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你有沒有參拜神佛?要祈求新春好運,莫過於年初一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黃大仙祠在1921年落成,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作為香港人共同參拜的信俗,它是如何在大眾心中奠定屹立不倒的地位?

香港的黄大仙信俗融合了浙江金華的赤松子黄初平升仙和嶺南羅浮山黃野人贈醫施樊的神話故事,背靠嶺南文化。黃大仙第一座祠觀坐落於廣州芳村,後來道長得到黃大仙乩示,回到西樵山成立「普慶壇」。辛亥革命後,黄大仙啟示必須南遷,寺廟連同大仙畫像經數番輾轉後才來到香港。

黃大仙祠位於九龍竹園,於當時人而言,竹園是郊外之地,卻有很多人樂意來拜黃大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大仙祠附設醫藥局贈醫施藥,周遭的貧苦大眾因此受惠。

後來,黃大仙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絲毫無損,並在日軍侵襲時大顯靈威,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傳某天日軍突襲黃大仙祠搜查員工證件時,祠内五行屬火的建築「盂香亭」突然靈應紅光乍現,令日軍十分驚異,馬上放棄追查,黃大仙亦因其「抗日神力」得以聞名於世。在本地舊村民的傳誦下,戰後不少來自各省的新移民也成為黃大仙的信徒。

1956 年,政府有意徵收黃大仙祠的土地拓展從置區,嗇色園管理層亦經歷改組。面對華人廟宇委員會的註冊限制和政府收地威脅,兼任嗇色園與東華三院總理的黃允畋將黃大仙由宗教信仰轉化為慈善團體,黃大仙祠此後改為對外開放,並收取入場費一毫,費用全數用作東華三院的慈善與教育工作,藉慈善運作受政府認證,逃過清拆的危機。與此同時,嗇色園「普濟勸善」的形象亦與黃大仙連結起來,隨年月深植人心。

後來,寮屋居民隨著政府的房屋政策改變,生活水平急速變化,加上香港經濟起飛,不少人將生活上的改善歸功於黃大仙,黃大仙便成為了大眾擁護的神明。當時大部分的香港居民都曾經歷戰亂,黄大仙祠提供的支持,就像陪伴著廣大市民一同經歷成長,成為他們在心靈和生活上的寄託。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
作者:羅樂然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棄「醫」從「工」的成功案例
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
Skip to content
沿「香港四徑」探尋山旅之樂
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挑戰(HK4TUC),是一場山與人的較量,還是一個個人與自然相遇相知的故事?《香港四徑大步走》今天正式上映,紀錄參加者突破自我的過程,同時展示香港的山林之美。 香港四徑挑戰是一個著名的本地越野挑戰,參加者需順序走完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60小時內完賽會獲得「完成者」稱號,72小時內完賽則為「生還者」。參賽途中不能在路線上標記,沒有支援站,也不允許任何人在山徑上給予補給品,比賽難度極大。 走同一條山路,在各人心中卻有不同的意義。有的人享受沿途上的自然風光,有的人期待旅途上或許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你的山旅之樂又是什麼?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前作《香港古道行樂》大受好評後,將數十年行山軼聞和歷史考證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當中包括作者或親歷親聞、或道聽途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和鄉民閒談,例如曾遇見一主人餵「牛仔」飲可樂解暑、「靈牛」事件及新界鄉村警民互相幫助的一時佳話等。除了接觸自然,探索鄉村也是山旅富有趣味的一環,山友們不妨從書中按圖索驥,享受旅途的樂趣。 *所有圖片出自《香港旅聞軼事》 《香港旅聞軼事》作者:郭志標開度:150mm x 210mm定價:$12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誰是二叔公?
ViuTV劇集《光明大押》劇情講述由謝君豪飾演的駐店「二叔公」因老闆夫婦二人早逝,靠着當舖生意養育老闆一對兒女的故事。在香港經濟尚未起飛之時,人們幾乎都是「餐搵餐食餐餐清」,出入當舖借錢應急乃是平常不過之事,當舖的「二叔公」便負責鑑別典當物品的真偽,並為抵押品估值。 香港當舖是否已式微?由徐振邦所著的《香港當舖遊蹤(增訂版)》,便配合大量的舊報章和照片,詳細介紹了香港當舖的特點,還有行業過去及現在的發展: 當舖內的「遮羞板」不是空穴來風? 縱使昔日香港社會生活水平不高,不少人也認為到當舖進行典當交易是有失身份的事。為了顧全面子,人們進入當舖前不僅要左顧右盼,還要迅步躲在遮羞板後面,並且將當票好好收藏,生怕別人看到自己身上有當票而尷尬。 「借錢送禮」是常態? 「寧借錢,也要送禮」是舊時香港社會的普遍現象。當時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新年派紅包、結婚送人情等自自然然成為經濟壓力。為求送禮送得體面,人們只好向「二叔公」求助。 身上任何財物都可以成為典當物? 以前人們生活困苦,身上可能連一件稍有價值的物品也沒有,所以日常用品如墨水筆、舊衣物等也可以成為典當物。一來,當舖不能強求市民抵押貴價物品;二來,當舖認為只要能賺錢的物品,都會接受典當。 《香港當舖遊蹤(增訂版)》作者:徐振邦出版年月:2023年6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一盅兩件 x 提籠掛鳥,曾是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養雀,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公屋的騎樓,都可以見到一個個竹製鳥籠。當時養雀屬於消閒娛樂,養雀之人最愛提着鳥籠到茶樓品茗,一邊嘆茶,一邊與鄰座雀友交流養雀心得,欣賞牠們的毛色、姿態與歌喉。昔日香港廣式茶樓林立,其中在上海街的奇香茶樓、雲來大茶室和鎮江茶樓等,更裝有配置懸籠掛鳥的設施,讓雀友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玩雀。「那些年的早午茶市,大致可以分為四班︓第一班是晨早趕開市前吃早餐的魚肉果菜檔主、第二班是公務員和上班族、第三班是提籠掛鳥的雀友、第四班是投機買賣的經紀炒家。」可見當年香港養雀文化之盛行。 養雀,當然少不了鳥籠。鳥籠是傳統的馴鳥工具,自戰國時代,已有古人利用鳥籠養鳥的記載,然而中國盛產竹樹, 所以鳥籠多以竹材製成。古時最原始的竹製鳥籠,是以幼竹枝重複交織而成的竹編鳥籠。這種鳥籠沒有活門,把間隙中的竹枝撥開則可取出小鳥,一不留神便會讓小鳥逃出生天,所以又名「無厴雞籠」。時至今日,竹製鳥籠種類繁多,其中廣式波籠是昔日香港常見的雀籠之一。廣式波籠大致分為籠罩、籠身及籠底三部分,其最特別之處,便是籠身頂部呈弧形的籠膊。籠膊講究弧度深淺,稍有差池便會影響整個籠的結構和美感,對雀籠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 隨着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香港盛極一時的養雀文化逐漸消失,廣籠工藝式微,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開雀籠》作者郭達麟Dylan,由2019年開始向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陳樂財師父學習廣籠工藝,希望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令竹製鳥籠技藝得以承傳。《開雀籠》以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圖文並茂解構竹製雀籠工藝,使香港雀籠工藝美學和獨特的養雀文化得以記存。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頁數:279頁開度:150 x 230 mm定價:港幣22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企業冷知識:香港滙豐銀行篇
今年是香港滙豐銀行成立160週年。1865年,湯馬士‧修打蘭爵士 (Thomas Sutherland) 了解到香港及內地沿海地區對銀行信貸的殷切需求,故在皇后大道中開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時至今日,滙豐已發展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銀行之一。藉着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滙豐銀行一些有趣的歷史: 🔍最初的 「滙豐銀行」不叫「滙豐銀行」?滙豐銀行當時的英文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直譯為「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所以大多數香港人都稱滙豐銀行為「上海銀行」。當時,上海正有一家業務非常發達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亦簡稱「上海銀行」,它的主要營業方針是吸收小額存款,因此和當時上海的市民關係密切。抗戰初期,上海人大量湧到香港來,要找上海銀行處理款項,往往被領到滙豐銀行去,弄得驢頭不對馬嘴。 🔍成立百年之際,滙豐銀行如何慶祝?百年企業來之不易,滙豐銀行曾在成立100週年時舉行一連串的慶祝節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請來著名英國遠東歷史研究學者柯利斯(Maurice Collis)寫了一部「滙豐百年歷史書」。滙豐銀行提供給了不少獨家資料,並為此書請來專責的藝術編輯,十分隆重其事。 此外,滙豐銀行在它們的建築物上掛上慶祝100週年之用的裝飾燈彩和廣告,並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內容輯錄自《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下冊)——滙豐百年史) 好書推薦 《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全兩冊)葉靈鳳 著,許迪鏘、張詠梅 編開度:148 x 210 mm頁數:共648頁定價:合共港幣398元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