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修行
出版社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 2025年07月02日 |
ISBN | 9789620456718 |
分類 |
簡介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靈性修煉場,所有體驗都是內心的投射。學習在不同的際遇中安然自處是每人畢生的課題。
此書以自身的經歷,真誠地與大家分享不同的人生課題、內心的掙扎、如何與情緒共處、如何處理不同的衝突、如何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大方向,以及如何以行動來轉化不同的困局。
希望此書能成為你的生活小錦囊,幫助你面對生命的無常,助你慢慢釐清內在的想法與信念,讓你更能聽懂內心的訊息,勇敢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目錄
推薦序 常展法師
推薦序 陳雪梅
自序
第一章 生命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1 與無助的關係
2 跟莫名而來的情緒打好關係
3 與內在天氣共處
4 情緒有因緣
5 竹篙灣的禪修(上)
6 竹篙灣的禪修(下)
7 憤怒與界線
8 善用負能量
9 看清幻象的本質
10 圓滑不等於虛偽
11 慢慢來,就最快
12 接受「不接受」
13 痛症背後的訊息
14 覺知的重要性
15 食言
16 生命是不斷適應的學習
17 快樂有限期?
18 退一步,海闊天空
19 無常與無我的關係
第二章 尋找關係的平衡點
1 喜歡哪一個自己?
2 好壞不二
3 情義兩難全?
4 但願人長久
5 久等了的交流
6 我們是隊友,不是敵人
7 溝通的藝術
8 緣來緣去
9 媽媽要去潛水
10 表達的真正作用
11 好人做壞事
12 恐懼與成長的關係
13 和諧互聯網
14 認識自己的能力範圍
15 不好意思的另一面
16 衝突中的禪修
第三章 心靈的修煉
1 潔淨的身,清淨的心
2 要改變,就要建立新模式
3 新一年,新氣象
4 回到自己的生命海洋
5 一切本是很簡單
6 相對論
7 意向 VS 目標
8 覺知的培養
9 最好的護身符
10 解讀身體的訊息
11 衷心的祝福
12 與內在和好
13 我是自己的禮物
14 幸福在眼前
15 一封給自己的情書
16 有捨就有得
17 用心練習,放下結果
18 包容、專注、放下
第四章 從心出發
1 社交媒體的內觀禪修
2 無分別心的教學
3 其實一切都很好
4 輕鬆背後的努力
5 放下的力量
6 堅毅與放鬆
7 沒有,也是一種福氣
8 見仁見智
9 超越生與死
10 見佛殺佛
11 隨順而行
12 小盆栽,大智慧
13 好、壞?誰知道?
14 如夢幻一般地搬家了
15 交託給神
16 給年輕的我的一封信
作者簡介
Janet Lau
佛學研究碩士。二○一二年開始於亞洲教授瑜伽師資課程、工作坊以及生活禪營,並擔任香港大學佛學輔導碩士課程、香港大學行為健康中心及法鼓山香港道場客席導師。佛教雜誌《溫暖人間》專欄作家,著有《瑜伽‧生活禪》、《黑白人生》及《關係中的修行之和自己的關係》。
自小熱衷尋找生命真諦,從小學開始探究神的存在。二十二歲練習瑜伽,其後因在不同關係遇到困難,走上禪修及靈學之路。經過二十多年的靈性自我探索旅程,終與十九年抑鬱和好,也從跌跌碰碰的過程中,體會到大部分身心狀況源自內在的心念投射,而大部分的困難多少來自沒有或不夠真心(authentic)的活著。
現在,Janet致力將多年在修行路上所體現的生命課題,以各種方式協助來自不同信仰或沒有宗教背景的朋友。從瑜伽體位、坐禪練習、佛學應用、生命反思以及靈性練習,去認識自我、跨越恐懼,接納自己,隨心而行,由心而發地活出人生的最高可能性。
插畫師簡介
林曉晴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二○一六年遠赴意大利 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s 深造。
回港後,曾擔任咖啡廳廚房顧問、兼職廚師,亦與不同組織合作farm to table活動,經營私房菜。
二○二○年起踏上內在探索之路,透過心理學、身體訓練和Janet的佛學課程等認識自己,並展開文字工作與飲食研究,撰寫專欄、訪問主廚,說人與食物的故事。二○二二年開始自學寫生,記錄日常。
她的食物與畫,既滋養了自己,也溫柔地療癒著身邊的人。
名人推薦
釋常展法師、陳雪梅女士
推薦序1
翻開《生活的修行》,就像走進Janet 的生命旅程,透過她的文字,我看見一條從困惑到覺醒,從受傷到療癒的路徑。這不僅是一本教導正念的書,更是一座連接古老佛法的智慧與當代人生活現實的橋。Janet 以真誠的經驗分享和創新的表達方式,讓修行不再是高僧大德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觸及的生命實踐。
在第一和第二章,她以婚姻、父女關係、姊弟互動這些生命中的課題為例,打開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共鳴。她坦然分享這些看似破碎的經歷,在誠懇中展現出一種珍貴的力量。佛法的經典就像一張地圖,為我們指引著方向。Janet 透過數學公式創新地詮釋了無我與無常的關係,提醒我們:雖然方向不變,但每個時代的人都會走出不同的路途。她的文字讓人感受到佛法在時代中流轉的靈活性與生命力。
在第二章,Janet 探討關係中的平衡與抉擇,尤其是〈情義兩難全?〉的經典場景——她即使拒絕父親送來的食物,卻仍寫下一封真誠的感謝信。這種對情感的細膩處理,讓我印象深刻。她在書中提醒我們,情緒無所謂好壞,只有適當與否。如果我們不懂得轉化內心的傷痕,便可能將它交給下一代。修行的意義,正是超越這種矛盾和兩難,讓我們學會如何與自己、與他人和解。
第三章裡,Janet 不僅示範如何進行心靈修煉,還以具體步驟讓讀者循序漸進地嘗試。我特別欣賞她的自我反思,這是一位修行人應有的態度:勇敢面對內心的難題,並用行動積極回應。我自己也曾在避世與入世之間掙扎,曾無數次在深入的覺察中體會到生命的圓滿,也無數次將它遺忘。Janet 的文字提醒我,修行不一定一往無前,起伏跌宕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道場。
第四章更是讓人驚喜。Janet 從生活的小處著眼,發現修行的契機。她分享當她做自己嚮往的工作時,會忘記自己正在工作。這種超越「工作」和「非工作」的二元對立,不僅是對涅槃的創新詮釋,更是對生命的禮讚。最後一篇〈給年輕的我的一封信〉特別令我感動,這封信不僅是她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對每位讀者的祝福。她用愛與勇氣走過生命歷程,讓人由衷地為她感到歡喜。
看著Janet 真誠和踏實地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鍥而不捨地撰寫文章,帶領各種修行活動,我彷彿看見她正在走向一條更豐盛的人生旅程。真正的佛法不會懼怕時代的濾鏡,因為無論是社交平台的限時動態,還是山門內的禪院鐘聲,它都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願我們在一次次「已讀」與「分享」之間,織出一張互即互入的法界網絡,共同迎接每一個修行的晨曦。
常展法師
法鼓山香港道場監院
推薦序2
人都愛追求完美,但人生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缺陷和不愉快事。當痛苦、恐懼、嬲怒、怨恨來襲時,有人選擇逃避;有人勇於面對。Janet 絕對是後者。
認識Janet 是在她的第一本著作出版後的訪問,距今差不多十餘年了。年輕的她已忠於自己的情緒。她很想找出恐懼背後隱藏的底蘊︰自己到底怕什麼?恐懼究竟從何而來……
她鍥而不捨地學習正念、禪修。她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研究碩士課程,跟隨一行禪師的教導,對如何認識、面對、接受、轉化情緒有很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自《溫暖人間》雜誌邀請她撰寫〈關係中的禪修〉一欄已多年。文章中,她不斷探索生活裡情緒的起伏變化,與讀者像剝洋蔥似的,一層一層地剖析情緒的成因(因)與生成的條件(緣),再從佛學知識中尋找情緒的出口。她更毫不保留地與讀者分享自己的探索所得。
早期的文章,還隱隱約約地感受到她對生活中的不完美感到委屈與無奈。近年閱讀她的文章,發現她已將正念和禪修,深深地與生活結合。雖說不上是得心應手,但已找到情緒的出口,可以輕鬆放過自己的不完美了。
在這些文章當中,她分享了初為人母的忐忑,從兒子學走路的過程,領悟出挫折並非壞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她分享在疫情期間入住竹篙灣隔離營的感受。各人都有難處,沒有所謂對與錯。面對突如其來的逆境與無常,生氣、憤怒、害怕都無濟於事,倒不如修正自己對應外在人事物的態度,透過認知不同關係,切身理解對方的處境。如實地面對難關,或許會讓人好過些。
我很喜歡文章中的一句——「我們需要練習,確認到世上有很多自己控制不到的東西。」當無常來襲時,就能容易面對了。在紛亂多變的歲月中,我們尤其需要掌握這種心智。
Janet不僅抽絲剝繭,為讀者分析各種情緒的因和緣,她還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介紹佛法正念,提出很多如何處理情緒與關係的良好建議。
我更喜歡本書最後一篇〈給年輕的我的一封信〉,人人都會害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盡如人意,達不到自己和心愛人的要求,因此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她告訴我們,只要保持真善美的初心,認知自己的能力已做到最好,接納世上獨一無二的你,人生豈有不完美。
當然,一切還需建基於多練習正念,共勉!
陳雪梅
《溫暖人間》編輯顧問
繁體中文版序言
十年前閱讀《溫暖人間》雜誌時,成為其中一位專欄作家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沒想到幾年後願望成真,被邀請撰寫〈關係中的禪修〉一欄,更沒想過一寫就寫了六、七年。雖然自己對靈性修行非常認真,但因為我不覺得靈性修行止於某個教派(無論瑜伽、佛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學說等),所以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非常「佛」的人。我因此一直擔心自己能否持續寫出「夠佛」的文章,也擔心寫得不「夠佛」而被「叮走」。
直到幾個月前,跟《溫暖人間》其中一位創辦人Elaine 在短訊往來間寒暄,她首次回饋,說我的稿件寫得越來越有內涵。這句話令我感受良多及感動非常。我老實跟她分享,其實自己掙扎了好幾年,直至這兩年才終於放下要寫「《溫暖人間》的稿」的執著,開始只分享生活點滴以及當中的領悟與反思。她覺得從文章中,能看到我對靈性追求的熱誠,反而覺得我的思維模式非常適合寫稿。
這個對話很適合作為本書的開端:當你太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無論是工作、某個角色、學業、任何創意設計以及面對生命和關係的課題等),反而會變成一個障礙。當你放下應該不應該、好不好,真心誠意、從心而發、勇敢地踏出每一步,你會發現原來人生可以那麼輕鬆,幸福是唾手可得,以及愛原來一直都在身邊。
這六、七年裡,我的確經歷不少:從懷孕、初為人母、產後重新探索「我是誰」、患上長達三年的痛症,到離婚、成為單親媽媽,展開人生新一頁。每篇文章有如心靈日記,記錄著每個不安的情緒、每個喜悅與平安、在困境裡的迷惘、對順境的感恩、跌倒的挫敗以及智慧的領悟。
準備此書時需多次翻看往日的文章,我發現自己成長了不少。以前每刻都在不同的領域中求進步,但這幾年我慢慢領會到,過分努力改變自己,反而會形成無止境的自我批判及自我不滿足。有一席話是很好的提醒,也藉此機會跟其他努力自我提升的朋友分享:「『想成為』是一種比較與競爭,越是沉迷追求,往往伴隨『無法接受當下的自己』。」努力追求內在的成長確是好,不過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習看到,並懂得真心欣賞此刻(無論內在或外在的事情)的美好。
提到修行或自我提升,當中涉及一堆充滿儀式感的練習:坐禪、瑜伽、行禪、禪食、唸經、大禮拜、燒香、拜佛、祈禱、感恩、寫日記等。適當的恆常練習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覺察力及平靜心靈,但我覺得這些「功課」必須要銜接生活,才能發揮真正的功用與價值,否則它們只是一些待辦事項而已。
大家都知道樹木是往上生長的,但忽略它往上爬升的同時,根部也往下扎根。靈性修行猶如大樹的生長方式:我們會羨慕他人的智慧及光芒,批判自己的不善巧,卻不知每個智者在背後面對個人陰暗面時的辛酸。跟恐懼、執著、憤怒、困惑、懷疑、迷失及盲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接觸內在陰暗面的「地基工程」一點也不好玩。但若果我們不願意面對內在的陰暗面,我們也無法讓真正的光芒綻放出來。當你下次遇到困惑的時候,記得這只是一個建設地基的必經階段。
出版此書的目的,是希望它能成為你在靈性道路上的其中一個修行夥伴,陪伴你度過人生各種高低起伏。在這個認識自己,探索生命的過程中,希望你可以發現自己的能力,可以從低谷中學習謙卑與信任,可以擁有重新開始的勇氣。更重要的是,可以發現及相信內在已有的智慧。
我有幾個運用此書的方法建議。你可以因應此刻的生命課題,選出適合的文章作參考;又或是將書放在床頭,每晚睡前或起床後讀一篇。你亦可以在〈心靈的修煉〉中選擇一篇文章,來成為一週或一個月的修煉及反思主題。過程中,你可以跟朋友/伴侶/家人分享、討論,以及一起練習,相信一起走會走得更遠。最重要的是,聆聽內心覺得最適合的方法並實行。你並不孤獨,你也並不奇怪。你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並不是因為你的資質或領悟力差,而是因為你活在一個無常的世界,一個不斷轉變的世界,一個需要你不斷學習適應與調適的世界而已。希望此書能成為你的生活小錦囊,幫助你面對生命的無常,助你慢慢釐清內在的想法與信念,讓你更能聽懂內心的訊息,勇敢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在靈性路上跌跌撞撞近二十年,我發現這世界沒有絕對好或壞的選擇,希望藉著盡量有覺知的選擇,讓你更接近自己的心靈。當身口意越能夠與內在聲音同步時,人就會越自在。雖不能保證生活一帆風順,但我可以肯定,即使遇到不同事情與轉變,也可以悠然自得、幸福自在。
在此送上衷心的祝福:
願你幸福,願你平安,
願你安詳,願你健康,
願你發現自己的美善,
願你活出生命的彩虹。
同路人 J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