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到——海外華人與香港金融中心建立
簡介
從貿易生意起家到輕工業發展,再轉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缺乏資源的香港,能取得如此耀目成就,猶如奇蹟。但神話背後,其實有無數推手付出了無比心血,如轉口貿易時期的洋行與南北行、發展輕工業時期的上海移民企業家等。但對香港為何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卻甚少深入研究,彷彿只是自然而然、應運而生。
二戰後,英國綜合國力大減,英資洋行在港所剩無幾,中國內地自1950年代起與本港的金融聯繫亦近乎斷裂,曾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動力大減,那到底是甚麼力量推動香港由輕工業生產走向金融發展?從本書的研究可見,答案是數量巨大的海外華人及華資家族企業。
從19世紀香港開埠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透過香港飄洋海外,形成人數龐大的華僑群體,香港因此發展成為僑匯中心、資金集散地,後來這些資金因政治因素滯留積聚,開始在港落戶。加上隨着時間推展,更多在移居地取得成就的華商受香港吸引,加大對港投資,令香港經濟金融成功蛻變,創出奇蹟。
不過,從本書各個研究可見,蛻變的過程驚濤駭浪,不少海外華商未能成功搶灘,反被商海巨浪擊沉,有人為了保住生意鋌而走險,最終身敗名裂。但無論是成是敗,可以肯定,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財神」匯聚此地,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極重要動力泉源。
問題是,香港為何能吸引「財神」翩然而至?除了源源不絕的資金外,他們還帶來了哪些「珍寶」?為何這些經驗老到的華商最後又會失去點石成金的神奇力量?他們的失敗又為香港帶來甚麼啟示,令香港決心改革重回正軌,成為與紐約、倫敦並列的國際金融中心?希望本書探討的八個案例有助讀者找到答案。
目錄
序
第一章 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蛻變的力量源頭探索
第二章 老舖不衰:謝利源金舖的發展進程與波折
第三章 大來財務:多個家族如迷似幻的關係與盛衰
第四章 恒隆銀行:不同家族的爭逐與飲恨
第五章 多明尼加財務:葉椿齡多層次人脈和生意的探討
第六章 海外信託銀行:張明添南洋家族的火燒連環船
第七章 嘉華銀行:曲折發展進程的不同家族傳奇
第八章 友聯銀行:溫仁才一言堂的福禍思考
第九章 康年銀行:行穩未能致遠的因由探討
第十章 海外華人:家族、企業、儒家文化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跋
大事年表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鄭宏泰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電話調查研究室總監、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政策論壇網絡聯合召集人、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董事局成員、《香港地方志》編委會委員,以及National Identities、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及《廿一世紀雙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先後獲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族企業與繼承制度、社會調查與指標分析、海外華人與中國軟實力等。
李潔萍
現為獨立研究員,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社會工作學士,喜好文字,鍾情文化,愛與書為伴,亦致力於推動閱讀,是香港歷史與社會的好奇者、研究者。
序
用失敗個案去說成功故事,甚有矛盾修辭法或逆喻(oxymoron)的色彩,是別具挑戰且極不容易成功的研究方法。因為俗語雖云「失敗乃成功之母」,就如社會學中的功能學派(functionalist)指越軌或違法行為其實亦有正面功能一樣,這些說法卻令人一時難以明瞭、摸不着頭腦,到底失敗如何轉為成功,反敗為勝,當中長期發展如何?後來的關鍵轉變在哪?窮門何在?等等,實在是引人注視、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捨易取難,選擇了這一極不易為的主題,目的希望能取得一點突破,尤其希望藉此說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如何建立,了解誰是最重要的推動者、支持者。
眾所周知,在資本主義社會,最吸引人注視的是資本,或是擁有資本的人,即資本家—— 通俗調皮點可稱之為「財神」。儘管學術界對資本或資本家並沒劃一嚴格定義,且有各種不同說法(黃仁宇,1997),但用普羅民眾的語言,說到底其實是有錢與極有錢的人,即俗語中的巨富(Yoshihara, 1988: 3-4)。由於錢代表了物質、資源,進而衍生支配與權力,可以成為「造王者」(kingmaker),可見有錢人或資本家實在擁有不容低估的指點江山力量。
為甚麼有些人可以有錢,有些人則沒有?有了錢或財富之後,又如何或為何能代代相傳?進一步說,香港由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國際貿易轉口港,再轉變成輕工業生產的經濟體之後,為何又能打造成生財、聚財,吸引四方之財流入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全球各地「財神」的雲集之地?對於這些引人好奇的問題,雖然我們無法直接回答,卻希望藉深入研究,了解當中一些運作或轉變邏輯,從而思考如何才能更好駕馭金錢或資本。
民間社會常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說法,但我們常會忽略當中「成」的變化過程,因為沙要成塔、腋要成裘,並非單純地把沙或腋放在一起便可以,而需人為地作出組織、籌設,並解決當中必會出現或遭遇的各種問題,才能成功。同理,我們常有香港由小漁村變成大都會或世界金融中心的說法,亦忽略了當中如何「成」的變化過程,尤其低估那個可讓其「成功」的變化。
香港的故事絕不簡單,是中國由盛而衰的見證或傷痕,亦是中國由弱轉強、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核心一環,甚至是中國人由國內走向世界的門戶,當然亦是連結、整合海內外華人、溝通世界的極重要管道,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過去,哪怕有汗牛充棟的分析與研究,探討香港在這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及角色,惟多從飄洋打工、創業經營、西風東漸等較為傳統的、根本的移民與商業發展及文化互動角度入手,尚未從家族企業與資本形成這兩個看似互不相關連,但對中國經濟由弱轉強、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重大影響的層面作綜合分析,尤其了解儒家文化如何有助創業,帶動經濟發展,又如何能促使資本形成,強化銀行金融力量,進而促進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
若果從歷史發展進程上看,當英人東來,以武力擊敗清兵,迫使大清割地賠款、開放商埠,標誌着中國國力急速滑落。至於國門被打開,既讓洋人或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民走向中國,亦讓天朝大國的子民走出去,雖然當中絕大多數是迫於無奈才飄洋出海謀生,走向世界不同角落。而這些海量的海外華人,在日積月累之後則產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三項發展特點:一、觀念上,由強調「父母在,不遠行」、以中國為中心,轉為走向世界,看到了世界;二、位置上,香港在大量華人華工出洋的過程中位置吃重,是他們出洋的管道,同時亦因此溝通內外,地位從此變得更為關鍵;三、角色上,華人華工的出洋,不只是貨物外輸,更是生命有機體到海外經營謀生,尋找更好出路,他們日後衍生更多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關係與交往,令香港作為溝通內外華洋的角色更為多元多樣,內涵和性質更為豐富。
從歷史看,香港能從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大都會,海外華人能從身無分文到積累不少財富,創出跨國企業,兩者均牽扯到最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問題。至於自1950 年起,中國內地與香港及海外華人的關係突然因「貿易禁運」被阻礙了,令海外華人匯款回鄉的資金被迫停留香港,同時亦吸引不少海外華人企業及家族的落戶,因此成為推動香港經濟與金融發展的一股極為重要的核心動力。
就香港而言,無論是早期為轉口貿易打下重要基礎,或是1950 年代起支持香港走向工業化道路,海外華人均扮演重要角色;在逐步把香港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道路上,他們更成為最為關鍵的力量,背後又與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有關,因為海外華人在外謀生時,並沒切斷與中國內地親人鄉里的關係及聯繫。自1950 年代起,持續不斷的「僑匯」資金帶動了資本形成,最終在香港積聚,然後投資在不同層面上,促進了香港的金融與經濟發展,成為把香港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其中一股最為巨大的力量。
就海外華人而言,他們哪怕受到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仍在以家為本、光宗耀祖、「工字不出頭」或「寧為雞口,莫為牛後」等觀念影響驅使下,不少走上了創業之路,在辛苦經營下闖出新天;他們無論在甚麼艱難環境下均堅持匯款回鄉、供養親人,同時仍有衣錦還鄉的觀念,因此長期保持與家鄉的緊密關係。
自1950 年代起,與家鄉的關係突然被割斷,他們便將本來打算寄回家鄉的資金集結在香港,因此壯大了香港金融與資本的力量。到後來,海外華人已在旅居地定居下來,公司亦在該國落戶,但仍因為與故里及香港之間的緊密關係,加上香港的自由開放有利營商,視香港為第二故鄉,持久不斷地投資、設立企業,成為建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極為重要力量。
必須承認的是,要探討海外華人在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分析家族企業如何成為促進香港及海外華人創業與經營的力量源泉,進而思考儒家思想與中國文化在支持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上所發展的作用,無疑屬於別具挑戰、不易完成的研究任務。
在研究探索的道路上,已故恩師黃紹倫教授一直是我們家族企業研究團隊的引領者、啟發者,他除了長期叮囑我們要專心做學問,不要分心,還經常提到海外華人華商這個特殊群體具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以南洋一帶尤其重要。所以在2023 年10 月中,我們曾到南洋走了一趟,主要到新加坡拜訪一生致力推動海外華人研究的王賡武校長,然後又到檳城進行社會與歷史考察,與當地歷史與文化研究者作深入交流互動。
不幸地,那次研究考察回港不久,黃教授證實患上癌症,屢醫無效,於2024年12 月2 日不幸辭世。他的突然離去,不但令家人親友深感悲痛,也是我們研究團隊及學術界的巨大損失,令人傷痛不已。黃教授雖然辭世往生,我們研究團隊仍會秉承其一生專注學術研究的職志,砥礪前行,繼續在儒家文化與現代化、家族企業、社會調查與社會指標,以及香港商業和歷史等不同領域繼續深耕細作,上下求索,貢獻一己研究力量。
對於本書能夠出版,研究團隊其他成員如孫文彬博士、周文港博士、王國璋博士、閻靖靖博士、梁佳俊博士、李明珠小姐、俞亦彤小姐、黃碧珩小姐、盧諾希先生等,曾給予不同層面的協助和幫忙,尤其有過多方面「腦震盪」的交流互動,令研究方向更清晰、學術理論更紮實,在此致以衷心謝忱。
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更要感謝香港歷史檔案館、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的信任和支持,尤其是在這些組織工作的前線朋友,他們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用資料,表現專業、友善,是香港研究者的最強後盾。雖無法向他們逐一致謝,但他們的耐心及協助實在令我們萬分感激,謹此鳴謝。
無論在出版評審,或是校對與編排出版等工作上,香港三聯書店的李毓琪、寧礎鋒及出版團隊的同事們,曾作出巨大努力,因此須作出衷心致謝。本書可視為《佳寧神話》的延續或姐妹作,亦因應所研究的個案中所發生的事件,不少曾屬報章的頭版新聞或廣告,十分吸引讀者視野,因此擷取當中部份作為附圖,希望能讓讀者領會那時的新聞或廣告掀起的轟動和熱潮。另一方面,因應連串人物的舊照片較難取得,亦風格不一,乃以繪圖方式描繪牽涉其中的各個主要人物,為全書添加一些趣味,希望能給讀者留下一個全新印象。
雖然得到各方友好和機構的大力幫助,但仍因無法完全掌握時局的急速轉變、市場的風浪起落、企業興衰和人生順逆,出現不少糠粃錯漏;對於某些疑而未決、含糊不清的地方,雖努力求證,但仍無法做到完美無瑕,這雖是不願看見的,卻很難避免,但望讀者有以教我,指正批評,讓研究可以更紮實、豐富。如對本書有任何意見,請致函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或電郵vzheng@cuhk.edu.hk 聯絡。
鄭宏泰、李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