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都有哲學?精緻冷菜、健脾湯水、下火涼茶⋯⋯這些常見的廣東菜品看似平凡普通,其實大有學問,在擺盤設計和烹調方式等更體現出廣東人的生活智慧。由趙利平所著的《大粵菜》縱觀粵菜各個菜系,總結出粵菜的三大特色:

美學意蘊取法自然

當代粵菜創造了許多震撼視覺與味覺的佳餚,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則來自對自然風物的借鑒。冷菜作為宴席菜中頭盤,往往由多種風味、不同口感的食物匯集而成,注重色彩、造型與規格。圖中的刺身拼盤以河鮮和海鮮為原料,利用魚蝦肉各異的顏色質感擺設成景,極富山水意象。

花開富貴刺身拼盤

食療養生

在廣東的日常飲食中,湯有開胃潤胃、提升食欲的作用,也是不同體質的人適應四時之變、調養身體的恩物。就算是同一道湯羹,廚師也會應季改變烹調的方式:春夏季時會隔水蒸或滾湯,使之清爽不厚重;秋冬季則採用煲、燉,湯汁稍加濃郁滋潤。廣東人祖祖輩輩都相信多喝湯水能補身益體,因此烹製湯品多沿襲歷代中醫的食療用方,既免去「是藥三分毒」的副作用,又在普通飲食之上多了一分講究。

客家燉湯

藥食同源

由於嶺南濕熱,人們總容易遇上小感冒、中暑、疔瘡腫毒等小病,涼茶正是我們順應自然環境的智慧結晶。涼茶所謂「涼」不是指溫度上的冷,而是指藥性上清涼祛熱、消炎解毒的作用。一杯溫熱的涼茶慢慢下肚,霎時間心清涼而身輕盈。

熟地烏豆水

《大粵菜》
作者:趙利平
頁數:376頁
開度:190mm x 260mm
定價:港幣198元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image-44.png

點擊圖片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星島】香港印記 吃出歷史點滴
「過去百年,除粵式食肆,還出現各式華洋餐廳,這不僅展示港人飲食習慣,也反映社會每個年代的發展。」民間飲食,如何反映出歷史?香港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如今的「美食天堂」?
Skip to content
【文化本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盆菜的意義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食盆》作者陳國成博士介紹道:「食物不只是用來果腹的,它帶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意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社會的結構、變遷。」盆菜也正是如此。
Skip to content
【快拍。曼鏡頭】香港飲食業如何能度過嚴冬?
飲食業進入嚴冬,飲食業從業員以至香港市民該如何自救? 日前,資深傳媒人汪曼玲邀請韜哥及方曉嵐老師到節目《快拍。曼鏡頭》講飲講食,結合個人職涯經歷回顧香港飲食業發展,並從商業及文化角度出發,探討行業面臨的困境。他們一致認為行業的高山低谷都必須紀錄下來,讓昔日的飲食文化得以傳承。
Skip to content
【雲尚書房】人生海海,美饌相伴
飲食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大部分人都不會抗拒美食。所以我覺得,如果想更瞭解,或者剛接觸香港餐飲,在選擇餐廳或各方面比較迷茫的時候,可能看一下我的書能獲得一些靈感。同時,它可能也會讓一餐本來就很好吃的飯,變得更加津津有味……
Skip to content
為何古人譽茶為「百草之英」?
「百草之英」,意指植物界的菁華,茶能得如此美譽,是因為茶以葉為質,卻具有草、花、木、藥、果實、乳各式之香。茶香不但具有主調,更隨主調帶有各種副調,如新採鐵觀音常以蘭花香為主調,青草、蒼木、樹脂為副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