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

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中美能否避免關稅戰之下的修昔底德陷阱?
自今年2月份以來,美國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並逐次提高。美國對華關稅稅率實際累加已達145%。 針對美國的關稅行動,中國也採取對等反制措施。中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反對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將奉陪到底”。除了中國以外,歐洲、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明確表示了對美國加徵關稅採取反制措施。 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背後的邏輯是,如果能收取大量關稅,短期內就能增加美國的財政收入,以緩解美國目前高達36萬億美元的債務和今年到期的9萬億美元債務,長期而言能夠降低國內所得稅稅率,促使企業回到美國建廠,從而推動美國再工業化。但實際上,這種邏輯是完全錯誤的。正是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國外商品的進口,才使得美國消費者能夠以低價使用大量的商品,保持其生活水準。另外,提高關稅實際上並不能有效解決美國的債務危機。關稅收入相對於龐大的國債規模而言微不足道,美國真正的困境在於找不到足夠的買家購買其置換國債。 誠然,關稅問題僅僅是中美複雜關係的表象之一,集中體現了中美兩國在多個領域的衝突,但其背後反映的是老牌霸主和後起大國之間核心利益的衝突和全球規則的再制定。因此,看似是美國表面上發動貿易戰,形成關稅壁壘,實際上則是美國試圖利用金融霸權來鞏固其全球控制力並深刻地打壓中國,因為金融是中國相對薄弱、而美國相對最強的環節,美國就是要利用關稅和貿易戰,來掀起一場金融風暴。 隨著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各國學者都嘗試對這兩個大國的競爭關係提出了思考和看法。其中,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使用了“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術語,他認為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是“未來幾十年對全球秩序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此後,這個術語也被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接納並使用。隨著特朗普的兩次當選美國總統,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更加流行,受到了更為廣泛的討論。 艾利森教授在哈佛大學從教50年,其學術關注為核武器、俄羅斯、中國和決策問題。除了在哈佛任職以外,艾利森教授還在不少的研究智庫工作,他也在美國政府擔任工作,並深度介入美國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自 1985 年以來,他一直是國防政策委員會諮詢委員會的成員。 香港三聯最新出版的《中美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格雷厄姆·艾利森與王輝耀對談》一書為艾利森教授與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博士的最新對話訪談錄,旨在闡述“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以及論述中美在多方面存在的矛盾和競爭。 根據“修昔底德陷阱”聲稱的崛起大國和居於主導地位的守成大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推斷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此論調一直為公眾所誤解。因此,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以易於理解的形式向更多讀者介紹修昔底德陷阱的含義,並澄清一些對艾利森教授觀點的誤讀。 自艾利森在 2017 年對戰爭的風險做出有說服力的論證後,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尋求避免戰爭、“跨越陷阱”的方法。在本書中,他提出了中美兩國如何“跨越陷阱”的具體舉措: 在外交層面,雙方應加強高層對話,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在全球治理層面,雙方應在全球性問題上尋找共同利益;在認知層面上,應注重汲取歷史過往所給予的智慧,正確理解對方的戰略意圖,避免誤判;在理論層面上,可通過構建新型的大國關係,避免陷於無休止的競爭而導致互相毀滅的結局。 “正確地認識和辨別修昔底德陷阱”是為了“避免落入陷阱”,而“跨越陷阱”,則需要兩國保持克制、理性的態度,加強對話與交流,邁向競合關係的未來。 《中美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格雷厄姆.艾利森與王輝耀對談》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王輝耀頁數:176頁開度:150mm x 210mm定價:港幣490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點新聞】「跨界作家」羅弘眼中的中國 新著打破西方刻板印象
「我只是想讓法國人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中國現在這麼成功,而法國又該如何從中獲取經驗並用到自己的國家。」法國企業家及學者羅弘(Laurent Michelon)日前接受點新聞訪問,談及推出新著的動機。 點新聞報道全文 羅弘的最新著作《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內斂的超級大國與孤立的霸權》嘗試打破西方宣傳濾鏡,從文化差異與地緣戰略探解中西方的關係。羅弘表示,西方人若要避開政治宣傳,瞭解到中國最真實的一面,最好的辦法是親自探訪中國。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美國大選落下帷幕,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這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成在近期著作《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全新增訂版)寫道: 「就美國本身而言,從特朗普到拜登,對華政策呈現延續性,這也表明中美兩國關係結構性的矛盾是中美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而非個人和黨派因素。這種結構性矛盾,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兩國在國際體系權力結構中的位置出現變化,這是西方人士經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也是中國國內人們常說的『老大老二』的結構性矛盾。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第一次面對一個治理能力、綜合國力和技術潛力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國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中美保持這樣勢均力敵、各有千秋的局面應該是大概率。二是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的不同。如果西方尤其是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或者安全形勢是蒸蒸日上或是穩定發展的,就不會在乎中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但過去幾年,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發生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危機,他們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既缺乏基本的了解,又帶著極度的反感和恐懼。 不管誰在白宮,都會跟中國強硬。在美國國內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當政者既沒有意願也沒有太多政治資源來改善中美關係。這種狀況估計在未來許多年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在中美關係目前和未來的僵持局面中,中方應如何應對?由李成教授所著的《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全新增訂版)從多層次、多方面印證和回應了在中美關係不景氣的環境下擴大中美利益交匯點的至關重要性,強調中國在西方「脫鈎」下需要更多的開放,更多的換位思考,更多的求同存異,更多的對外合作。 《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全新增訂版)試閱 《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全新增訂版)》作者:李成出版日期:2024年7月定價:港幣11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un Channel】CCCW論壇回顧:從東西方關係剖析如何達至世界共贏?
「香港還能生存嗎?中國應否趁早解決台灣問題?中美雙方如何尋找和平共處的方式?」日前,資深中美關係學者李成教授及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 (Kishore Mahbubani) 在由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CCCW)主辦的「CCCW爐邊談話」論壇上探討一系列國際議題,藉以思考世界各國和平共處的可能性。
【HK01】被西方誤讀的台灣問題
前任中國台灣領導人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選,只以百分之五十六的選票稍勝。落敗的反對黨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下選票差距不足百分之一。為什麼媒體報道依然不停說台灣討厭大陸?法國作家塞爾日·貝爾蒂在《西方誤讀的中國》把台灣比作「之於法國的科西嘉島」,並從歷史、軍事、經濟及政治立場分析,歸因西方國家視台灣為「中國推動民主化的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