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

深知「讀土木工程先要讀懂數學」的張佑啟,在課餘時間向宿友兼三年級土木工程系學生周子京﹙後來任職香港拓展署署長﹚請教數學,並借來土木工程系一年級的書自學,漸漸對工程越感興趣。一年後,張佑啟棄醫轉讀工程,考入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張佑啟未能如願成為科學院的研究生或留校教學,而是被分配到鄭州的河南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擔任助理結構工程師。可容納一千五百人的大禮堂項目展開了他的職業生涯,以新人來說屬高難度,卻錯有錯著累積了不少實戰經驗,更把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以大膽新穎的手法結合彈性基礎樑﹙beam on elasric foundation﹚和彈圓筒型殼體﹙cylindrical shell﹚結構算法設計招待所泳池。

年少的張佑啟(左)心向工程,向宿友周子京學習工程繪圖。(周子京提供)

渴望做研究的張佑啟工作同時堅持進修,每年暑假返港便向好友周子京借來大堆專科研究書籍鑽研。一次回港探親,張佑啟大膽向波蘭裔教授冼奇維茨寫信自薦。由於當時的英國大學不承認內地學位,張佑啟經歷幾番波折後才以優秀表現被破格錄取,成為兩年制的博士研究生。

張佑啟入學後跟隨冼奇維茨鑽研有限元法,並自學新興的電腦程式語言「Fortran」。天資聰穎的張佑啟很快上手,協助冼奇維茨處理大量論文數據。後來,張佑啟甚至成為首位在校任教電腦課的研究生,與導師冼奇維茨合作研究發表論文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Analysis of Elastic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Slabs。該論文被視為學術經典,並被翻譯成中、法、德、日、俄、波蘭文及西班牙文等版本。兩人開創的理論除了應用在土木工程上,還被應用在航空、汽車、船泊、水力和土力等方面解決各種工程問題。

同年,張佑啟獲得博士學位,更在計算力學上開闢新方向。他結合了解析法和數值法的理論,在「有限元法」的基礎上創立「有限條法」(時至今天被發展為廣被採用的「半解析元法」),令結構力學的計算程序更節省時間及資源,原本兩三個人要算一年的工程算式,以有限元法及有限條法一同計算,花不上十天八天便能算出來了,而且計算結果來得更快更精確。

張佑啟領導港大土木工程系及工程學院,是港大與內地的一道橋樑,並為日後兩地學術交流立下基礎。(港大土木工程系提供)

三年後,張佑啟轉升為正教授,並持續在外發展,在年僅39歲之時便當上了英式百年老校澳洲阿德雷特大學最年輕的高級教員,以及教授中的唯一的一個「黃面孔」。後來,港大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退休,張佑啟在世界轉了一大圈後重返港大,在校服務三十四年間,積極北上講學及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安排大學與内地院校開展交流活動。除此之外,張佑啟為學生竭盡心力,一直努力尋找捐助提供獎學金,於公於私亦不忘支援內地學生及研究生。2022年9月,張佑啟因病離世,享年88歲。他的無私奉獻為下一代,為學系以至大學,都寫下了光輝重要一頁。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按學系或學院的成立年份先後分為九章,囊括十八位學者和校友,並配以有關學院或學系在當年和內地交流標誌性的事件作為介紹和記錄🎞️,為港大「為中國而立」的世紀之問提出答案。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
編者:陳婉瑩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歷史系教授大力推薦:《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譚家齊閱畢後大力推薦:「世界上沒有不管控言論的政府,因為人心的向背與國際的形勢,是有機會被輿論扭轉的。以檔案及報章等堅實史料為據,吳海傑不只闡明港英政府一直對報章、教科書,乃至課室言論,皆有隨地緣政治調節鬆緊的審查,更要解殖民政府賜予言論自由之迷:只是到九七回歸前幾年,當局才突改百多年來的政策,令本港市民對過去的生活產生錯覺。這本講殖民政府審查制度的『調查報告』,指示我們『噤若寒蟬』才是異族統治的常態,也淡淡的道出『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端賴政府與市民能否同心守護可自由表達的空間。」
Skip to content
迷思破解: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是否英治時期遺下的遺產?
今時今日,香港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受保障,是否如大部分人所認爲,是英國法治的重要遺產呢?香港法律制度是建立在殖民時期英式法治體系的基礎上,即普通法(common law)。此法系著重案例參考,因此很依賴審判者公平公正的判決。然而當審判者的權力開始凌駕於法律之上,所謂「自由」究竟誰來定義?
Skip to content
新世界發展的未來?
繼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宣佈辭任後,新世界再向母企出售旗下股份。在80年代初,新世界發展完成尖東海傍的新世界中心發展計劃,市值一度超越長實、新地而成為華資地產公司的龍頭股。可是,今次並非是首次新世界遇上財政危機。80年代末,新世界便曾因收購失利一度負債近90億,當時創辦人鄭裕彤是如何帶領新世界發展度過危機?
Skip to content
回顧美麗華收購戰,洞悉李兆基成功的關鍵!
「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李兆基(四叔)的這一條家訓,可說是他在香港超過半世紀成功的關鍵。 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四叔)在2025年3月17日與世長辭,享壽97歲。1948年,年僅20歲的李兆基帶着1,000港元來港創業,其後與郭得勝、馮景禧合辦房地產生意,被譽為香港商界的「三劍客」之一。1972年,李兆基自立門戶,創辦恒基兆業,一度累積127億美元資產,成為全球第四富豪。 李兆基與不少商界巨頭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曾與鄭裕彤合作發展商業中心萬博豪園,又和李嘉誠聯手推出大型住宅屋邨嘉兆臺。不過「商場如戰場」,李兆基與李嘉誠曾因收購美麗華正面交鋒,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便完整記錄了這場轟動一時的收購戰: 「美麗華酒店在創辦人楊志雲時代曾大放異彩,創下健力士紀錄的單一物業轉讓的最高成交價。楊志雲病逝後,家族部分成員無心經營,有意售盤。此時,有股東從中穿針引綫,令中信泰富與李嘉誠再度聯手,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向美麗華提出全面收購。他們曾以72億港元成功收購恒昌企業,加上美麗華酒店的董事局成員幾乎屬同一班人,贏面相當之大。 另一邊廂,李兆基出於楊氏家族主動接觸而動了收購念頭,暗度陳倉購入34.78%及34.39%的策略性股權,由於未觸發35%的收購點,無須提出全面收購,瞬即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李兆基答應在收購後不會將美麗華「拆骨」,繼續由楊志雲長子楊秉正主理業務,最終僅動用33.57億港元成功收購美麗華,將恒基發展的業務從地產投資、煤氣、交通運輸,擴展到酒店及旅遊業,初具『大行』的雛型。」 值得一提的是,李兆基在收購成功後信守諾言,讓楊秉正出任董事總經理一職,可惜楊秉正於1995年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僅59歲。發跡後,李兆基不忘回報社會,多年來捐款總額高達300億港元。李兆基知行合一、以禮待人的處世之道,與他的家訓「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如出一轍。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36個案例雲集香港著名企業,創出半世紀併購經典。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520頁定價:港幣$18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