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一生致力鑽研古典文學,曾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4中華文化人物、中國政府友誼獎等殊榮。葉嘉瑩的一生飽經風霜,年輕時喪母、中年時喪父;遷居台灣後接連經歷政治迫害、丈夫家暴與喪女之痛。面對命運無情的打擊,葉嘉瑩是如何把悉心維護家庭圓滿的小愛,化為奉獻給民族文化的大愛,展露生命的堅韌特質?

1999年,葉嘉瑩與南開的研究生們在一起
上世紀70年代,葉嘉瑩在哈佛燕京圖書館

遭遇磨難時,葉嘉瑩往往選擇通過古典詩詞創作排解愁緒,化悲傷為力量。喪女之後,葉嘉瑩一連寫下十首《哭女詩》,當中最後一句「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盡顯悲痛。不過葉嘉瑩沒有被悲傷擊倒,更在七十年代末歸國講學,盡一己之力推動古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把她從詩詞中體會的能量推己及人,傳佈社會。化小我的悲歡離合為大我的高膽遠曯,這不僅是葉嘉瑩自我心靈的昇華,也是宣揚中華文化的最佳典範。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書人書事」欄目。
《讀書雜誌》(第十五期)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
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
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銀髮樂活:「五感之下」,細味生活
近年,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後,嘗試以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充實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 樂活為人,亦為己。退休後與職場斷開連接的銀髮族,如何與都市建立新的聯繫?第十五期《讀書雜誌》回到人生的起點,以幼兒教育裡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為題,了解銀髮族的樂活方式,看看香港這座城市,如何擁抱慢慢變老的他們。 「看」得見的銀髮時尚:Swing(劉先穎)在2018年開設長者時裝品牌「縫補寶康健服裝」,其服飾從款式、材質到穿脫的簡易程度都是為長者量身打造,希望他們能在穿上美觀實用的衣飾後重拾自信。 「聽」尋知音人:年屆七十的Ann 姐(梁淑卿)退休後重返校園學習古箏,其後加入「新界西長者學苑聯網」的中樂團演奏,最近開始協助導師指導其他同學,未來仍會繼續學習,挑戰自己。 「嗅」出不妥當:六十五歲的Philip(韋寶華)在疫情期間創立社區服務公司「小修繕,大意義」,幫助長者解決家居小問題。截止現時為止,Philip已招募過百名義工,並成功協助逾五百位長者。 「觸」碰心靈:瑜伽導師Fay(鄭詠霏)去年創立自己的瑜伽工作室Diva Yoga Studio,並為長者度身訂造「齡活瑜伽」訓練課程,幫助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培養運動習慣,循序漸進改善痛症,保養身體。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今期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無邊界的真實
閻連科的小說一直都具有很強的先鋒性。即使大部分的中國當代先鋒小說作家都已經退回到「現實主義」的舒適地帶,閻連科仍然執著地進行各種實驗性的小說寫作。他從不滿足於固定的語言和結構,而是努力在尋找新的敘述語言和敘述形式。早期閻連科的作品還停留在「現實主義」階段,但是,從1997年《年月日》之後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如《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丁莊夢》、《四書》、《炸裂志》、《日熄》、《聊齋本紀》等,則開始反叛「現實主義」,走向他自己獨創的「神實主義」的範疇。 閻連科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伊卡魯斯(Icarus),因為嚮往不受拘束的自由,而不怕被燒灼的危險,勇敢地飛向太陽。好在閻連科是「接地氣」的小說家,他不會像伊卡魯斯那樣,被太陽燒灼蠟翼而墜落,因為他的文學翅膀是堅韌的,是用他自己對文學的感悟而鑄造成的。最近,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閻連科系列文學理論叢書—《發現小說》、《19世紀寫作十二講》、《20世紀寫作十二講》、《聊齋的帷幔》、《小說的信仰》就是他自己造就的堅韌的文學翅膀,讓他自由地跨越中國文壇的邊界,與世界作家進行對話。 《閻連科文學理論系列》,作者:閻連科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2025年3月 既能寫小說又能寫文學理論書的中國當代作家並不多。大部分中國作家愛寫他們閱讀和闡釋世界經典名著的隨筆散文,比如馬原的《閱讀大師》、《虛構之刀》,格非的《博爾赫斯的面孔》,余華的《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殘雪的《永生的操練:但丁〈神曲〉解析》、《地獄中的獨行者:解析莎士比亞悲劇與歌德的〈浮士德〉》、《建構新型宇宙:博爾赫斯短篇解析》、《輝煌的裂變:卡爾維諾的藝術生存》、《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沙漏與青銅:殘雪評論彙集》,駱以軍的《胡人說書》、《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刻度》等。這些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隨筆文集,常常翻閱。小說家的隨筆文集很好看,不僅文字優美,而且有獨特的文學直覺和敏感。他們對世界文學經典的技巧、風格、美學的深入剖析,往往比學院派的學者更能切中要害。然而,雖然這些作家都頗有見地,但還未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文學理念和體系。相比之下,閻連科在他的一系列文學理論著作中,則敢於創造文學理論概念,並通過自己對文學獨特的理解來定義這些概念。就像E.M.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提出「圓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伊塔洛・卡爾維諾提出「以輕馭重」的概念,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提出的「遊戲的召喚」、「夢的召喚」、「思想的召喚」、「時間的召喚」的概念,閻連科則提出富有創意的「神實主義」、「內真實」、「內因果」、「零因果」、「半因果」、「全因果」、「不真之真」、「超真之真」、「反真實的真實」、「無法驗證的真實」等概念。他獨創的這些文學概念,都是為了突破生活經驗的邊界,顛覆文學對生活的反映論和模仿論,而抵達文學真實的無邊界。相比之下,學院派的文學研究者大多都逐漸脫離了文學本身,走向文學的外圍,「遠讀」蓋過「近讀」,紛紛轉成文化研究,不再關心小說創作本身,而是轉而關心文化環境和文化生產,以及文化載體,如媒體、聲音等。也許在文學評論家和文學理論紛紛缺席的情況下,閻連科執著的小說實踐和文學理論建構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在《發現小說》中,閻連科說自己是「現實主義的不孝之子」。在他的眼裏,現實主義雖然是小說家的立足之本,但是一旦淪為「控構的現實主義」,則被強權政治、集權國家和意識形態濃重的體制所掌控,作家容易淪為政治的工具。雖然巴爾扎克和毛姆等作家常用的「世相現實主義」是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寫作形式之一,可是閻連科對它的評價也不高,因為它往往容易淪落為庸俗主義。閻連科對「生命現實主義」評價比較高,因為它達到了生命真實的深度、厚度和高度,而且可以進一步走向靈魂的深度真實,比如《紅樓夢》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都擁有通往靈魂深度真實的通道和秘徑。不過,這四類現實主義所遵守的仍舊是「全因果」的原則,也就是說,「因」與「果」有著全方位的對等性。閻連科在《19世紀寫作十二講》中,通過他選擇的小說案例,來揭示寫作者的基本功—故事、人物、細節、語言、風格、歷史背景、世俗世相、自然情景、誇張與傳奇、思想等。這些寫作的秘密和規律,都屬於「全因果」,都依據一套嚴密成熟的因果關係來塑造人物,推進故事情節,深化思想。 閻連科認為,直到西方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崛起,才出現了「半因果」—「存在又不對等的因果關係」,也出現了「零因果」—「無因之果」。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屬於「半因果」,既有「不可能」的因果關係構成魔幻的神奇,又有立足於現實主義土壤的拉美百年歷史。相比之下,卡夫卡的《變形記》屬於「零因果」,因為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大早突然變成巨大的甲蟲,作者完全沒有交代任何原因。總之,正因為有了「半因果」和「零因果」,才有超越「現實主義」的可能。閻連科在《20世紀寫作十二講》中,選擇了精神經驗、心緒、非故事、元小說、迷宮、夢幻、第三空間、反諷、寓言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寫作形式來展示世界現代小說的風采。 不難看出,閻連科對西方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小說情有獨鍾,但是他的野心不止於此。他認為19世紀的寫作堅守現實生活的紀律,除去了關於神鬼妖異的人類意識的生命經驗,這樣一來,「窄化了人類生命經驗的重現和想像」;而20世紀的寫作,把文學的真實導向深層的精神存在,「卻也同樣窄化了人在現實世界中的社會經驗和歷史經驗」。於是,閻連科提出了一個「大哉問」:21世紀的文學真實是什麼呢?21世紀的文學真實在哪裏?它應該走向何方呢? 我想他的回答就是「神實主義」。閻連科對「神實主義」的定義是「在創作中擯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係,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看不見的真實,被真實掩蓋的真實」。也就是說,不同於「現實主義」的習慣性思維和約束,「神實主義」超越生活經驗中的因果關係,尋求內真實、內因果,揭示每個人的靈魂和精神中的難以把握的真實。對於他而言,21世紀的文學既不能完全摒棄「現實主義」,也不能淘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而是應該站在兩個崇山峻嶺的肩膀上,開創一條獨特的道路。 他的《聊齋的帷幔》和《小說的信仰》都在尋找一種「新文學真實」,一種超越我們習慣的邏輯和經驗的真實,從而獲得一種新的邏輯和真實性。在他重新闡釋《聊齋誌異》的文學評論著作《聊齋的帷幔》中,我發現了兩個特點:第一,他結合了中西小說的創作資源,也就是說,他不僅試圖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尋找資源,而且把聊齋的寫作手法與拉美文學的寫作手法進行深入的比較,揭示中西不同的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美學路徑;第二,他結合了19世紀的現實經驗和20世紀的超現實經驗,所以他的《聊齋的帷幔》穿梭於人世、狐界、鬼域,既看重現實的物質性和實感,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和性愛,又看重可以穿越到彼岸的鬼和神,大大拓展了文學的表現空間。在他最新的文學理論書《文學的信仰》中,他更加大膽地延伸和擴展文學真實的地域和空間,他提出的「不真之真」、「超真之真」、「反真實的真實」、「無法驗證的真實」,比他在《發現小說》中所討論的文學真實走得更遠,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無限可能性。他一次次地告訴我們,通往文學真實的路有多元的形式,也有我們難以想像的真實,而這種貌似「不真之真」或「反真實」的真實,反而是文學最深刻的不可見的真實,是文學的多重宇宙的隱藏的生命律動、精神深度和多元邏輯。 閻連科的這五本文學理論著作深深扎根於中外世界名著,涉及的中外文學作品特別多。許多學院派的文學研究者恐怕都沒有細讀過他提到過的小說,畢竟他們的研究領域已經遠離文學本身。可以說,閻連科既是一位有文學理論自覺的作家,又是一位把他自創的文學概念建立在具體的文學實踐上的理論家。這兩種身份,不僅讓他的文學作品在「先鋒實驗」的路上越走越遠,而且使得他在文學理論的感悟上越來越有洞見。讀他的這五本書,既是一次文學的回歸,也是一次文學的凱旋。 ©本文為《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無邊界的真實〉 作者簡介劉劍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終身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系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關注女性文學、知識分子精神史及莊子哲學等學術領域,著有《革命與情愛》《共悟紅樓》《狂歡的女神》《彷徨的娜拉》《莊子的現代命運》《小說的越界》《中國第三空間》等中英文著作。 《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以書為橋構築文化交流新紐帶:央媒訪《讀書雜誌》
「北有《讀書》」廣為人知,而在「東方之珠」香港,《讀書》還有一份孿生期刊,兩刊同出「三聯」之源、共屬文化之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讀書雜誌》,將閱讀文化根脈厚植於香港這片沃土,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之地,以出版人的天職使命,聯接中外,貫通古今,書寫華文書魂。 讀書筆墨傳播中華文脈 與北京三聯《讀書》雜誌誕生的時代環境有別,香港三聯出版的《讀書雜誌》創刊於知識更迭加速,但人類卻更易困於「信息繭房」的3年前。 創刊3年多來,《讀書雜誌》堅守文化品位、深耕思想沃土,以書為本,書寫讀書之人、讀書之事、讀書之感,成為一份「以書為中心」的文化刊物。作為《讀書雜誌》的創辦人兼社長,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偉中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我們的創刊宗旨是以書為紐帶,融匯書人、書事、書生活,滋養讀者心靈,推廣全民閱讀。同時,通過跨地區、跨媒介、跨領域的合作,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交流平台。」 傅偉中向記者表示:「《讀書》是三聯書店的卓越品牌,凝聚著一代代三聯人的文化傳承和人文關懷。我和香港三聯書店的同事們深感有必要在港辦一本承載人們的閱讀生活、精神世界、人文關懷的雜誌,在喧囂的世界尋找一方文化淨土,這便是我們創辦《讀書雜誌》的初心。」 作為國家「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出版領域的實踐,《讀書雜誌》承擔著「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的使命。「我們希望這份雜誌能立足香港、輻射灣區,面向華文世界,成為閱讀文化推廣的重要載體。」傅偉中表示,海外的華文學者和文化人需要一個平台展現其精神生活,寄望《讀書雜誌》可以扮演好這一角色,進而傳達出有深度、有廣度的讀書價值觀。 文化隨筆鑄就書香之魂 《讀書》雜誌提倡「讀書無禁區」,其定位側重於引領思潮、啓迪新知。在一脈相傳其文化氣質和書香品位的同時,《讀書雜誌》更側重於對文化、人物、現象和變遷的深度挖掘,在讀書、讀人、讀城、觀世界中開啓深度對話,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求平衡。「《讀書雜誌》的定位是既堅持文化品位,又兼具可讀性,以讀書為核心旨趣的文化隨筆刊物。」《讀書雜誌》主編林冕說。 從《讀書雜誌》所刊載的《王雲五香港往事》《顧准最後二十年的閱讀史》等大量文章來看,其主題或與著書、出書、讀書之事直接關聯,或是從書出發,關注書籍背後的人、地、事等各種學術文化活動。凡此種種,林冕概之而論,將其稱為一份「輕學術」期刊。「刊物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體現在選題策劃和敘事方式上,我們更多地挖掘與讀書相關的具體人及社群作為選題來源。」林冕說。 此外,《讀書雜誌》的版面視覺呈現也是編輯部努力的方向。例如,文字的鋪展、圖片的體量和表現力等都直接關乎讀者的閱讀體驗,這些文字之外的內容也在辦刊實踐中不斷優化。林冕說:「雜誌背後其實是人,是作者、編者、設計師、營銷團隊的匠心凝結而成。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微的點或切面,去展現雜誌對於某人、某書、某地、某事的理解,以此與讀者進行交流和碰撞,豐富大家既有的想象,帶出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考。」 技術應用增強文化吸引力 《讀書雜誌》的辦刊思路頗耐人尋味,既開宗明義地跳出數字結網的「信息繭房」,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的時代浪潮。「作為一份紙質刊物,《讀書雜誌》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傳統出版業在數字化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傅偉中表示,這種挑戰不僅在於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革新,更在於如何在堅守文化價值的同時,重塑與時代對話的方式。 「讀者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這是一個切中靶心的問題。」林冕認為,辦好刊物需要去擁抱新技術,更多、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力量,將其賦能於選題策劃和稿件組織,有針對性地去強化內容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讀書雜誌》編輯部也認識到,這是一個分眾時代,「大眾」早已成為歷史。各種媒介、平台的興起,它們對於受眾的爭奪和迎合,使得具有相似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價值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群體,逐漸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文化單元,並在文化消費上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林冕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現實,用技術的力量精准適配《讀書雜誌》的文化社群,以人的價值深耕內容,才是發展的方向。」 「我們始終堅信,技術創造可能,人文定義方向。」傅偉中對記者說,「未來已來,將至已至。《讀書雜誌》必須通過內容深耕、技術賦能、社群聯結等多元化策略,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時代變遷中努力尋得突圍路徑。」 原文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徐平 《讀書雜誌》(第十四期)頁數:136頁開度:170 x 240 mm定價:港幣6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悲憤漫畫的絕響:秉記廖冰兄在香港
今年四月二十日,歷時十三載整理及編撰《廖冰兄全集》正式面世,二十卷廖冰兄手稿、書信與剪報帶領我們回瞰廖冰兄的漫畫創作生涯七十載。他的「風雨中華」、《自嘲》再現紙端,濃烈的色彩和豪曠的筆觸在白與黑裏激盪,映顯着漫畫家在時代風剝雨蝕下漫長的思考與戰鬥之路。 廖冰兄曾奔赴抗日戰場、曾為和平與民主在香港組織畫展,四年間完成漫畫作品逾三千幅;曾捱著餓夜以繼日地作畫針砭;曾自言「我畫的不是時事漫畫,而是時代漫畫,紀錄了一個漫長的時代…若我的漫畫還有現實意義,那是時代的悲哀!」如此熱血、勤勉、赤忱——這便是廖冰兄,我們景仰和懷念的漫畫鬥士。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書人書事」欄目〈悲憤漫畫中的絕響:兼記廖冰兄在香港〉。《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潮汕家譜與人物塑造——讀陳崇正長篇小説《歸潮》
小說《歸潮》由陳崇正所著,當中講述潮州子民出洋過番,一代又一代的冒險故事。長達一百年、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如何體現出潮汕文化的精粹?青年作家侯磊在《歸潮》的書評中如此評論: 「在家譜型的人物關係、『今—古—今』的結構和『歸潮』的主旨上,《歸潮》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潮汕文化是個天然的『冰箱』,它保存了許多中華大地上曾經有過,但現在漸漸消失的細節,更始終執著於中國人的家族觀念與家國情懷,這些觀念在生活中的落腳點,就是潮汕地區遍佈的家譜、祠堂、祖墳等宗族文化。祠堂既是最為隆重的祭祀場所,平日裏又可以打麻將或抽水煙,看到先人的牌位,會讓人感到他們從未遠去。而《歸潮》,就是這樣一部讓先人從未遠去的小說。」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