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

【如果身體懂得說話】認識頌缽音療的療癒之力
頌缽——一種古老的樂器,它的振動頻率被認為可以調節人體的能量場,以達到釋放壓力、平衡情緒的作用,因而被廣泛地應用在音療、瑜伽、靜坐冥想等領域。頌缽音療藉由聲波能量與體內的水分產生共振,傳遞到各部位,將體內不協調或堵塞的能量調整到平衡狀態。 根據古印度哲學,人的身體有七個脈輪,每個脈輪對應不同的身體部位,透過頌缽來調整它們的能量,便能達到療癒的效果。我們可以把頌缽直接放到身體上,讓共振直接傳達到身體內部紓緩不適;又或是將頌缽放在耳朵兩側或頭頂進行敲擊,通過音波傳遞至相應脈輪,改善與溝通、直覺和靈性相關的問題。 古語有云:「五臟有聲,聲各有音,聲音相和則無病。」體內的聲音與我們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要調理身體,首先學會要聆聽我們內在的聲音。由瑜伽導師Chris Su所著的《聆聽內在聲音︰探索與療癒》,以內心的聲音作為引子,帶大家透過冥想、正念、頌缽等心理訓練療癒身心、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 《聆聽內在聲音︰探索與療癒》作者:Chris Su頁數:232頁尺寸:135 × 19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