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新光戲院。

近20多年來因租約問題屢傳結業的新光戲院,終要熄燈落幕。不論你有否進內欣賞過演出、是不是北角人,想必也對大廈外牆那塊延伸至馬路半空的新光霓虹招牌不感到陌生。它的結業,意味着什麼?

研究粵劇多年的陳守仁教授在著作《香港粵劇簡史——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聲腔、劇目、藝人》提到,隨着利舞台戲院於1991年拆卸後變成地產發展項目,百麗殿戲院又於1992年結束營業後,新光戲院便成為本港上演粵劇的唯一一間商業戲院。

2003年,新光業主僑光公司決定收回物業另作其他商業用途,幾經八和會館主席和多位理事與業主交涉,業主答應續約兩年,卻隨即把業權轉售給羅守輝家族經營的尖東廣場投資公司。經過多方面人士的斡旋和遊說,羅氏終答應在按市值加租的基礎下續約四年,後再在2009年續約至2012年。2012年,本港著名星相學家李居明成功與羅氏續約,條件之一是接受租金的大幅提升。

由2011年起,李居明(1956-)在新光戲院開展他的「粵劇新浪潮」和「復興粵劇」,至2023年的《小平你好》,共創作了三十八齣原創新戲,參演的全是香港當代著名的一線演員,包括阮兆輝、陳好逑、蓋鳴暉、吳美英、龍貫天、新劍郎、呂洪廣、王超群、陳咏儀、鄧美玲、陳鴻進、鄭詠梅等。當中獲好評的有《蝶海情僧》(2011 年2 月)及《金玉觀世音》(2011 年12 月)等,而得到國際性關注的是《毛澤東》(2016)、《粵劇特朗普》(2019)和《智擒四人幫》(2022年11 月13-14 日首演,2023年農曆新年期間重演)。

隨着新光的結業,香港再沒有上演粵劇的商業戲院,所有演出粵劇的劇場均由香港政府直接或間接管理,如2012年7月重修後啟用的油麻地戲院,便是康文署轄下的場地。

戲院沒了,但香港的粵劇仍在,需要的是更多香港人願意去主動接觸、了解和欣賞。

(以上內容摘錄自《香港粵劇簡史——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聲腔、劇目、藝人》)


推薦閱讀

《香港粵劇簡史——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聲腔、劇目、藝人》
本書建基於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從聲腔、劇目和藝人三個脈絡,梳理粵劇發展源流,概述「廣府大戲」自1450至1750年代的萌芽和雛形階段,發展成1750至1850年代的「古代粵劇」、1850至1920年代的「近代粵劇」、1920至1950年代的「現代粵劇」以及1950年代至今的「當代粵劇」,試圖為香港粵劇的發展軌跡勾畫出一個輪廓,並從中窺見香港粵劇發展如何反映政治、社會和文化變遷。

編著者:陳守仁
頁數:384頁
定價:港幣15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用「鹽」整動畫!
有沒有想過「鹽」也能用來製作動畫? 和The Beatles樂隊歌曲同名,出自本地資深動畫人盧子英先生之手的80年代短篇動畫《Eleanor Rigby》,就是由幼鹽製作而成。
Skip to content
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榮登中國電影史票房第一位,它的成功,不禁讓人回想起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哪吒鬧海》。近半世紀前的《哪吒鬧海》,在當時而言也是一部動畫巨著,是第一部入選康城影展的華語動畫片。《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記錄了1926年至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故事……
Skip to content
王家衛 x 陳勳奇、徐克x 黃霑,盤點歷代香港電影音樂創作的最佳拍檔!
真實的香港電影音樂創作現場,導演與作曲家是如何合作的? 「夥伴模式」(partnership mode)是導演及作曲家的合作模式之一,意指作曲家和導演於音樂創作過程中緊密交流及較勁,達至雙贏局面。 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和陳勳奇的較勁非常有趣:王家衛說陳勳奇是個「知道畫面該怎樣和音樂配合」的作曲家,但他仍然會把陳氏交來的音樂「重新調換次序」;陳勳奇也表示混音甚至上映版本,往往和導演一起決定的版本不一樣:「王家衛很相信自己一套,這其實也是配樂有趣的地方,有些東西很主觀。」 黃霑為徐克電影的音樂作曲時均寫下非常詳盡的配置筆記(spotting notes),顧及音樂與畫面配合的變化,但偏偏徐克卻到最後也在改劇本及加拍,最後混音期都常常改變心意。黃霑曾表示:「我們就這樣開始合作,但苦難跟著來了」。不過徐克也催生了不少令黃霑非常滿意的音樂,兩人亦整整合作了十年。 可見香港電影的音樂成就不只是作曲家的功勞,而是一個更加複雜、多層次的創作世界。由羅展鳳和張志偉合著的《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以二十多位電影人的口述歷史,在工業架構上呈現香港電影音樂的創作故事。 推薦閱讀 1.《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羅展鳳、張志偉 合著頁數:232頁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2.《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策劃;黃愛玲、潘國靈、李照興 主編頁數:232頁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橙新聞】《紙本鍊成》作者陳曦成分享:書業如何「逆轉勝」?
在這個電子書越趨普及的年代,傳統實體書籍可以如何突圍而出,書業如何「逆轉勝」?
Skip to content
編輯的冷靜 x 設計的熱情,是「取長補短」還是「相愛相殺」?
編輯和書籍設計師在出版製作的角色大相逕庭:編輯是「啃文字」的生物,書籍設計師則是「視覺為先」的生物。他們爭辯的,往往離不開文字與圖像在版面上的對錯:編輯著重文本的可讀性、設計師則看重藝術美感,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