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玩水之樂,除了是欣賞沿途的郊野好風光,更令人沒齒難忘的,是旅途上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香港古道行樂》後,今次將多年的親歷親聞、或道聽塗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鄉民閒談,配以圖片和史料,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與一眾同好分享。

《香港旅聞軼事》每章節精簡易讀,掌故有趣而不失歷史考據。例如作者從郊外遇牛隻一事談起,他回憶七十年代某炎熱夏日,在梅窩偶見一主人餵「牛仔」飲可樂解暑;繼而提到1983年曾發生的往事:一隻年僅17歲的牛隻被屠宰前竟然跪地流淚,感動工人,慈雲閣主持人遂收養該靈牛,還在牠死後為其塑像紀念。有媒體報道此事,坊間稱爲「靈牛」事件,可見動物是有靈性的。標叔叔由是思考:行山時常遇見三五隻流浪牛,牠們的懶散模樣吸引不少行者駐足,然而牛群缺乏監管,不時衍生諸如誤闖農圃、阻塞交通等社會問題。隨着城市發展,郊野與市區距離漸近,人與自然的關係也不斷變化,牛隻問題只是發展過程的縮影。他在書中也多次提及這個情況,如何組織保護行動、制定政策一直是各界議論的重點。

「牛仔」飲可樂

除了接觸自然,探索鄉村也是山旅富有趣味的一環。你曾否想過,新界鄉村與警民關係有多密切嗎?以前山路崎嶇未通外界,村民難以抵抗潛伏山林的不法分子,於是警方在1949年組織鄉村巡邏隊,攀山越嶺到各偏僻村落巡邏。村民感激巡邏隊的盡責,為他們行囊補給,而巡邏隊也不時為村民傳遞市區的新聞、代寫家書、寄信等。彼此互相幫助,有來有往,何嘗不是一段佳話呢?

鄉村巡邏隊探訪村民

香港故事多不勝數,到各處遊覽,總會在腦中生起很多疑問。到底郊外有沒有人騎馬?龍虎山原名不叫龍虎山?海中礁石不止叫「石」,還有其他稱呼?標叔叔以求真求知的態度,走遍本港大小鄉野,記錄行山多年以來的點滴。山友們不妨從書中按圖索驥,享受旅途的樂趣。


《香港旅聞軼事》
作者:郭志標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古道行樂》
作者:郭志標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模範邨知多點
北角模範邨已有逾七十年歷史,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公共房屋。最新施政報告擬重建模範邨,計劃將邨內總單位增加至近二萬伙。實際上,北角模範邨早於1970年動工重建,當時計劃興建六幢新大廈,及增添升降機、電錶房和垃圾房等公共設施,然而最終卻只有三幢新大廈建成,以及民康樓獲重建。 要了解當中的來龍去派,便要從模範邨的歷史說起。北角模範邨最初只是一個木屋村。二戰後大量內地人民湧入北角,當時衛生局注意到戰後環境問題,便劃出原北角名園地段,呼籲一些木屋居民遷至此處居住,稱為「模範村」。 1950年,香港模範屋宇會成立,並在政府和滙豐銀行支持下在北角英皇道興建多幢大廈,照顧中低收入的香港市民。模範邨單位設有客廳、房間、廚房、廁所浴室和露台;邨內亦設有籃球場、花園和遊樂場等設施,一廳一房的月租只需60元。當時政府仍未有包寧平房或六、七層徙置大廈的建築計劃,因此模範邨屋邨在推出之初深受歡迎。不過入住模範邨並非易事,除了申請條件嚴苛,申請表格更需要找一位太平紳士簽字證明。落成後,模範屋邨月租值比原訂的攀升至140元,另加差餉約20元,昂貴的居住成本也讓一般中下階層吃不消。 為配合屋邨發展,香港模範屋宇會於1967 年計劃重建北角模範邨,惟因會內有職員貪污,只有第1A、1B座及第2座按計劃落成。及後,北角模範邨由房委會接管,原訂的重建工程亦被擱置至今。 《宜家港公屋》從徙置屋邨到居者有其屋 × 30個具標誌性的屋邨,生動再現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之路。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黃朗懷頁數:344頁尺寸:150 × 210 mm定價:$15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CUHK in Focus】愚公移山闢地 銅鑼灣鬧市百年歷史印跡
今天熙來攘往的銅鑼灣利園山道、希慎道及利舞臺廣場的街巷間,蘊藏着一段百年歷史:1924年,利園創辦人利希慎逆市借 貸,斥巨資購入當時位屬偏遠的東角山(現時東角道、希慎廣場至利園商場一帶)……
Skip to content
【HK01】魯金掌故聊不完!《香港社會掌故叢談》宏觀香港社會長成
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探索,一快一慢的結合,衍生出一本《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細說香港社會成長的流動與變化。香港著名掌故大家魯金(1924-1995),致力擴闊香港掌故的談論空間和可能……
Skip to content
【重回二戰時】死亡戰俘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抗戰期間,除了有數以百計的普羅大眾無辜受害,為港出戰的軍官士兵亦死傷無數。 1941年11月,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抵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記錄戰爭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其中提及到日本戰俘營的不人道對待: 「日本本土戰俘營管理嚴苛,營房和工作條件差、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以及被強逼參與奴役,衛港加軍戰俘每天徘徊於疾病與死亡之間。 美軍醫官拉蒙・布萊希少校指出:『戰俘的生活很單調:工作、食飯、點名、睡覺。— 日復一日;一週七天;一年五十二週。食物嚴重不足,工作非常辛苦。冬天多雪多冷,其他季節多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隨時間遠去,今日認識這段歷史的意義又是什麼?作者周家建博士在後記中這樣寫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全球實體戰爭,傷亡人數以百萬計。對衛港加軍而言,前來香港協防,原是一項簡單的防守任務,卻不幸演變成直接在戰場上與敵交鋒。研究香港戰役,不論是任何目的,都必須持平客觀,尊重史實,畢竟親身經歷者皆是血肉之軀,為信念而面對殘酷的戰鬥和磨難。他們的悲痛,不只停留在戰場和戰俘營內,而影響之深遠,亦不限於一眾老兵身上。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古知今,瞭解事情的過去,才能從容面對未來。從衛港加軍身上,學到是人的韌性。他們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在戰場上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及後在戰俘營內過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每天吞聲忍語地面對強權威嚇,在前景堪虞的狀況下,憑意志和互助來渡過重重難關。復元後,縱使面對的困惑和不安,亦能透過重建人生來改變社會和貢獻國家。十八天的香港戰役,時間雖短,所蘊藏的教訓卻是永恆。透過閱讀老兵的故事,作為人生的借鏡,從中得到啟迪。」 願世上於戰爭不幸逝去的靈魂都能安息。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頁數:320開度:168 mm × 230 mm定價:港幣12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入廟拜神之外的故事
入廟唔一定只係拜神!佛誕不少寺廟都會舉行相關浴佛活動,而大概最多人關心的,大概還是隨之而來的假期吧!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除了佛教寺廟,同時有很多宗教神明,隨著不同時期一波波的移民在港落地生根,例如和佛祖在農曆生日同一天的譚公,便是源於惠洲,再由遷徒的漁民帶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