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你有沒有參拜神佛?要祈求新春好運,莫過於年初一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黃大仙祠在1921年落成,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作為香港人共同參拜的信俗,它是如何在大眾心中奠定屹立不倒的地位?

香港的黄大仙信俗融合了浙江金華的赤松子黄初平升仙和嶺南羅浮山黃野人贈醫施樊的神話故事,背靠嶺南文化。黃大仙第一座祠觀坐落於廣州芳村,後來道長得到黃大仙乩示,回到西樵山成立「普慶壇」。辛亥革命後,黄大仙啟示必須南遷,寺廟連同大仙畫像經數番輾轉後才來到香港。

黃大仙祠位於九龍竹園,於當時人而言,竹園是郊外之地,卻有很多人樂意來拜黃大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大仙祠附設醫藥局贈醫施藥,周遭的貧苦大眾因此受惠。

後來,黃大仙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絲毫無損,並在日軍侵襲時大顯靈威,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傳某天日軍突襲黃大仙祠搜查員工證件時,祠内五行屬火的建築「盂香亭」突然靈應紅光乍現,令日軍十分驚異,馬上放棄追查,黃大仙亦因其「抗日神力」得以聞名於世。在本地舊村民的傳誦下,戰後不少來自各省的新移民也成為黃大仙的信徒。

1956 年,政府有意徵收黃大仙祠的土地拓展從置區,嗇色園管理層亦經歷改組。面對華人廟宇委員會的註冊限制和政府收地威脅,兼任嗇色園與東華三院總理的黃允畋將黃大仙由宗教信仰轉化為慈善團體,黃大仙祠此後改為對外開放,並收取入場費一毫,費用全數用作東華三院的慈善與教育工作,藉慈善運作受政府認證,逃過清拆的危機。與此同時,嗇色園「普濟勸善」的形象亦與黃大仙連結起來,隨年月深植人心。

後來,寮屋居民隨著政府的房屋政策改變,生活水平急速變化,加上香港經濟起飛,不少人將生活上的改善歸功於黃大仙,黃大仙便成為了大眾擁護的神明。當時大部分的香港居民都曾經歷戰亂,黄大仙祠提供的支持,就像陪伴著廣大市民一同經歷成長,成為他們在心靈和生活上的寄託。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
作者:羅樂然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透過香港第一位報人,探討當時華人社會發展
報紙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大至國際事務小至廣告業務,我們都習慣了從報紙接收資訊。但我們又有沒有想過第一份針對華人的中文報紙為何會出現?由誰提出辦報?辦報之後華人生活又有何改善?
Skip to content
【Being Hong Kong】當「打電話」成為歷史:《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
還記得在屋企「煲電話粥」的時光嗎?來到今天,「手機」的主要功能更不在於「打電話」,而是上網。傳統「電話」亦成為歷史一部分。
Skip to content
【HK01】《從暗淡到絢爛》詮釋港島自恬淡到繁華的城市脈搏
由黑白圖像過渡至彩色世界,是歷史推動的步履,也是難以逆轉的自然規律。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歷史圖像從早期的黑白色,中間有塗色的階段,再發展到彩色景觀。
Skip to content
【信報】殯葬業研究學者劉銳業 細說海葬文化及遺體運送
海葬歷史源遠流長,但於華人社會仍屬一種新興的殯葬方式。香港最早期的海葬服務是怎麼樣,與現時有甚麼分別? 「殯儀業界人士告訴我,這個服務在最早的時候,船上並沒配設撒灰管道(編按:也沒現在附設的水中可降解骨灰袋),結果骨灰很容易被吹回頭。這時一些師傅就會說:『是不是先人不想走呢?』及後,當管道出現了,由於易被海水沾濕,骨灰袋有時黏着管道不動,所以人們加用一支棍,才能把骨灰袋推下海中。後者,其實感覺有少許不尊重。」 漁民「生」於海,是否也會「葬」於海?為何海葬被視為「綠色殯葬」?現時政府的海上撒灰服務,有進步空間嗎?「漁民墳場」又是怎樣一回事? 信報專訪全文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的作者之一劉銳業將於信報訪問中解開大眾對海葬的迷思!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 馬淑茵ISBN:9789620451232港幣定價:$128出版日期:2023年3月
Skip to content
【星島】動畫大師盧子英 以書為載體記錄半世創作
七十年代起日本漫畫於香港熱播,不少坐在電視機前的小朋友都成為了日漫的忠實粉絲,本地著名動畫創作人盧子英也不例外。盧子英童年時受到日漫啟發閞始繪畫,後來觀賞卡通製作節目自學成材,畫稿屢次獲日本雜誌社刊登。大學畢業後,盧子英進入香港電台擔任動畫設計師,一步一步走向大師之路⋯⋯ 星島推薦全文 想知道更多盧子英的動畫作品和生平? 由盧子英本人所著《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全書記錄了盧子英至今四十多年的創作之路,輯錄多部作品,加上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等珍貴存檔,展示他從初步構想、試驗、拍攝到後製的動畫創作過程,亦是一本認識香港動畫史不可多得的讀物。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作者:盧子英定價:$39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