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 第十六期
簡介
「文化焦點」: 當深度閱讀漸被碎片知識取代,我們邀請四位身份各異的「愛書人」,從個人經驗出發,回望閱讀如何塑造其思想世界與精神厚度。在速成時代,他們談書癡的紙本修行,回憶書架間的青春啟蒙,在山野間重寫閱讀定義。藉由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聲音,本期專題嘗試召喚一種對「慢」的珍視、一種跨越時間與媒介的文化力量。當閱讀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儀式,它或許仍能為這個急促世界留下一絲持久的微光。
「書人書事」:本期以三位風格鮮明的文化人物為核心,追索他們的文學路徑與精神印記。許迪鏘追溯葉靈鳳筆下的文壇交遊,重現其文壇經歷的密網與深情;何紫薇則以女兒之眼,細寫童書大家何紫的溫潤與剛毅,重現一代人對香港的記憶;廖陵兒追念父親廖冰兄,從漫畫筆鋒的悲憤與荒誕中,凝視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下的掙扎與堅守。
「學思隨筆」:黃宇翔延續《漢崩:三國的黎明》系列,以獨特的歷史觀與敘事手法,聚焦「燕然勒石」這一事件,折射漢末政治格局的崩塌與裂變。
「專欄」:延續三位文化寫作者的深度視角。藏書家蔡思行藉文追思書界前輩;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書寫蔦屋重三郎的出版傳奇,從江戶風華回望東瀛書業的夢想之路;作家馮偉才以晚清香港報刊為經緯,梳理殖民語境下政治與文學的互動。
「華文風采」:朱壽桐漫步藥園,在草木香氣與書頁氣息交織之間,書寫其詩與植物、文字與社會關懷的聯繫。文章既是對本草文化的深情凝望,也是在詩意與知識之間探尋一種深層的「語言療法」。
「共讀雙城」:本期《共讀雙城》踏入深港邊陲的「河套」,探訪這片歷史與未來交錯的土地,見證深港如何在同一條河畔書寫不同的發展篇章。緊接其後,我們走進兩地皆名為「西貢」的沿海城鎮,在海脈與記憶中對望,書寫灣區故事的新段落。
「出版內外」:本期聚焦出版人范用的書籍人生,由汪家明撰文回望這位出版大家如何在動盪時代中,以堅定的文化理想與編輯美學,形塑出一代出版風格。這篇手記式文字既是同行致敬,也是對一種「以書為志」精神的深刻存照。
「走讀地方」:中山堂不止一處,它既立於中國大地,也遺落在海外他方。本期以紐約「中山堂」為線索,穿越地理與時間的斷層,追索一座海外華人禮堂的前世今生。
「書評」:本期書評分別細讀小說、文化隨筆與學術專著,從文學敘事的真實與虛構、潮汕家族記憶的塑形,到文明比較視野中的知識演變,推介好書的同時,這些優質的書評也為讀者呈現了文本與社會的交錯切面。
「閲讀前線」:精選24本香港新近好書,為2025香港書展巡禮。
目錄
文化焦點 *算法盡頭,用閱黷對抗速朽*
速成時代,閲讀終究「擱淺」? 呂大樂 004
閱讀的三重求索 黃裕舜 009
慢讀時光,厚養心靈:一位「書癡」的紙本修行 茹國烈 014
走出紙本:在自然中重寫「閲讀」定義 葉曉文 020
書人書事
霜紅室中人與事:葉靈鳳文壇交遊紀略 許迪鏘 026
父親何紫和那時代的香港 何紫薇 032
悲憤漫畫的絕響:秉記廖冰兄在香港 穆曉亞 038
學思隨筆
漢崩:三國的黎明——燕然勒石莫論功 黃宇翔 046
專欄
舊書今讀|書界星落,藏書懷舊 蔡思行 051
香港文學小史|政治與文學的關係:以晚清香港報紙為中心 馮偉才 057
東瀛書話|大夢想家:蔦屋重三郎的出版人生 孫海玉 063
華文風采
藥園中的詩夢 朱壽桐 070
共讀雙城
河套:踏著歷史的節點 木木 076
海脈雙城:深港西貢行紀 呂佳禾 086
出版內外
我寫《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汪家明 093
走讀地方
中山堂在紐約 逐清溪 100
書評
無邊界的真實 劉劍梅 105
說好我們的文化故事 麥文彪 109
潮汕家譜與人物塑造:讀陳崇正長篇小說《歸潮》 侯磊 113
桃笑無心客,源迴何羨舟 陳意林 117
在比較文明史的視野下:讀陳方正《科學史源流》 李昕 121
閱讀前線
2025 香港書展巡禮 125
卷首語
在時光的裂縫中,和閲讀重逢
1963年冬,由業界主辦的首屆「圖書文具展覽會」於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啟幕,開創本地大型文教展覽先聲。至1990年,貿發局接棒主辦首屆香港書展,展期四天,二十萬人次入場,宣告閱讀洪流奔湧而至。
三十載風雲激盪,閲讀從「聖賢書齋」沉入「掌上洪流」,在技術狂飆中漸漸失焦,卻也得以煥發新生。2024 年,香港書展以「影視文學」為主題,文學與光影相互交織,在九龍城寨微縮模型前,讀者親手觸摸文字與影像共生的脈搏。今年,第35屆香港書展以「飲食文化.未來生活」為軸,將感官體驗與未來哲思熔鑄一爐,想像技術革新對生活方式的改變。
當大數據算法將知識切割成指尖的碎片,人們獲取知識的索求隨時隨地得以輕鬆滿足時,深度閱讀意義何在?設想一下,當我們嘗試重構日常:拒斥屏幕成癮,建立晨間或晚間閱讀習慣,以紙筆錄下思想跳躍的火光,那麼,我們獲得的將不僅是對時間的管理權,更是自身注意力的主權。在信息爆炸時代,深度閱讀是抵禦認知淺薄化、養護內在力量的堡壘。閱讀的本質,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生命疊加」,人類想要對抗自身的有限性,唯此一途。近年,香港在推廣閱讀方面的努力前所未有——2024年,由書展延展開去,全港十八區聯動,數百場作家分享會、故事劇場和藝術工作坊,讓閲讀氣氛滲透整個夏季;去年以來正式落地的「香港閱讀+」大型嘉年華式閱讀推廣活動,在春天的香港掀起又一閲讀熱潮……香港正孜孜致力的,是將閱讀從個人的心靈孤旅,推而廣之使其成為公共場域的文化共築,重塑城市精神氣質。閲讀推廣的進化史,映照的是社會對知識態度的變遷,以及人類對閱讀新範式的探索。
適逢七月香港書展,本期「文化焦點」自然繞不開閲讀的話題。我們邀請四位身份和經歷各異的「愛書人」,其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初出茅廬的青年學人,也有實幹起家的藝術行政管理者,醉心山野的自然書寫者。他們立足香港,審視自身經驗,剖析閲讀於個人成長的意義,探討讀書何以改變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當我們站在2025 年的香港書展,在翻動書頁的沙沙聲裏,似乎仍可聞見1963 年展覽會上的油墨氣息。在這道書脊鋪築的長橋上,此際的閱讀,既是向歷史長河的溯游,亦是向未來星群的躍遷。願每一本被打開的書,都是照進現實的微光,導引我們走向人生的深處與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