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嘉煇與黃霑,攝於1985年。)
11月24日,是霑叔逝世二十周年。他一首首的經典作品,仍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黃霑(1941-2004),香港著名流行文化人,1950年代起在多個界別活躍,擅長寫詞、作曲、配樂、做廣告、寫專欄、拍電影和在舞台演出,期間參與創造了大量性格鮮明、技藝出色,又貼近民心的作品,對香港文化影響極大。
黃霑2004年身故後,一班學者啟動「黃霑書房」計劃,花多年時間搜集了黃霑歷年的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珍貴文獻,用黃霑留下的材料,探究黃霑行過的路。2021年由吳俊雄主編,黃霑書房製作並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保育黃霑》,一套五冊,展示了黃霑身世與香港軌跡的交錯、他對流行音樂的心得和見解、與同代音樂人的交往,是研究黃霑至為重要的專集:

第一冊《黃霑看黃霑》:看黃霑的成長和身世

第二冊《黃霑與港式流行》:從黃霑有關的音樂文字了解製作香港流行音樂奧秘

第三冊《黃霑書房——流行音樂物語》:以霑叔遺物如眼鏡和手稿等,還原一段段本土歷史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Sunday Mingpao】香港特技人無名30年 西班牙影迷追出真身 喚醒塵封記憶 女兒為父出書記錄
包裹全身、只露雙眼,僅憑眼神認出那個人,這是得有多熟悉才能做到?「我看到他的眼神,我知道他是我爸爸,但放在一百雙眼裏,我認不出來。」吳津津說。但Jesús Manuel Pérez Molina做到了,他是津津之父吳偉業的狂熱影迷,他喜歡看吳偉業參演的動作電影——不是吳跑龍套的《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而是「IFD(通用影藝有限公司)電影」,他追尋吳偉業30年,兩人終於見面,更把其關於IFD電影的書送給吳偉業。
Skip to content
劉培基與梅姐,不會再有的關係
劉培基與梅姐,前者學師、後者小歌女出身,兩人不但憑著自身努力打出名堂,更合力打造了香港一整個時代的流行。
Skip to content
【灼見名家】粵語時代曲的萌芽歲月《未來之歌:粵語流行曲的傳承》
近年,香港本土思潮逐漸興起。本土流行音樂得以重新受關注,廣東歌樂壇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過往八九十年代輝煌時期作品,亦開始被新一代認識及重視。
Skip to content
《梅艷芳》編劇吳煒倫專訪:比起編寫和執導,這件事更困難?
拍攝一代女星的傳奇故事、秏費八十多組戲的巨額投資、找新人做主角、動作導演及編劇首次著手製作文藝片……疫情期間上映的《梅艷芳》,就是在這樣充滿未知數的情況下誕生。能在劣境中綻放耀眼光芒,對導演梁樂民及編劇吳煒倫來說,不只是職涯上的一大成就,更是好好傳承香港的故事。
Skip to content
談論梅姐與香港的N種方式
談論梅姐與香港,不一定是歌頌或批評,可以是有 N種方式。 「當年香港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曖昧,亦是另一講者海邊欄的報告主題。他指出梅姐的「壞」、「頹」及「獨立」的特質挑戰父權,同時,她又表明渴望傳統的戀愛。海邊欄觀察到當年傳媒既把梅姐寫成是新時代的自由女性,同時又強調她賢淑及保守的一面。她的形象是多重論述角力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矛盾;這種「分裂」必須被還原,我們才能看清當年的梅姐與香港。」 梅姐其人其事與其作品,在現時看來是「空前的成功、不能超越的經典」。實際上,梅姐的不少首本名曲、演藝表演及私生活都曾惹起外界爭議。《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的編者李展鵬在2024年1月3日參與香港大學的梅艷芳研討會,從歌曲及影視作品、以及各方媒體報道探討梅姐的多樣與獨特性,並從梅姐身上看回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文化,反思現今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明報報導全文 「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只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出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言)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