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共 2 項包含相關標籤內容
傳統殯葬習俗知多點
重陽節,你會如何表達對先人的心意? 重陽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日子。為表孝心,不少人都會特意於當天登高祭祖,憑弔先人。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除了節日禮俗,不少傳統殯葬習俗亦是基於「孝義」衍生而成。 由多位資深殯葬從業者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聚焦闡述生前規劃的同時,旁及對傳統殯葬習俗的介紹,讓讀者認識殯葬習俗的古今之變,從裡到外瞭解本地殯葬文化: 古時守孝期長達三年?《論語.陽貨》篇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說小孩子需三年才能單獨走路,斷奶,離開父母懷抱,所以三年就是對於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的報答。從前當官的碰到父母過世,如果不馬上告假還郷就會被彈劾,嚴重者可能永不錄用。而一般百姓,三年內不得嫁娶,不慶祝節日,不剪頭髮,不可去歡樂場所,不進入別人的房屋及寺廟,不參與任何紅白事,甚至還會結廬守葬,在先人墓旁搭蓋小屋(墓廬)居住守護墳墓。今天守孝期由三年縮短到百日,守孝時不能參與親友的紅白二事和做禮,但可以後補。 傳統喪禮中為何有「壽衣」?古時醫學並不昌明,疾病難癒,生命脆弱,人活到六十歲便算長壽,能走完「一甲子」即六十年循環。為隆重其事,古人會於六十大壽時揀選家裏最好的布料做衣服賀壽。故往後先人過世,自然穿著最好的那件離開。從前入土殮葬,陪葬衣物不像今天火葬般付諸一炬,壽衣穿在先人身上不被認為是浪費。後來人愈來愈長壽,亦會於在生時為自己預做壽衣,認為能夠添壽及為兒孫增福。 為何子女要穿「麻衣孝服」?父母逝世,兒女則穿家中最差的衣物送喪,最好的給摯親上路,而最差的留給自己,以表孝義。古時,「麻」是最差衣料,「麻衣孝服」就由此而來。傳統壽衣按照古時祭祀規格,男士的包括內衣、內褲、面衫、面褲、長衫、馬褂,共六件;女士的,馬褂變成裙丶褂,共七件,直至今天,喪家在靈堂的傳統服飾依舊以麻衣孝服為主,包括粗糙的扣服加上披麻,而「披麻戴孝」的「戴孝」就是男士胸前戴黑紗及女士戴頭花。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重陽祭祖|異鄉的香火:南洋華人祠堂
重陽節將至,祭祖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而祠堂作為家族祭祀的重要空間,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香港三聯出版的《中國祠堂》以史為經,以制為緯,全景式解讀了中國祠堂的千年衍變。本文節選自書中第七章,介紹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華人祠堂的多元形態及其社會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如何通過祠堂保留祭祖習俗,並在異鄉構建新的文化共同體。 在世界各國存在著很多中國式的祠堂,尤其是在東南亞華裔居住的地區。新加坡華裔居住的地方,就建有許多祠堂。但祠堂的具體形式根據華裔的需要,發生了變化。祠堂一般應該是一個姓氏修建一個,在新加坡固然有一些單姓宗族祠堂,但新加坡華裔不鼓勵一個家族建一個祠堂,而是在每一個區域建有一個華裔百姓宗祠,時逢過節,當地各個姓氏的華裔都來這裏祭祀祖先,這樣更有利於當地華人團結。身居海外的華人需要更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作為自我保護,因此在新加坡,有相當數量的祠堂被保留下來。 在馬來西亞華裔居住的地區,華人同鄉會館兼具群體公共祠堂的功能,也兼具會館作用。馬來西亞常見的華人會館建築大都是兩進式的,前面的部分供奉地方鄉土神或關帝,後進則奉祀祖先的神主。另外也有很多會館,神主龕所在處就是會館的前廳或正廳的主體空間,或者在神像的背後或兩旁就是神主龕。有些會館採用了雙層的洋樓建築,其中一層便專為神主而設。 在馬來西亞,有著一種非血緣互認親人的現象。1870年在檳城吉靈街落成的韓江家廟,就是屬來自九縣的潮語系及客語系潮州府人共同聯合的潮州府會館,是潮州老鄉的百姓祠堂,它的其中一副柱聯首句前八個字用了“敬和九邑,異姓連枝”,深刻說明了祠堂會館集成了異姓同宗的各種關係,使聯合的範圍擴大化,這種“異姓連枝”的祠堂在國外很普遍。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埠元勳、著名客家人葉德來(亞來)公的後人,1892年於大馬首都吉隆坡創建的雪蘭莪葉氏宗祠,令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刮目相看。擁有2000多成員的雪蘭莪葉氏宗祠,於1992年慶祝了她的“百歲”生日,正如全馬中華大會堂聯合會總會長林玉靜先生為《雪蘭莪葉氏宗祠成立壹百週年紀念特刊》撰寫的《獻詞》所說:“任何組織,皆有其本身的歷史。但是,像葉氏宗祠這樣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而依然活躍的宗親會,為數著實不多。因此,越顯其難能可貴。”雪蘭莪葉氏宗祠對華文教育的貢獻,更是馬來西亞數千華社團體的一個典範。在葉氏宗祠活動中,支持華校教育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後,更成為自覺自為的第一件大事。葉氏宗祠對當地華文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支持創辦獨立大學以完善華文教育體系;(2)支持華文獨立中學復興運動;(3)參與推廣華語運動,堅持華校以中華母語為教學媒介的立場。當然,雪蘭莪葉氏宗祠積極支持華文教育發展的同時,也注意促進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 印度尼西亞華裔建立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中國傳統的祭祖禮儀。 在17世紀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大規模入侵印尼之前,華人已大量移居印尼,初步形成了印尼的華人社會。華人在爪哇沿海和內地經濟中已經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印尼群島淪為荷蘭殖民地後,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為了充實勞力加強經濟掠奪,荷蘭殖民者採取各種手段,招徠、誘騙和擄掠大批華人、華工移居印尼。1860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印尼華人數量激增,華人社會進一步擴大。 大批華人移民印尼,也把中國的文化、教育、風俗帶到印尼。在爪哇及外島各地,凡是華人聚居之處都有華人建的宗祠,僅雅加達就有數十家之多。在爪哇,創建最早的是1754年建於巴達維亞的陳氏祖廟,其前廳供奉唐朝時開發福建漳州被稱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印尼的宗祠一直保留著春秋兩季大祭的傳統習俗,“欲盡人子報本追遠之大端,留仟佰年之基礎,而兼欲免後世子孫之憂”。在祭祖、婚喪儀式、婦女著裝等方面保持著華人傳統習俗。 在印尼,一般也是以地區建立異姓連枝的公共宗祠,為華人主持傳統的婚禮、喪禮,並提供傳統婚禮、喪禮所需的用品設備,定期召開宗祠會議,有計劃地開展社會活動,以使華人及其後代學習有關的傳統禮儀,恢復和保持儒家的社會秩序,增進華人之間的互助和團結,從而加強華人在印尼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泰國鄭氏大宗祠 在泰國華人社會中,對祖先祭祀的祠堂是由同姓團體的宗親會主持設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泰國幾乎不存在同姓宗親會,甚至50年代也只有一個宗親總會,但自1960年以後宗親會急劇增加。60年代後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之間,泰國已發展到了54個宗親團體,80年代中期又新增加了15個團體。泰國華人宗親會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建造宗祠。 泰國華人宗親會主持開展祠堂活動,其中以林氏宗親總會最為典型,影響巨大。泰國林氏宗親總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籌備組建,以林門由(總會第一期、第二期的財會監事)和林孚勃(南山公總會第一任總幹事)為骨幹,由55人構成的籌備委員會於1962年1月組成。1963年春,宗親總會正式成立。成立後將籌建林氏大宗祠作為頭等大事。1965年籌備組購買了建造大宗祠所需的土地,1967年動工,1970年完工並舉行了竣工典禮。大宗祠的整個建築耗費584萬銖(1968年曼的人均月收入為476銖)。建築物的結構設計遵循了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木工和畫匠來自台灣,部分建材從台灣、意大利進口。 按林氏宗親總會的宗旨,大宗祠“為發揚中華文化之倫理道德”而建造,具體來說,大宗祠就是林氏遵循“孝”的理念,對祖先進行祭祀的場所:林氏宗親總會,就是旅居泰國所有林姓居民的家;林氏大宗祠,則為類似中國故鄉的“家廟”,也就是超越村落宗族的廣泛的同姓宗族所共同管理的祠堂。林氏大宗祠建立後,從春節到冬至期間,舉行了一系列的祖先祭祀活動,林姓有關團體眾多成員則在大宗祠頻繁聚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宗族活動,並舉行集體會餐。林氏大宗祠的建立,有力促進了泰國各地“宗親”(諸如屬於海南林氏宗祠、佛統府泰國林氏宗祠、同倫林氏宗祠、夜功林氏宗祠等組織的人們)間的聯繫和團結,為泰國華人的宗親活動樹立了榜樣。 從上述海外華人祠堂活動舉例可清楚看出,進入20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的祠堂與海外華人祠堂相互影響,相互輝映,標誌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祠堂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本文節選自《中國祠堂》第七章 當代祠堂 《中國祠堂》繪著:王鶴鳴、王澄頁數:472頁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