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臺灣歷史學家王汎森早前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的2023年宏博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
宏博研究獎創立於1972年,是德國頒授給境外國際學者的最高榮譽之一,旨在推崇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表彰在學術研究上提出重要基礎發現、新理論,或是在所屬學門已具有長遠影響,並且在未來可能繼續發展卓越研究成果的學者。王汎森博士主要研究範圍是思想文化史、學術史、史學史,關注的時間是從明清到民國時期,主要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等。
香港三聯於2020年有幸出版《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增訂版)的香港繁體版,收錄作者十篇學術論文,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1930年代,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內容偏重的是「變」的部分,即新的歷史觀的形成過程、對近代中國史學革命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學者學術眼光的差異及其學術研究中的傳承與進展等。增訂版增補了作者新近完成的五篇文章,包括〈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近代史家的研究風格與內在緊張〉、〈從哲學史到思想史—胡適的英文《中國思想史大綱》草稿〉、〈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及〈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令全書內容更豐富和完備〉,令全書內容更加豐富和完備。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增訂版)》
作者:王汎森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16日
定價:$258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探研中世東亞歷史及國際關係的必讀之選
負責本書翻譯及校譯工作的李廷青教授在〈中文版序一〉內,以『變與不變:夾縫中生存之高麗』來形容韓國高麗王朝對外關係發展之特點,可謂一語中的……
- #中國歷史
- ...
Skip to content
歷史冷知識:「廣州」點解叫廣州?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心。但由於嶺南天氣炎熱,叢林遍佈,加以偏處南陲,遠離中原,所以由秦至漢朝,嶺南和中國的關係只是政治上的縻服,未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自三國鼎立,孫吳為達到「進可攻,退可守」,設法將其勢力向南方伸展,便分出交州部分領土建置廣州。此後,六朝皆用「廣州」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及至晉朝,隨著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的爆發,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大亂局面,當地漢人為避戰亂,被迫大規模南遷。於是,廣州的人口得以增加。南來的漢人帶來了高度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廣州的開發步伐日見加速。六朝政權對廣州的牢牢控制亦使廣州逐漸漢化,成為中國南方第一大港。 如無六朝時期的多方經營,廣州也不會從原始草昧的環境發展為對外交通經濟中心。《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論述廣州處於魏晉六朝由開發至繁盛的過渡期,並旁及六朝時期廣州的吏治、少數民族的漢化、海外交通和貿易等議題。 作者簡介 古紹璋(1950–1984) 廣東中山人,出生於香港。1963年入讀英華書院。1970年參加香港大學入學試,中史科考獲A級。1973年於香港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隨即留在母校念碩士、兼任助教,並追隨香港大學中文系金發根老師研究魏晉南北朝史。1975年9月,返母校英華書院任教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科。碩士論文〈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於1980年獲通過,取得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教育署委任為中國歷史科課程委員會委員。1984年5月病逝於香港。 編校者簡介 古競豪(1983–) 父古紹璋,外號古夫子,天主教徒。1995年入讀英華書院,2001年轉往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就讀。200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語文教育系,論文題目為〈如何從字詞教學提升中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2011年修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碩士論文〈甲骨文與商代祭祀樂器〉於2014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取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老師。 《六朝時間廣州的開發》古紹璋原著、古競豪編校開度:140mm × 210mm頁數:216頁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 #中國歷史
- ...
Skip to content
【書摘】香港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探尋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的江西之行
2024年4月,我應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推廣協會和南昌大學的邀請,首次踏足江西省,七天的行程,遊歷了省會南昌市、上饒市、景德鎮市和廬山,讓我深刻體會到《千里江山圖》所畫的江西美景和這片土地的深厚人文淵源,真有“相逢恨晚”的感覺。 用一週時間去探索江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這次訪贛(江西省簡稱)之行只集中在最為人熟悉的江西獨特景點和利用當地自然、人文資源打造的新旅遊景區。在自然風光方面,有令詩人墨客流連忘返的廬山,有峰林奇觀的三清山,有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在歷史遺產方面,有震驚世界考古界的漢代海昏侯遺址,有以王勃《滕王閣序》而聞名四海的滕王閣,有千年瓷都景德鎮的御窯遺址,有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朱耷的八大山人紀念館;在景區建設方面,有以峽谷崖壁為特色的望仙谷,有依山而建的徽派古村篁嶺,有以婺女飛天傳說為文化背景的婺女洲度假區,有活化陶瓷工業遺址打造的陶溪川文創基地。這些商文旅的項目,充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發展經濟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令我感受特別深刻的是“小平小道”這條約1500米連接鄧小平先生在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間在拖拉機廠工作,每天往返居所的小路。有說這是鄧小平先生設計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要思想的萌芽地,不知道“一國兩制”這開創性的偉大構想,是否也誕生在這條小道上呢? 要深刻領略江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符合今天遊客追求的深度旅遊,我們需要一部不一樣的旅遊指南。朱虹教授的《何以江西》,就是一部在梳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創作的集風景、地理、歷史、文化及名人故事於一體的難得作品。朱教授自2010年起在江西工作,先後任省政府副省長,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目前是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推廣協會會長和南昌大學的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他文學底蘊深厚,博學多思,著作甚豐,並擁有傳媒人的敏感觸覺和適合大眾、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我有幸在參訪江西期間聆聽他講江西的好故事,我深信《何以江西》一書定能講好“江西故事”! 徽派古村篁嶺| 付志勇 攝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 2024年4月 《何以江西》作者:朱虹頁數:240頁開度:185 x 255 mm定價:港幣258元 按此線上購買
- #中國歷史
- ...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1348年,佛羅倫薩暴發了一場殘酷的疫病(黑死病),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引起了整個歐洲極大的恐慌,許多人因此喪生。隔年,意大利作家喬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不朽的傑作《十日談》。如同他在書中所描繪的那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強烈情緒。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僅衝擊了世界公共衛生體系,也造成政治、社會、文化層面的連鎖反應,暴露出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的脆弱性。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觀察到美國當下混亂的社會形勢,以及疫病蔓延下的世道人心,曾飽含憂思地說:「美國正在暴發的疫情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也是生物性、病理性的,這種蔓延的趨勢不容易制止。但比疫情更嚴重的,是文化性、社會性的集體瘋狂。」疫情不僅影響了宏觀的世界格局,也在微觀層面影響着每一個具體的人。在這個冬春之交,我們心中難言的恐慌,似乎與中世紀歐洲深陷疫情的人們並無二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智慧,盼望著能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找到一份行動綱領。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倬雲先生應高山書院邀請,藉薄伽丘《十日談》之名,開展了歷時兩個多月為期十次的線上講座。這十期講座有不同的主題,既回望遠古歷史,也深入探討當前社會的重大議題。在與數十位院士、學者、科學家、企業家的提問交流中,許倬雲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博古通今的視野,為我們展現一幅廣闊的思想圖景。從疫情恐慌下的人類社會,到中美爭端下的世界格局;從美國國家精神的日漸衰敗,到新技術、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未來;從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這十期講座經匯總編輯,集結為《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一書,可以說既是為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把脈問診,也是對當下問題和出路的總體性回應,堪稱許先生九十年人生思想之總結。他用畢生所學將歷史摺疊,又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開,他的文字無異於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連接過去與未來,啟迪我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永恆課題。 對於已經94歲高齡的許倬雲先生來說,創作不僅是腦力的激盪,很多時候也是與身體作戰的過程。在《許倬雲十日談》中他寫道: 「今天的發言是在病房裏面,這是醫院幫助我在家設置的病房。鏡頭前這個是電動吊兜,把我從輪椅升到床上,從床上提回到輪椅。我自己不能動,要靠機器幫忙。在這種情況下,我與各位共同努力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了。當然,每一句話都出自我的誠心。我盼望此時此地走這一遭,有機會與大家說這些話,使大家心裏激動一點,本來平靜無波的心裏可以起個漣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動大家不斷地進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強,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 在後疫情時代,「活在當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在這既短暫又永恆的風雲變幻中,他想提醒年輕的朋友,要記得反省我自己有沒有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促成了這個風雲變幻,我們不能完全安於說「我的日子好,就夠了」,我們每個人要想想未來該怎麼做,要想想現在該怎麼做。 「我們追求的是知識,但知識提升更高層次才是智慧。僅憑個人的智慧是不夠的,許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才能構成文化的潮流……人類文明這輛列車要繼續往前走,必須要保持文化的動力……我們讀書人讀書不是為學位、不是為地位;讀書是為生命,是為自己『求心之所安』。 」 在快速變化且充滿挑戰的今天,理解世界格局和預見人類未來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如何與世界相處?我相信答案會是:「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講授:許倬雲整理:馮俊文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56頁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 #中國歷史
- ...
Skip to content
除了復活蛋、兔子、長假期,復活節還有甚麼故事?
復活節是否只令你想起復活蛋、兔子,還有長假期?3月29日是耶穌受難節,也是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在不少傳統節日都被蓋上濃厚商業色彩的當下,節日本身的意義逐漸被人遺忘,復活節亦不例外。復活節是基督教的節日,基督教徒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展現神蹟死而復生。為了紀念耶穌復活,教徒將當天定為復活節,並流傳至今。後來,基督教成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復活節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