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觀

【讀書雜誌】深港鯉魚門的舊說與新事
深港兩地,各有一座「鯉魚門」,兩地同名,卻演繹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故事。 香港鯉魚門曾屬戰略重地。1880年代,英軍在鯉魚門海峽建立炮台,使之成為香港島東部的海防要塞。走過抗戰歲月後,鯉魚門居民遂以採礦業及陶瓷業維生,直至六十年代出現第一間海鮮酒家,其他漁民紛紛效法,逐漸發展成著名的海鮮勝地。時至今日,鯉魚門依然「靠海食海」,海鮮街上的酒家達三四十家,不少食肆店主仍為祖業默默堅持,只可惜疫情過後遊客銳減,街道變得冷清不少。 深圳鯉魚門曾是一片大海,經填海後發展為年輕人創業的夢工場。八棟造型現代的建築共同構成繁體字「夢」,坐落在前海重要的產業園區和公共機構旁邊。深圳鯉魚門地鐵站還特意準備了錦鯉印章,寓意此地如意吉祥。隨着城市發展的步伐,深圳鯉魚門預計將會持續升級,陸續出現更多惠企利民的新地標。 兩座「門」,同門不同意:香港鯉魚門,靜守維港,海鮮街燈火與採礦遺蹟交織出滄桑與溫情,宛如「續夢」的港灣;深圳鯉魚門則躍動於前海新區,化身「鯉魚躍龍門」的夢想舞台:創業熱潮和政策紅利吸引青年們在此「逐夢」。一岸傳承六十年海鮮老店的鄉土情懷,一岸見證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創新活力。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隱形之光:看得見的清潔工,看不見的價值
1886年,美國芝加哥數萬名工人罷工遊行,要求8小時工作制,可惜他們的訴求不獲接納,維權運動最終更釀成流血慘案。3年後,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次維權運動,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常言道「職業無分貴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應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平等對待,但現實又真的是這樣嗎?「香港的清潔工友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外判制度、社會偏見、最低工資、潔淨服務商品化、欠缺恰切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在香港,不少清潔工友面臨在職貧窮,主要是因為每幾年便需重新簽訂勞工合約,即使多年來為同一間公司勞力,都只能依靠最低工資的升幅獲得加薪。 除了缺乏勞工保障外,清潔工往往被大眾貼上標籤,甚至連清潔工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厭惡性行業:「除了物理上的骯髒感外,社會文化的偏見也是貶低清潔工價值的主因。從事清潔工的人往往是邊緣群體,包括貧窮的新移民、婦女及長者等。環境清潔與否的能見度很高,如果做得不夠完善,上司要監控、施壓就很容易,精神壓力亦屬於清潔工必須承受的勞動成本。」 公廁清潔、屋邨清潔、防治蟲鼠……事實上,清潔工的工作並非只有「倒垃圾」,他們照顧了整個城市的潔淨工作,維持你和我的日常。去年,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的團隊訪問了12位來自不同工種的清潔工友,並將他們工作時的甜酸苦辣集結成《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一書,希望透過文字呼喚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福利及健康的關注。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著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72頁定價:港幣17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