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心。但由於嶺南天氣炎熱,叢林遍佈,加以偏處南陲,遠離中原,所以由秦至漢朝,嶺南和中國的關係只是政治上的縻服,未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自三國鼎立,孫吳為達到「進可攻,退可守」,設法將其勢力向南方伸展,便分出交州部分領土建置廣州。此後,六朝皆用「廣州」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及至晉朝,隨著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的爆發,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大亂局面,當地漢人為避戰亂,被迫大規模南遷。於是,廣州的人口得以增加。南來的漢人帶來了高度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廣州的開發步伐日見加速。六朝政權對廣州的牢牢控制亦使廣州逐漸漢化,成為中國南方第一大港。

如無六朝時期的多方經營,廣州也不會從原始草昧的環境發展為對外交通經濟中心。《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論述廣州處於魏晉六朝由開發至繁盛的過渡期,並旁及六朝時期廣州的吏治、少數民族的漢化、海外交通和貿易等議題。


作者簡介

古紹璋(1950–1984)

廣東中山人,出生於香港。1963年入讀英華書院。1970年參加香港大學入學試,中史科考獲A級。1973年於香港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隨即留在母校念碩士、兼任助教,並追隨香港大學中文系金發根老師研究魏晉南北朝史。1975年9月,返母校英華書院任教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科。碩士論文〈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於1980年獲通過,取得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教育署委任為中國歷史科課程委員會委員。1984年5月病逝於香港。


編校者簡介

古競豪(1983–)

父古紹璋,外號古夫子,天主教徒。1995年入讀英華書院,2001年轉往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就讀。200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語文教育系,論文題目為〈如何從字詞教學提升中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2011年修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碩士論文〈甲骨文與商代祭祀樂器〉於2014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取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老師。


《六朝時間廣州的開發》
古紹璋原著、古競豪編校
開度:140mm × 210mm
頁數:216頁
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以文字留下經典——田仲一成的中國傳統戲劇研究
來自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與世長辭,享年92歲。田仲一成教授出生於日本東京,195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後來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1962年完成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中國文學專業博士課程。 田仲一成教授以中國戲劇史為研究方向,並主張新舊結合,利用實地考察的方式彌補舊有文獻的不足,突破傳統中國戲劇史的研究局限。1983年,田仲一成教授以論文《中國祭祀戲劇研究》獲頒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其創新的研究方式更為中國學界帶來新風潮。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的宗族與演劇——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上下冊)》是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宗族祭祀習俗與華南地區的關聯。 田仲一成教授在此書中除了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等研究方法,更走訪多個華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他曾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考察近三年半,前後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歷時七年,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此書收錄其中12個實地考察實例和200多幅精選照片,並邀請了兩位日語翻譯專家錢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譯文,確保此書的學術和收藏價值在中文譯本中得以保存。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上下冊)》田仲一成 著錢杭、任余白 譯開度:170 × 240 mm頁數:816定價:$3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薦】唐詩讀本的又一寫法:《蔡宗齊講唐詩》
唐詩是中國文學中最受關注的韻文範疇,由宋人詩話下逮今人研究數量繁富。也許因為古今說詩者眾,當代的唐詩專著較易落入陳陳相因的窠臼。美國漢學界知名學者蔡宗齊教授日前推出《蔡宗齊講唐詩》一書,標舉「假若沒有一些真知灼見,只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他人的觀點、見解,我覺得對不起讀者的寶貴時間」,在選詩與編排兩方面,確實一新讀者耳目。 選詩方面,書中七十二首詩作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但作者卻精於擇取特別的角度切入:提起王維,一般會想起他的近體詩,蔡教授卻選入〈藍田山石門精舍〉,嘆其「精湛的造詣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寂寞了千百年」;不同於《唐詩三百首》之只錄韓愈七古四首,作者分別選入韓愈〈聽穎師彈琴〉、〈調張籍〉兩首五古韓詩,並稱後者「排山倒海的氣勢,是沒有哪一首五古能比得上的」。看似細描淡寫的選詩與定調,其實是高見卓識的表現。 編排方面,本書不執於以時序先後作簡單的組織,而是圍繞某一論題精意排佈。例如用〈春望〉、〈江漢〉、〈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終南山〉、〈漢江臨眺〉六詩,探討五律氣象何以成;先舉〈積雨輞川莊作〉揭示七言與五言的根本區別,再以〈古意〉、〈黃鶴樓〉、〈登高〉三首,參與古代詩論家「七律第一」之爭的討論;藉杜甫同題材的〈夢李白〉兩首及〈天末懷李白〉,比較古詩、律詩各自在藝術上的特色。在作者巧手編織下,書中七十二首唐詩成為一個龐大的、多層次的網絡,展現出圓覽唐詩發展的廣闊視野。 《蔡宗齊講唐詩》作者:蔡宗齊頁數:280頁開度:135 × 210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按此查看師生專享優惠 (截止2025年7月11日)
Skip to content
【五四運動】時代的鼓手:聞一多先生
「六十多年過去了,我已逾百歲,但聞一多先生的音容笑貌卻還那麼鮮活地留在我腦子裏。」一一馬識途 親歷抗戰烽火、見證近代中國百年滄桑巨變的「文壇常青樹」馬識途先生,在以110歲高齡辭世前,留給世人一部跨越百年的革命史詩一一《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增補本)。書中,馬識途娓娓道來這一個世紀中遇到的八十餘位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其中包括他的老師、積極響應五四運動的「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 中國近代詩人聞一多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小接受傳統經史教育和西方新學。1919年,聞一多毅然投身五四運動創作新詩,其作品《死水》正是格律體新詩的代表作之一。 抗戰後期,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聞一多對民主的渴望從未改變,欣然參與相關藝文活動,更與一眾師生攜手合作,將校內一度被中斷的五四文藝晚會起死回生: 當時,由中文系主辦的五四文藝晚會遭受三青團分子搗亂,場地頓時斷電。聞一多先生當下情緒激動,一不留神與系主任羅常培教授發生衝突。翌日,聞一多親自登門造訪,與羅常培教授解開誤會,並提議舉辦一個更大型、更有號召力的五四文藝晚會,主動請來了朱自清、沈從文、游國恩等教授作客,當晚,一位又一位教授、作家和詩人各抒高見,成為昆明學生運動發展的一個轉捩點。 「朋友們,『五四』的任務沒有完成,我們還要努力!我們還要科學、要民主。要衝破孔家店,要打倒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親歷其中的馬識途,形容聞一多先生當晚「就像一支火炬燃燒起來了,光明在望了」。 《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增補本)作者:馬識途頁數:360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橙新聞】藝術家吳歡趣談繪畫 暢聊吳氏家族園林往事
「中國的收藏離不開園林。」 古代園林雲集各方江南才子吟詩作對、飲酒作樂,因此現今不少極具文化價格的書畫題字,都與園林甚有淵源。中國文化世家宜興吳氏以園林起家,明朝時坐擁三十座園林,歷五百年至今依然人才輩出,活躍於文化及藝術界別。 適逢《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出版之際,四位吳氏近代書畫家的作品日前於香港集古齋展出,當中吳氏後人兼著名書畫家吳歡更親臨現場分享繪畫心得和家族故事,印證書中記載的家族史事。 橙新聞專訪全文 《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始於中國繪畫與園林藝術的研究,歸於吳氏家族故事的述說,將「中國園林藍本」止園及宜興吳氏在歷史文化上生生不息的家族案例同時展現於讀者眼前。 《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作者:劉珊珊、黃曉出版日期:2024年3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灼見名家】《經緯華夏(繁體增訂版)》以圍棋劫爭比喻華夏文明存續法則 
在書中作者以圍棋裏的「劫爭」比喻華夏文明存續的弔詭法則。傷口即表示生機,五胡亂華後,北朝注入草原血性,重塑文明韌性;宋代向遼金稱臣卻換來經濟文化霸權,猶如棄掉三子卻屠龍的大局觀;鄭和下西洋看似虧損,實則為百年後的粟米蕃薯北伐,預埋農業革命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