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和《建築文雜》同時登上誠品暢銷榜!
三聯9月有三本書同時登上誠品暢銷榜!恭喜《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和《建築文雜》的作者們和編輯團隊! 1.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陳曦成 著 按此查看詳情及線上購買 2. 《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羅展鳳、張志偉 著 按此查看詳情及線上購買 3.《建築文雜》彭展華 著 按此查看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打開香港戰後建築的「資料夾」
戰後香港社會面對人口暴增、重建需求,採取世界風行的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簡潔,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由本地工匠實踐舶來的建築理念,選用本地的材料,並因應氣候及社會環境,逐漸發展成屬於香港的融合多重文化與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探討1950至1980年代香港建築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建築故事作為切入點,串連香港與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脈絡,回應「香港建築缺乏特色」的迷思,同時在無盡長河中找到「香港建築」的位置。 書籍以「資料夾」形式設計,翻開書本就如走進一個圖文並茂的檔案館。設計師巧妙加入許多精緻的檔案元素,其中以邊緣切割方式呈現的索引設計,既能作為章節分類指引,又能營造出有如水泥階梯般的視覺效果,令讀者感受恍如踏進建築物般的秩序感。 本書使用通心脊配合鬆書紙的方式裝訂,內頁既能做到畫冊般的全開攤平,讓圖像充分展示,又能維持一書在手的輕巧感。 書中設圖像分類編號,如P為相片、S為草圖等,進一步協助整理研究資料,建立鮮明的視覺識別,同時能讓讀者於書末進行資料溯源。 本書圖像數量極多,而且尺寸參差不齊,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機構與建築師家屬所得的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等,以及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後所整理的時序表和立體模型圖——但這樣反而成為一種靈感:封面設計以書中各類相片的幾何比例為元素,巧妙融合壓凹工藝,以呼應本書以圖像追溯歷史的想法,打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語言。 封面所採用的藍色字體,靈感源自舊式墨水印章的意象——這類印章常見於檔案文件,使用鐵膽墨或藍黑墨水,因其耐久不易褪色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希望藉由這種色彩記憶,營造出富有歷史感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特別選用奪目鮮明的藍色調進行燙色處理,以象徵那些塵封資料在今日重新被看見與詮釋。書封文字因燙色加工而產生自然斑駁痕跡,亦呼應墨水印章每次蓋印時略有差異的質感,讓封面設計更具層次與生命力。 翻開這本「建築資料夾」,豐富的圖片和扎實的內容將帶我們回到1950到1980年代的香港,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了香港建築的特色和獨特價值。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作者: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頁數:352頁尺寸:153 × 220 mm定價:$2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的冷靜 x 設計的熱情,是「取長補短」還是「相愛相殺」?
編輯和書籍設計師在出版製作的角色大相逕庭:編輯是「啃文字」的生物,書籍設計師則是「視覺為先」的生物。他們爭辯的,往往離不開文字與圖像在版面上的對錯:編輯著重文本的可讀性、設計師則看重藝術美感,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
Skip to content
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結果出爐:《香江墨跡》、《紙本鍊成》勇奪多個獎項!
「香港印製大獎」是全港最具規模及反映本港出版、印刷技術及設計的比賽,旨在鼓勵本港印刷、出版及相關行業優良並富競爭能力的印刷品。由我們香港三聯出版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和《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在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取得佳績,共奪得4個獎項。 由黃宣游與其團隊所著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奪得平裝書刊類全場大獎、最佳印製書籍獎和金獎三個獎項。《香江墨跡》一套四冊,每冊設計以雙門形式裝訂,其一是文本內容,另一則是作品集,方便書法學習者考查書法家生平資料,並可同時查看其不同作品。 由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所著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則奪得精裝書刊類金獎。本書一共採用九款紙張與物料,以及十色印刷印製而成,以不同尺寸、顏色、符號及用紙的紋理層層堆疊,體現六個篇章各自的特色。 得獎書籍 1.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書籍設計:黃雋溢、徐傲兒、黃皓霖 墨跡 書籍詳情及購買 2.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 Chan Hei Shing書籍設計:曦成製本(陳曦成、黎美) 書籍詳情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幻念」
《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本充滿怪奇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的49則故事都與過去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著雷同的氣息,讓我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這些怪奇故事或傳聞,都是從哪一刻開始被記載、被轉述的?或許所有事物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明物」,默默地觀察記錄著。而每個人的日常,又會否成為滋生怪奇的養份?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眼睛圖像作為默默觀察外界的意象,想像它會從每個人的言傳、傷痛或精神背後等層面進行窺探。藉此透過封面及扉頁插畫呼應書內各個同樣由過往資訊所形成的怪奇故事。書名的英文字體特意選用了原型為19世紀德國畫家Otto Eckmann (1865-1902)所創作的Eckmann Schrift,以強烈怪誕及極具生命力的字型詮釋作者創新的寫作風格,在作為書名的同時亦化為視覺符號的一部份,塑造出奇異玄幻的獨特氛圍。 配合夜光油墨的運用,封面在漆黑中構成會被讀者發現的夜光眼睛,同時亦化作藏於書內的「觀察者」,暗地裡從你的書枱或書架上窺探著,到了白天才再次匿藏起來。透過這種被發現的窺探,反饋我們身上發生的日常事,或許就是各式各樣怪奇故事的原點,正如法國作家昆德拉所說:「一切事物」將是一個「無限重複下去」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2024年美國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年度最佳封面設計50強作者:米哈頁數:336頁開度:128 x 188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