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鳳四十年代中攝於書桌前

香港的秋天去哪了?明明日曆已翻過立冬,街上卻還有人穿著夏威夷襯衫——1961年的葉靈鳳先生和2025年的我們有同樣的疑惑。本文來自著名藏書家葉靈鳳1961年的隨筆,收錄在香港三聯出版的新書《葉靈鳳文存 卷二 · 霜紅室隨筆之歲月留情》中。

葉靈鳳先生自1938年扎根香港以來,長期深耕於香港報業,以嚼書為文養家。香港三聯繼今年4月出版《葉靈鳳文存 卷一 · 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後,「卷二」也在近月出版,以《新晚報 · 霜紅室隨筆》專欄為基礎,精選葉靈鳳自1958年至1969年發表的文章,計111篇,大多未曾結集出版。

*原刊1961年11月8日《新晚報·下午茶座》〈霜紅室隨筆〉。

時序的變換真是快得驚人。夏天彷彿才過完,有許多人身上的那件「夏老威」還不曾脫下來,前幾天已經實行冬季時間,而昨天又是農曆的立冬節令了。

夏天剛完,冬天就來了。那麼,秋天呢?可愛的秋天到哪裏去了?

我是一向喜歡秋天的。可是在香港這樣的地方,秋天和春天一樣,似乎有,又似乎沒有。一年彷彿只有兩季:夏天和冬天。夏天過了,接著就是冬天。冬天過完了,接著又是夏天了。

就因為這樣,香港的冬天,有時候是秋天,有時又像是春天。不是嗎,樹葉不要說沒有落,就是黃葉也難得有一兩張,什麼花都在隨意的開著,你依舊可以吃雪糕、到海灘去游水。〈月令〉上說:「立冬之日,水始冰」,可是這裏的水就根本不結冰。

這麼說下去,彷彿香港連冬天也沒有了。其實情形正是如此。香港可說只有冷天,並沒有真正的冬天。

香港的冬天,只是存在在字面上,在商人的廣告上。在自然現象和感情上,可說是沒有冬天的。昨天已經是「立冬」了,街頭已經出現了賣「聖誕卡」的大幅廣告。可是,你覺得現在像是冬天嗎?

對南方人來說,什麼是冬天,怎樣才是冬天,就根本不曾有過這種體會。因此街上雖然有人穿了羊毛衫,但也仍有不少人的衣裝同夏天絲毫沒有改變,仍穿了那件「夏威夷」。你說罷,這樣怎麼能夠說是冬天呢?

然而事實上,是已經到了「冬天」,因為時間已經是十一月,農曆的節令也到了「立冬」,不管你自然現象如何,心上的感情如何,再過一個多月就已經是新年,這叫商人怎樣不要趕著賣「聖誕卡」呢?

香港的氣候,壞處是四季幾乎不分,只有夏天最容易辨別;好處卻是四季如春,使得一個人的活動力,不易受到氣候變化的限制。至少沒有那種滴水成冰,冷得使你手指麻木,不能執筆的天氣。

我本來是不喜歡冬天的,可是這裏的秋天既然短暫得令你捉摸不到,我只好將這在時序和節令上已交冬季的日子,看作是秋天的延長。

不是嗎,前天好像還是夏天,誰能相信昨天已經是冬天了呢?(1961年11月7日,即農曆九月廿九,是日立冬。)

©本文為《葉靈鳳文存 卷二 · 霜紅室隨筆之歲月留情》〈冬天已經來了,秋呢?〉


《葉靈鳳文存 卷二 · 霜紅室隨筆之歲月留情》
「葉靈鳳文存」卷二之《歲月留情》,以《新晚報.霜紅室隨筆》專欄為基礎,精選葉靈鳳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發表的文章,計一百一十一篇,大多未曾結集出版,按照發表時序編排,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落日故人」緬懷故地舊友;第二部分「情繫香江」記錄香港史地與生活觀察,充分詮釋一代文人大家的情感脈絡,別有可觀。
作者:葉靈鳳 
編者:許迪鏘、張詠梅
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企業冷知識:香港滙豐銀行篇
今年是香港滙豐銀行成立160週年。1865年,湯馬士‧修打蘭爵士 (Thomas Sutherland) 了解到香港及內地沿海地區對銀行信貸的殷切需求,故在皇后大道中開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時至今日,滙豐已發展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銀行之一。藉着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滙豐銀行一些有趣的歷史: 🔍最初的 「滙豐銀行」不叫「滙豐銀行」?滙豐銀行當時的英文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直譯為「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所以大多數香港人都稱滙豐銀行為「上海銀行」。當時,上海正有一家業務非常發達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亦簡稱「上海銀行」,它的主要營業方針是吸收小額存款,因此和當時上海的市民關係密切。抗戰初期,上海人大量湧到香港來,要找上海銀行處理款項,往往被領到滙豐銀行去,弄得驢頭不對馬嘴。 🔍成立百年之際,滙豐銀行如何慶祝?百年企業來之不易,滙豐銀行曾在成立100週年時舉行一連串的慶祝節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請來著名英國遠東歷史研究學者柯利斯(Maurice Collis)寫了一部「滙豐百年歷史書」。滙豐銀行提供給了不少獨家資料,並為此書請來專責的藝術編輯,十分隆重其事。 此外,滙豐銀行在它們的建築物上掛上慶祝100週年之用的裝飾燈彩和廣告,並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內容輯錄自《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下冊)——滙豐百年史) 好書推薦 《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全兩冊)葉靈鳳 著,許迪鏘、張詠梅 編開度:148 x 210 mm頁數:共648頁定價:合共港幣398元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島月報——香港日佔歷史之遺音
八十年前的今日,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結束「黑暗時期」的同時,也為一本大概現今沒有多少人知道、只發行過兩期的雜誌畫上句號。 《香島月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1945年7月誕生,由香島日報社(即星島日報)出版,盧夢殊主編。當時香港仍處於日本的佔領之下。該雜誌以推動本地文化為表,實際上站在日本軍國主義的立場,創刊剛過一個月,因日軍投降而停刊,自此從日軍的宣傳工具,頓變成香港日佔歷史之遺音。事隔近八十載,幸獲香港收藏家劉立人先生從民間覓得,尤第二期頗為珍罕。 適逢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我們為什麼要將《香島月報》復刻出版? 首先節錄今次復刻版附贈的別冊中,由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黃仲鳴教授所撰寫的導讀「山城暮景—香港日佔時期最後的一份雜誌」: 「這是份綜合雜誌,出版人是『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一八八三至一九五四)的公子胡山;編輯是盧夢殊,一位『附日文人』、『落水文人』,也有呼之為『漢奸』的,曾代表香港報界到東京參加『大東亞新聞工作會議』;因喜吃蘿蔔糕,便以『羅拔高』為筆名,一九四四年九月出版了一部《山城雨景》的書。 在〈發刊詞〉裏,雜誌強調『文化』,並指香港文化事業『本來貧薄可憐,開埠迄今,殊無可取』,於今更為衰落,致『鬱鬱山城」『了無生氣』。因此,構築香港的新文化,是雜誌的任務;可惜,通篇〈發刊詞〉並無確切點出文化是甚麼,但從兩期的內容來看,編者煞費苦心,『構築』了政治文化、文學藝術文化這兩大類。 在政治文化的文章裏,如創刊號盧夢殊的〈東亞政局概論〉,立場偏於日方,自是無可厚非;但如述『九一八』事件,引了時任日本外相的話說,『對此並無領土野心,只以日本人口過剩,為謀與中國經濟互惠,以過剩人口開發中國資源,在技術上獲取合作,在政治上共求繁榮,親善』。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第二期的〈東亞與世界〉,亦呈現盧夢殊在分析局勢方面的偏差,無甚可觀,只可視為他的漢奸思想。 創刊號分文字、圖片兩欄。圖片展現出大東亞人民的生活。須加說明的是,有所謂『昭南』者,是甚麼地方?新加坡也,是日本於日佔時期(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對新加坡的稱呼,意指『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亦指作『南方之光』。這組相片有強烈的政治宣傳色彩。 一九三八年,茅盾(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一)抵達香港,便感到香港『富麗的物質生活掩蓋著貧瘠的精神生活』,是『一片文化的荒漠』;香港淪陷之初,日軍收縮報業、壓制言論和出版發展,山城何止沙漠,簡直是『死城』。縱觀兩期的文化藝術稿件,則仍可窺見香港『戰後』的文化現象。 創刊號筱韞的〈香港粵劇最近的變遷〉,縷述伶星的組班和散班的動態,指出香港『戰後』初期的劇團十分蓬勃,但已呈『垂危』狀態,文章沒有點出原因,只說居民『一切都能夠從節約方面著想』,而『欣賞藝術的有閒階段,自然是極少數』;是乎?不過,此文對當年粵劇藝人的南來北往、組班散班的情形,卻有仔細的描述。 另外,第二期署名『口碑』〈本年上半年度香港首輪影戲概況〉,縷述了當年港島、九龍、新界的戲院,指戰前影業十分發達,經過『新生(作者按:『戰後』也)的洗禮後,電影事業一時未能恢復』,影片供應不足,留港伶人頗多,一些戲院便演粵劇。後來,日本電影有供給,國語片亦源源運至,電影事業便興盛起來。文章還詳細列出公映、收入情況。可見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仍有影迷有閒有錢,鑽進戲院『避世』,不似粵劇那麼奄奄一息。 文藝創作方面,重頭作是葉靈鳳(一九○五至一九七五)的〈南荒泣天錄〉,標『長篇創作』,惜停刊後,小說未完,唯有『泣天』了。故事背景是明末清初,在經歷闖王、清兵入關後,南京暫苟安,葉靈鳳寫道: 虎口餘生的難民,想到崇禎皇帝慘烈的死狀,京城文武百官迎了闖王,接著貼了『順民』的黃紙又迎接清兵的醜態,雖然心上感到一陣黯淡,可是覺得眼前的景色和天氣,確實值得暫時陶醉。 這曲亂世悲歌,想葉靈鳳感觸甚深。 另如創刊號秋水的〈搬家隨筆〉,由淪陷的廣州搬到香港,誰知香港戰事起,以為搬到跑馬地安全,卻飽歷炮火的肆虐,又搬到灣仔,這一回,『敵機(指美機)』來襲,僥倖沒炸死;又搬到中區去。這篇短文,道盡了戰時生活之悲之慘。 第二期『羅拔高』上場,撰『長篇作品』〈掙扎〉,命運比葉靈鳳慘,因只刊了一期即壽終。至於與盧夢殊有私交的戴望舒(一九○五至一九五○),第一期有學術研究之作,第二期有譯文。戴望舒歷經憂患,能賺些微稿費,亦可安飽吧。 雖稱『艱難時期』,但雜誌廣告卻亦多,不乏酒類、食肆、金飾珠寶,雖然不知市況如何,但可看出這山城的暮景,在一些『順民』來說,卻非淒慘。」 香港三聯書店將《香島月報》復刻出版,看重其身為文史資料之稀罕度,故提供讀者管窺香江日佔歲月下,文化和傳媒事業之態勢,以至記錄社會人文、國際戰局等情況,權充為跨時空的歷史觀察。同時,亦希望本書能為有心者提供研究之用,讀者諸君亦可參見三位導讀者的文章,以了解本書出版價值之所在。 《香島月報(復刻版)》(全二冊+附別冊)作者:香港香島日報社底本提供者:劉立人開度:190mm × 265mm定價:港幣27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明報】葉靈鳳的創作起步及藝海書林《葉靈鳳文存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上下冊)》
《藝海書林》中一些憶舊文章,例如〈《洪水》和出版部的誕生〉、〈《A11》的故事〉,曾經收入北京三聯版《讀書隨筆》,對了解後期創造社和葉靈鳳的編輯工作,相當重要,比較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