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船明月從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取自《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傳奇》,本書作者榮鴻曾邀請杜煥到茶樓一角演唱和錄製南音。

相較於起登得大雅之堂的粵劇、京戲、崑曲,地水南音的命運要顯得黯淡許多:始於清末,由失明藝人傳唱於茶樓、酒肆、花街、煙館之中,雖得有心人奔走搶救,仍不過百年便絕跡矣。「地水」本《易》中一卦,名為「師」,暗表唱地水南音者多身兼相師、瞽師二業,算得上一個小小的江湖隱語,也是個燈謎式的文字遊戲。

杜煥的一生可以說與南音藝術、瞽師產業的興衰同呼吸,共命運。其人生於肇慶農家,繈用失明,幼年投師學藝於廣州還珠橋畔,後經澳門到香港,一生經歷水災、殘患、兵燹、家變、凍餒,得意時名動一方,落魄時三餐難繼,遍嚐炎涼甘苦,卻每每絕處逢生。幾十年間,當時的盲人群體長期賴以謀生的說唱和卜算,隨著其依附的黃(妓寨)賭(賭檔)毒(煙館)諸業一同式微。晚年的杜煥孑然一身,雖然偶爾受邀為電台、大學、大會堂、文化中心、富商私宅的座上賓,但大多時候仍不得不混跡街頭,還要面對大眾傳媒、流行音樂等新興事物的挑戰,其彷惶可想而知。幸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榮鴻曾博士與同齡人錄下杜煥向來所唱曲目及其生平際遇,既成就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話,也保留下這已成絕唱的滄海遺珠。

杜煥被邀請到大學演奏南音。

除卻南音,學者們還錄得更為小眾的木魚、龍舟、謳唱段,甚至還有只聞於風月場所的板眼,《大鬧廣昌隆》、《玉葵寶扇》、《梁天來告御狀》等曾經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也藉此機會重見天日。

《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傳奇》作者榮鴻曾與杜煥交談互動的舊照。

杜煥無疑是不幸的──自幼失明、誤染毒癮、妻子早逝、兒女夭折、晚景淒涼……但相對於當時的整個瞽師、師娘群體,他又是幸運的──少遇明師、交遊廣闊、享譽生前、聲傳後世。1979年6月17日,杜煥去世。幾天後,在德國文化中心等著聽他演唱的作家小思愕然寫道:「沒法不相信,一個舊時代真的逝去了。」那個舊時代裏,深山藏虎豹,田野埋麒麟, 許多市立井奇人身負絕藝而不自知,一個人的離去常常等於一門一派的消失。

這本《香江傳奇》,集結了榮鴻曾、吳瑞卿兩位教授多年的整理研究成果,既是杜煥本人的口述自傳,又是粵語傳統說唱藝術資料彙編,更是近代廣府底層社會的百科全書,真可謂展卷閱讀,如入寶山。此外,本書初版附贈收錄《客途秋恨》、《女燒衣》等經典曲目的CD光碟,原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出版《香港文化瑰寶-杜煥南音》第一輯 《訴衷情》光盤之二,此次由該館授權重印,殊為珍貴。


《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
作者:榮鴻曾、吳瑞卿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定價:$2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香港動畫,是一本活的歷史書
一格一格的畫像,不只組成精彩的動畫,更展示屬於香港本土的動畫史。本地著名動畫人盧子英推出首本自傳《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他至今四十多年的創作之路,輯錄多部作品, 加上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等珍貴存檔,展示他從初步構想、試驗、拍攝到後製的動畫創作過程。
Skip to content
談論梅姐與香港的N種方式
談論梅姐與香港,不一定是歌頌或批評,可以是有 N種方式。 「當年香港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曖昧,亦是另一講者海邊欄的報告主題。他指出梅姐的「壞」、「頹」及「獨立」的特質挑戰父權,同時,她又表明渴望傳統的戀愛。海邊欄觀察到當年傳媒既把梅姐寫成是新時代的自由女性,同時又強調她賢淑及保守的一面。她的形象是多重論述角力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矛盾;這種「分裂」必須被還原,我們才能看清當年的梅姐與香港。」 梅姐其人其事與其作品,在現時看來是「空前的成功、不能超越的經典」。實際上,梅姐的不少首本名曲、演藝表演及私生活都曾惹起外界爭議。《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的編者李展鵬在2024年1月3日參與香港大學的梅艷芳研討會,從歌曲及影視作品、以及各方媒體報道探討梅姐的多樣與獨特性,並從梅姐身上看回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文化,反思現今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明報報導全文 「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只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出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言)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Skip to content
說到香港電影音樂,你腦海中會響起哪首熟悉的旋律?
不論是任何世代及品味的電影觀眾,總會有自己喜歡的電影音樂旋律📽️:上至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港產片、精緻電影,下至千禧後的香港電影都有捧場客🍿。然而我們卻甚少聽到影迷們會談及電影音樂,包括這技藝如何成就相關導演的個人風格,又或者思考音樂在香港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在本地評論及學術界,關於香港電影音樂的討論也少之有少。
Skip to content
【張國榮逝世22周年】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
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不用閃躲 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張國榮《我》 2001年,張國榮接受美國時代雜誌《Time》訪問時談到他的英文名字:「我喜歡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而且我喜歡Leslie Howard,這個名字可以是男的或女的,非常中性,所以我喜歡它」(原文:I love the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 like Leslie Howard. The name can be a man‘s or woman’s, it‘s very unisex, so I like it.)。事實上,Leslie這個亦男亦女的中性名字,不但標誌張國榮的性別意識取向,同時也浮映了他二十多年來的演藝風格:時而不覊放蕩,時而千嬌百媚,時而雌雄莫辨。 2000年,張國榮以在紅館舉行的「熱.情演唱會」(Passion Tour)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出之旅。《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作者翟翊認為,「熱.情」幾乎定格了張國榮生前最高光的藝術瞬間。演唱會上,張國榮束了一頭及腰長髮,挽起或散落,配襯閃爍艷紅或貼身漆亮的衣飾,詮釋了男性的嫵媚美,一反當時固有印象中男性陽剛主動的形態。 不出所料,張國榮這場大膽創新的表演招來媒體的大肆攻擊。在《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的作者洛楓認為,這個現象流露出當時社會的保守意識,與大眾對「性別定型」的固步自封。誰說男人不可以是嫵媚的?誰說長髮與短裙是女性專利?性別多元與開放的最高層面,是兩性之間不再存在互相定型。 張國榮曾經多次公開表示,歌曲《我》中包含他夫子自道、向外宣言的感懷——「造物者的光榮」、「站在光明的角落」——都顯示了他的立場。儘管飽受媒體批評,但張國榮從來沒有後退或妥協。他依然為自己的高度可塑性驕傲,為電影和舞台的演出尋找可以上下游弋的空間。環顧華語地區的流行文化歷史,張國榮的性別越界與藝術境界至今仍無人能夠繼往開來,更為新生代眾星打開禁忌的缺口和突破的空間。 「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性別的禁忌越少,社會更開放自由,我們才能活得更漂亮。 好書推薦 1.《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作者:翟翊定價:港幣$218按此線上購買🔗 2.《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作者:洛楓定價:港幣$12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