持人任韌到達歐洲戰場東綫,行走法國、德國、比利時和波蘭;評論員李煒到俄羅斯,走進 20 世紀 30-40年代的歐洲,看納粹陰影籠罩下希特勒如何登上歷史舞台,德軍如何在兩年時間裏席捲歐洲大陸,又在莫斯科會戰中初嚐戰敗滋味。
第二章《轉捩點》,聚焦二戰中的幾個著名的轉折點,也分為七節。評論員呂寧思前往北非戰場,在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解讀盟軍扭轉戰局的阿拉曼戰役;李煒則走進蘇聯戰場的經典之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任韌前往西歐戰場,行走在諾曼底登陸的沙灘,回到那個槍林彈雨的清晨,把時間帶往歐洲解放的開端。
第三章《持久戰》,聚焦中國戰場,是我們拍攝時間最長的段落,分為九節。蔣曉峰團隊穿越瀋陽、長春、北京、南京、上海、延安、河北、雲南(滇緬公路、駝峰航綫),回到 14 年抗戰的關鍵時間和空間節點:九一八、東北抗聯、二二六事件(七七事變序幕)、南京保衛戰;七七事變、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延安、百團大戰、黃土嶺戰鬥、冉莊地道戰;雲南松山戰役、飛虎隊、中美英合作抗日。大量的歷史細節,讓我們重回那段烽火歲月。壯麗山河,曾是焦土。先輩的苦難與犧牲,不可忘,不能忘。
第四章《太平洋》,聚焦太平洋戰爭,分為七節。首席評論員何亮亮先生前往夏威夷,重返珍珠港,前往塞班島、關島、天寧島、紐約、華盛頓;駐日本記者李淼前往沖繩,回顧太平洋戰場戰略要地關島、中途島、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島和沖繩島戰役的殊死戰鬥,回到那個人性底綫被徹底碾碎的血色時空。
第五章《勝利日》,聚焦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分為五節。李煒前往位於克里米亞的雅爾塔會議遺址 ——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舉行歷史性會晤的地點;任韌在柏林街頭走進希特勒最後的覆滅時刻,在波茲坦重溫對日終局的戰略協商;何亮亮在天寧島的機場跑道,目送當年載著原子彈的美軍戰鬥機從這裏起飛,在華盛頓敦巴頓橡樹園的林蔭下,回顧聯合國憲章的誕生;蔣曉峰在中國東北,提醒我們二戰的最後一次戰役在 8
月 30 日才在這片國土結束。9 月 2 日,日本簽署投降書,9月 3 日,我們的勝利日。
必須感謝所有剛剛忙完紀錄片製作就抽出時間撰寫手記的同事們,他們是何亮亮、呂寧思、李煒、李淼、蔣曉峰、任韌、易园园、劉革非、杜思雨、岳夢穎、王婉晨、劉廣韻;感謝百忙之中協助統籌圖文資料的專題部總監陸璐女士、製作部門負責人黃志成先生和李敏茵女士;感謝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于克凌先生、出版總監姚洪昌先生和設計師吳冠曼女士、阿昆先生等。海量的數據加上有限的時間,在所有人的挑燈夜戰之下,這本書才能很快與大家
見面。匆忙之下,如有措辭不周或字詞疏漏之處,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感謝全力促成鳳凰與三聯攜手合作的徐威董事長和傅偉中董事長,感謝部署和監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年重點項目的孫玉勝台長和趙微執行台長,從上到下的重視和支持,見證了我們所有人心底對那段歲月共同的致敬。
我相信當你拿起這本書來的時候,心情必定也是複雜的。
八十年過去,為何戰爭還在我們的身邊?人類真正的和平時代何時能夠到來?焦土之上,數千萬人的生命,幾乎整個世界的體無完膚,換來成立聯合國的重要共識,而這條團結全人類,走向和平與繁榮的道路,至今依然充滿挑戰。當我們回望那段黑暗歲月,卻總能看得到人性的光芒與平凡人的力量,那些已經遠去的人們,仍在給我們輸送著能量。我相信,當歷史成為我們的鏡子,照亮我們的疤痕,也顯示著來自過去時空的訊息,為我們的前路,照
出一道光來。
讓我們循著時光,重返焦土,到硝煙盡頭,到歷史深處,尋找答案。
2025 年9月13日夜
寫於香港
* 本文作者係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焦土之上》節目總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