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越來越多依然鐘愛閱讀、但為了省錢省空間的人們把目光投向電子書,實體書想要原地突圍,少不了令人愛不釋手的設計。曦成製本創辦人、書籍設計師、書籍藝術家陳曦成致力讓好的設計為圖書添彩,近日他更推出新作《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分享自己在海外的不同設計經歷與體驗。
9月8日,陳曦成在誠品書店主講新書分享會「書業如何逆轉勝?走出香港看書籍設計到書店經營」,談AGI會員聶永真的設計理念與創作手法,也深入探索「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書店的成功經營之道。

「陳曦成認為書籍設計與《鋼之錬金術師》中的錬金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漫畫中,錬金術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從把握事物的原理入手,再去探索世界的真理,當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理解」、「分解」和「再錬成」(重組),錬金術師在理解物件的構造之後,嘗試將其分解,再錬成其他東西。書籍設計也是如此:設計師先讀通讀透作家寫好的文本,「理解」當中的核心思想與價值,再抽取最有趣的亮點進行發揮;其後是「分解」環節,設計師與編輯對文本作出適當的調整、篩選及取捨,努力去蕪存菁;而在「重組」階段,設計師把文本重構,並著手把主題概念實體化,運用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手法(如圖像、字體、顏色、紙材、印刷、裝訂等),把書本「錬」出來。」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
作者:陳曦成
頁數:410頁
定價:港幣36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的冷靜 x 設計的熱情,是「取長補短」還是「相愛相殺」?
編輯和書籍設計師在出版製作的角色大相逕庭:編輯是「啃文字」的生物,書籍設計師則是「視覺為先」的生物。他們爭辯的,往往離不開文字與圖像在版面上的對錯:編輯著重文本的可讀性、設計師則看重藝術美感,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如何在煩擾的都市生活中做自己的主角?
榮獲德國白烏鴉獎 (The White Ravens),由本地插畫師Isabel Tong所著的《做自己的主角》,故事中的貝貝從前因自信心不足,朋友及大眾的標準往往與自己不同,所以經常感到迷惘。某一夜,貝貝走進了占卜卡牌中的世界🔮,了解到安迪‧華荷(Andy Warhol)、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和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幾位著名藝術家的故事後,明白到應該如何生活才會快樂自在。 配合書名「做自己的主角」,本書封面以貝貝為中心,四周都是她喜歡的事和物,如美味的薄餅🍕、花花草草🪴、小貓小狗🐱🐶等,表達「做自己」的方法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見自己喜歡見的人。另外,本書有一紙盒包裝,中間開了一個洞,可見到書封上貝貝的臉;紙盒上的動物面無表情,如同人們活在迷惘中,唯獨主角貝貝在笑著。 故事分為「從前、奇遇和做自己的主角」三個章節。為創造更大的視覺效果,本書採用跨頁設計,每章開頁配以不同的設計和插圖。為免遮擋主要視覺元素,本書特意沒有標示頁碼,並將文字放置在插圖的上方或下方。文字字體簡單和清晰,適合兒童閱讀。 呼應貝貝的「占卜奇遇記」,本書特別附設「藝術家即興創意卡牌遊戲」。卡牌種類包括藝術家卡、出生地卡、藝術作品卡和特別卡,內容設計成如塔羅牌一樣的風格,增加趣味性。讀者還可以把卡牌裝在一個可摺疊的小紙盒裡,帶它到不同地方和朋友互動,隨着貝貝的步伐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主角」。 —《做自己的主角》 作者:Isatisse @isatisse頁數:192頁定價:港幣$29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打開香港戰後建築的「資料夾」
戰後香港社會面對人口暴增、重建需求,採取世界風行的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簡潔,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由本地工匠實踐舶來的建築理念,選用本地的材料,並因應氣候及社會環境,逐漸發展成屬於香港的融合多重文化與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探討1950至1980年代香港建築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建築故事作為切入點,串連香港與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脈絡,回應「香港建築缺乏特色」的迷思,同時在無盡長河中找到「香港建築」的位置。 書籍以「資料夾」形式設計,翻開書本就如走進一個圖文並茂的檔案館。設計師巧妙加入許多精緻的檔案元素,其中以邊緣切割方式呈現的索引設計,既能作為章節分類指引,又能營造出有如水泥階梯般的視覺效果,令讀者感受恍如踏進建築物般的秩序感。 本書使用通心脊配合鬆書紙的方式裝訂,內頁既能做到畫冊般的全開攤平,讓圖像充分展示,又能維持一書在手的輕巧感。 書中設圖像分類編號,如P為相片、S為草圖等,進一步協助整理研究資料,建立鮮明的視覺識別,同時能讓讀者於書末進行資料溯源。 本書圖像數量極多,而且尺寸參差不齊,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機構與建築師家屬所得的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等,以及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後所整理的時序表和立體模型圖——但這樣反而成為一種靈感:封面設計以書中各類相片的幾何比例為元素,巧妙融合壓凹工藝,以呼應本書以圖像追溯歷史的想法,打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語言。 封面所採用的藍色字體,靈感源自舊式墨水印章的意象——這類印章常見於檔案文件,使用鐵膽墨或藍黑墨水,因其耐久不易褪色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希望藉由這種色彩記憶,營造出富有歷史感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特別選用奪目鮮明的藍色調進行燙色處理,以象徵那些塵封資料在今日重新被看見與詮釋。書封文字因燙色加工而產生自然斑駁痕跡,亦呼應墨水印章每次蓋印時略有差異的質感,讓封面設計更具層次與生命力。 翻開這本「建築資料夾」,豐富的圖片和扎實的內容將帶我們回到1950到1980年代的香港,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了香港建築的特色和獨特價值。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作者: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頁數:352頁尺寸:153 × 220 mm定價:$2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幻念」
《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本充滿怪奇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的49則故事都與過去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著雷同的氣息,讓我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這些怪奇故事或傳聞,都是從哪一刻開始被記載、被轉述的?或許所有事物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明物」,默默地觀察記錄著。而每個人的日常,又會否成為滋生怪奇的養份?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眼睛圖像作為默默觀察外界的意象,想像它會從每個人的言傳、傷痛或精神背後等層面進行窺探。藉此透過封面及扉頁插畫呼應書內各個同樣由過往資訊所形成的怪奇故事。書名的英文字體特意選用了原型為19世紀德國畫家Otto Eckmann (1865-1902)所創作的Eckmann Schrift,以強烈怪誕及極具生命力的字型詮釋作者創新的寫作風格,在作為書名的同時亦化為視覺符號的一部份,塑造出奇異玄幻的獨特氛圍。 配合夜光油墨的運用,封面在漆黑中構成會被讀者發現的夜光眼睛,同時亦化作藏於書內的「觀察者」,暗地裡從你的書枱或書架上窺探著,到了白天才再次匿藏起來。透過這種被發現的窺探,反饋我們身上發生的日常事,或許就是各式各樣怪奇故事的原點,正如法國作家昆德拉所說:「一切事物」將是一個「無限重複下去」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2024年美國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年度最佳封面設計50強作者:米哈頁數:336頁開度:128 x 188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在ADC 104th Annual Awards獲得出版物設計的優異獎!
恭喜《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在ADC 104th Annual Awards獲得出版物設計的優異獎! 「新生代」無關年齡,而是活躍於平面設計領域的新世代。《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是《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系列的續集。延續前作精神,作者杜翰煬(Leumas)再度走訪十二位香港本地新生代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室,從「商業.品牌」、「藝術.文化」、「流行文化」、「出版.印刷」四方面,看新一代平面設計師的發展脈絡。 封面設計上,書口使用了專色色邊印刷,與封面及書脊構成一個巨大的“N”字,橫跨整個書體,藉此呼應書名當中 ”Next“ stage,邁向「下一階段」的想法。另外,色邊上印有的設計師名字亦印在其對應的章節上。 內文設計方面,設計師選擇以一條中心線作為視覺元素及分隔線,按內容性質出現,引導讀者了解設計師不同時期的故事、作品及其創作環境,以此放大「next stage, next phase, next story」等與下一階段相關的概念,營造出相應的閱讀節奏。 ADC Annual Awards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設計行業獎項,今年邁入第104個年頭。參賽作品由業界權威評審團嚴格遴選,旨在表彰廣告、數位媒體、平面與出版物設計、包裝與產品設計、動態影像、遊戲、體驗設計與建築、攝影、插畫以及服裝設計等領域的頂尖作品,尤其注重藝術性與工藝水準。 再一次恭喜作者、設計師以及整個出版團隊! 圖片來源自《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書籍設計師姚國豪 《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作者:杜翰煬書籍設計:姚國豪責任編輯:李宇汶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