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作者:曾卓然
頁數:264頁
開度:130 × 190 mm
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明報】葉靈鳳的創作起步及藝海書林《葉靈鳳文存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上下冊)》
《藝海書林》中一些憶舊文章,例如〈《洪水》和出版部的誕生〉、〈《A11》的故事〉,曾經收入北京三聯版《讀書隨筆》,對了解後期創造社和葉靈鳳的編輯工作,相當重要,比較廣為人知……
Skip to content
企業冷知識:香港滙豐銀行篇
今年是香港滙豐銀行成立160週年。1865年,湯馬士‧修打蘭爵士 (Thomas Sutherland) 了解到香港及內地沿海地區對銀行信貸的殷切需求,故在皇后大道中開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時至今日,滙豐已發展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銀行之一。藉着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滙豐銀行一些有趣的歷史: 🔍最初的 「滙豐銀行」不叫「滙豐銀行」?滙豐銀行當時的英文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直譯為「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所以大多數香港人都稱滙豐銀行為「上海銀行」。當時,上海正有一家業務非常發達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亦簡稱「上海銀行」,它的主要營業方針是吸收小額存款,因此和當時上海的市民關係密切。抗戰初期,上海人大量湧到香港來,要找上海銀行處理款項,往往被領到滙豐銀行去,弄得驢頭不對馬嘴。 🔍成立百年之際,滙豐銀行如何慶祝?百年企業來之不易,滙豐銀行曾在成立100週年時舉行一連串的慶祝節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請來著名英國遠東歷史研究學者柯利斯(Maurice Collis)寫了一部「滙豐百年歷史書」。滙豐銀行提供給了不少獨家資料,並為此書請來專責的藝術編輯,十分隆重其事。 此外,滙豐銀行在它們的建築物上掛上慶祝100週年之用的裝飾燈彩和廣告,並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內容輯錄自《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下冊)——滙豐百年史) 好書推薦 《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全兩冊)葉靈鳳 著,許迪鏘、張詠梅 編開度:148 x 210 mm頁數:共648頁定價:合共港幣398元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點讀】新界牛「失業」故事:與世無爭,以另類方式繼續守護田野
如果你是屯門人,想必也被問過:「你是不是騎『牛』返工?」新界「牛出沒」的景象尋常不過,但香港野牛從何而來?為什麼牠們會流浪香港鄉郊? 聽《隱山:山居日月筆記》點讀有聲書 「村邊黃牛多有戒心,與人類保持距離,但也有兩隻年輕的牛經常主動靠近我,心情好時還會讓我摸摸頭。牠們睫毛修長、眼神溫柔,教我不得不想起『初生之犢』,諺語典故始於《莊子.知北遊》:『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莊子讚美眼前的『你』有如新生小牛,達到了純真渾厚、無知所求的修為境界。」 作者葉曉文在2021年搬到只能徒步或乘船前往的荔枝窩村居住,在這塊偏遠但乾淨的土地,她與自然譜寫出怎樣的故事? 《隱山:山居日月筆記》作者:葉曉文出版日期:2024年7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當歷史成為「迷題」,我們如何用文學繼續追問?
1949年4月6日凌晨,200多位台灣學生被軍警直接逮捕,他們被控涉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等罪名。事件發生後,學校在政府督導下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重新審核學生資格,被除名的學生多達36名,被補學生陸續被起訴或遭到以各種罪名的「二度逮捕」。校園的校風轉趨保守,學術自由深受反共教育干預,白色恐怖在校園蔓延,史稱「四六事件」。 若不惜憾事只成為過去,我們又該如何追憶下去,讓世人記住歷史? 「其實,我之所寫,不是要刻意宣傳什麼理念,而是現實存在但以前不能談,一般人也不知道的一段台灣史而已。我之所以會一直寫它,當然是因為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感情,更因為它對台灣社會以及兩岸關係的今天或者未來都有很重要的以史為鑒的意義,因此希望有更多關心台灣問題終極解決的人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小說來理解它的意義。」 ——藍博洲,輯錄自《台北戀人》港版自序 由台灣作家藍博洲所著的長篇小說《台北戀人》,在多年蒐集四六事件歷史證言與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寫成。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一位老婦人從北京回到台灣,逐一探訪當事人,尋找五十年前失蹤的戀人,揭開四六學運前後的塵封記憶。而在輔線中,九十年代的台灣大學生發起了解禁平反運動,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白色恐怖下的台灣學生運動。 《台北戀人》作者:藍博洲頁數:440頁開度:140 x 200 mm定價:港幣14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小說家無窮無盡的創意從哪裡來?
要讀懂一位小說家,不只要閱讀他的小說,還要閱讀他的散文。西西雖然是位小說作家,但同時創作散文的數量並不少。由散文及小說集《交河》至《猿猴志》三十年間出版的十三本散文、筆記及對話集,再到早期散落在《中國學生周報》的隨筆與影評,散文寫作從未中斷。西西不單寫散文,還對散文此一文學格式情有獨鍾:「想想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可以探索的天地實在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