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大灣區:香港回歸25年

  • 李浩然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年07月12日
ISBN 9789620450204
分類

簡介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標誌著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及珠江三角洲九個內地城市共同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灣區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璀璨明珠,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都為世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要戰略規劃的出台,代表著的是重大歷史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經歷著諸多重要的歷史瞬間。本書從數據和政策入手,條分縷析地為讀者呈現大灣區,特別是香港回歸25年以來,與內地的合作如何從分散到集聚,再走向全方位融合的過程。放眼未來,我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更充分地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體育等諸多維度,成為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灣區經濟中最璀璨的明珠,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在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本書以「融合」這一主題,勾連起不同作者對於大灣區的思考。這一融合不僅僅代表著港澳同內地的融合,也意味著中國可以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平台,同整個世界更具深度和全面的融合,而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書也將通過回答「為什麼要融合」、「為什麼能融合」、「怎麼樣推進融合」三個核心問題,向讀者呈現我們的思考。


編者簡介

李浩然博士,M.H.,J.P.
清華大學憲法學博士。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並擔任基本法基金會會長、香港菁英會政治研究會主任。著有《數字香港:回歸20年》、《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工程師:新角色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世貿變局——技術革新界說國際規則》等著作。

姚思浩
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獲金融學學士、專業會計深造文憑,專修商業管理,對大灣區的發展有深厚的興趣。目前於香港從事大灣區研究及企業發展的相關工作。

馬悅倫
畢業於中山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獲管理學學士、理學碩士學位。關注領域包括:公共行政、社會政策、中國研究。

袁曉航
負笈於清華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學位。關注《基本法》、內地與香港關係及政治治理。

目錄

第一章 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命題
1.1 大灣區視野下港澳與內地融合
1.2 大灣區同世界融合
1.3 融合命題的挑戰

第二章 為什麼要融合:世界灣區的緣起與發展
2.1. 灣區經濟是強大的發展引擎
2.2. 世界重要灣區資料一覽
  紐約灣區
  .區位概況
  .經濟產業特色
  三藩市灣區
  .區位概況
  .經濟產業特色
  東京灣區
  .區位概況
  .經濟產業特色
  小結
2.3. 世界灣區的橫向比較
  紐約灣區
  三藩市灣區
  東京灣區
  小結
2.4. 世界主要灣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驗啟示
  制定整體產業規劃,組建跨域治理機構
  打造世界級龍頭產業,提升戰略行業支配力
  交通基建協同運作,提升整體運行效率
  創造宜居宜業環境,培育引進創新型人才
  小結

第三章 為什麼要融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3.1 設立大灣區的契機
  中國對「新常態」挑戰的回應
  產業集群/城市群是大勢所趨
  小結
3.2 大灣區形成的歷史沿革
  泛珠三角「9+2」合作
  《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香港、澳門與內地的多元協作機制
  《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與香港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十四五規劃綱要》與粵港澳大灣區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滬港經貿合作會議
  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建設方案》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
  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小結
3.3 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化解香港社會矛盾
  房價高企成為香港社會頑疾
  香港人口老齡化帶來巨大發展隱患
  融合發展是解決香港社會問題的必然要求
3.4 增強港澳居民國家認同,促進祖國統一
3.5 優化協同發展格局,服務國家「雙循環」戰略
3.6 推動區域治理一體化,打造協同聯動新模式
3.7 構建世界一流營商環境,提供「雙循環」戰略基點
3.8 增強城市發展功能,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3.9 小結

第四章 為什麼能融合:大灣區內各城市發展定位及產業狀況
4.1 香港
  城市定位
  產業發展概況
  .未來願景
  .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航運中心
  .國際貿易中心
  .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國際航空樞紐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4.2 澳門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
  .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加強大灣區內廉政機制協同
4.3 廣州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共建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
  .促進規則銜接和要素便捷流動
  .擴大大灣區居民職業資格和行業標準互認範圍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4.4 深圳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便利港澳人員跨境執業、提供專業服務
  .構建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教育體系
  .建設高水平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4.5 佛山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積極拓展兩地在教育領域的合作
  .共建人才創新創業平台
4.6 珠海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推動大灣區仲裁創新實踐
  .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生活發展
4.7 惠州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優化大灣區創新生態環境
4.8 東莞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共同營造灣區創新生態,建設創新高地
4.9 中山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共同打造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
4.10 江門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4.11 肇慶
  城市定位
  發展狀況及產業規劃
  與香港的合作與聯通
  .城市之間的經貿合作
  .建設成為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4.12 小結

第五章 為什麼能融合:大灣區城市間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策略
5.1 多元產業促進兩地融合
  大灣區產業發展綜述
  先進製造業
  .產業分佈
  .傳統製造業轉型
  .發展方向
  戰略性新興產業
  .研發
  .產業集群
  .發展方向
  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
  .貿易及物流業
  .檢驗檢測
  .專業服務
  小結
5.2 教育交流促進民心交融
  內地學校對本港學生的開放
  .幼兒及中小學基礎教育
  .升讀本科學士學位
  .升讀研究生及以上學位
  .前往內地交流或附讀活動
  香港高校招收內地優秀生
  .升讀本科學士學位
  .升讀研究生及以上學位
  .前往香港交流或附讀活動
  .獎學金及資助
  小結
5.3 創新政策安排便利民生
  「一地兩檢」的實施
  .深圳灣口岸
  .高鐵西九龍管制站
  .警務合作機制
  惠民社會政策實施
  小結

第六章 如何推動融合:香港的獨特作用
6.1 香港與內地合作發展的淵源
6.2 國際金融中心助力大灣區發展
  香港金融服務業
  .金融服務業概況
   機構數量
   就業人口
  .金融服務業特點
   高增長
   高成本
   高收益
  .小結
  國際評級機構對香港經濟和金融的評級
  .標準普爾(標普)
  .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穆迪)
  .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惠譽)
  .小結
  IPO 及股票市場的發展
  .股權市場
  .股票市場
  .中國內地與國際市場資本流通的平台
  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樑
  .滬港通和深港通
  .債券通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
  小結
6.3 服務於「走出去」及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成就
  香港在「走出去」戰略中的角色擔當
  .內地對外投資的重要基地
  .外商對內地投資的主要來源地
  人民幣國際化在香港的實踐歷程
  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角色
  .最龐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
  .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
  .主要的人民幣外幣中心
  .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
  國際及區內的金融合作夥伴
  .參與多邊組織及國際論壇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
   東盟+3 清邁倡議多邊化
   國際結算銀行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巴塞爾委員會
   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會議
   金融穩定理事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集團(世界銀行)
   二十國集團
   亞太區中央證券存管處組織
   其他中央銀行組織
  .與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
   雙邊回購協議
   貨幣互換協議
  香港在中國未來「走出去」戰略的思考
  小結
6.4 科技領域及文化藝術的卓越表現
  科技及創新領域
  .優秀的大學資源
  .各類資助計劃及政策扶持
  .科技設施建設
  文化藝術領域
  .文化設施建設
  .文化遺產保育
  .藝術創新與交流
  小結
6.5 內地與國際聯繫的橋樑
  多元共融,開放包容
  四通八達,交通便利
  國際展覽之都
  文化藝術,生機勃勃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