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四冊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輯錄過千張珍貴圖片,以本地四位著名商業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為題,呈現香港應用書法的歷史發展及美學。香港書法歷史悠長,到底《香江墨跡》是怎樣決定其書籍定位、內容取材及編排?

香港電台邀請《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到節目分享成書點滴,並一同回顧四位書法家的生平事蹟,讓更多人透過這本好書認識香港商業書法的歷史!

開卷樂節目重溫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
作者:黃宣游
頁數:720頁(4本合計)
開度:150mm x 300mm
定價:港幣980元
詳情及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HK01】留不住的城市美學,該如何傳承下去?
隨著建築條例實施,香港書法招牌逐一被拆,標誌性的城市景觀不復從前,盛極一時的書法美學會否殊途同歸?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在HK01訪問提及書法是一種嚴謹的藝術,要書寫大字尤其困難,故書法招牌的生命力是無法復刻的。 HK01完整報導 「墨跡」團隊經四年時間研究及訪談,將香港四位著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的生平資料及書法作品輯錄成書《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用學術形式存記香港書法美學。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頁數:720頁(4本合計)開度:150mm x 300mm定價:港幣980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HK01】《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 專研上世紀四大書法家瀚海墨痕
「區建公、謝熙、卓少衡以及黎一鳴老師基本總括了香港二十至八十年代書法發展。」在現今世代看來,書法與日常生活貌似分割,但若我們仔細觀察街上的招牌,仍會發現不少是書法字的舊招牌。這些作品大多是區建公、謝熙、卓少衡與黎一鳴四位老師的墨寶。
Skip to content
【HK01】《築覺》作者許允恆:家已經變成一個大家不想停留的地方
香港建築真的只得高樓大廈?《築覺》系列作者建築遊人(許允恆 Simon)是資深建築師,在這次訪問中雖然提到香港的住所建築隨着早年樓價暴升而失去「以人為本」的精神,但在這個垂直城市裡,亦有不少他認為值得欣賞的建築,例如依山而建,劇場設計成扇形拉近觀眾和舞台距離的高山劇場。
Skip to content
【HK01】《從暗淡到絢爛》詮釋港島自恬淡到繁華的城市脈搏
由黑白圖像過渡至彩色世界,是歷史推動的步履,也是難以逆轉的自然規律。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歷史圖像從早期的黑白色,中間有塗色的階段,再發展到彩色景觀。
Skip to content
【屋邨軼聞】曾被「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身原來是墳場用地?
1975年,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到訪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小孩為女皇獻花的一幕成為一時佳話。除此之外,愛民邨還開創了不少屋邨建設的先河:裝有公共天線系統、設中央空調屋邨商場、首創「冬菇亭」熟食中心、設有兩房一廳室內間隔等,設施齊全、內外兼備,因此有「九龍模範邨」之稱,十分「威水」。 殊不知在成為「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愛民邨曾被作為墳場用地。1910年代,何文田曾被闢作印度墳場,更一度成為廣華醫院安葬天花死者的地方。二戰後香港人口劇增,政府才將何文田列為核准徙置區。1968年初,政府批准屋建會興建愛民邨。經過數年努力後,愛民邨從墳場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自給自足的小市鎮。 戰後人口急升,政府為應付市民住屋需求大興土木,從此拉開了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帷幕。由黃家樑老師、陳志華教授及黃朗懷先生合著的《宜家港公屋》精選約30個具標誌性的屋邨,縷述箇中的興建過程及其社區影響,並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圖片,生動再現了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之路。 《宜家港公屋》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黃朗懷頁數:344頁尺寸:150 × 210 mm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