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一格的畫像,不只組成精彩的動畫,更展示屬於香港本土的動畫史。

本地著名動畫人盧子英推出首本自傳《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他至今四十多年的創作之路,輯錄多部作品, 加上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等珍貴存檔,展示他從初步構想、試驗、拍攝到後製的動畫創作過程。

盧子英正在拍攝現場為泥膠公仔注入生命

70年代,動畫製作是罕有的專業,一來市場需求有限,二來本地缺乏專門的培訓機構和課程。盧子英在70年代的作品《藍月》,是香港首部有人物角色的泥膠動畫故事片。《藍月》的靈感來自他自己的夢境和《小飛俠》故事的趣味,活用泥膠、毛冷和布料等物料進行製作。選用泥膠公仔不只可避免當時手稿因人手不足而出現人物動作僵硬的弊端,更可在拍攝期間即興作出變動。《藍月》泥膠動畫的做法,亦更為港台初期的兒童節目《香蕉船》所採用,為當時的大人小朋友帶來嶄新的視覺體驗。

拍攝定格動畫使用的泥膠公仔集中在一起,場面壯觀
盧子英於香港電台拍攝定格動畫的現場

繼80年代的創意高產,盧子英其後亦涉獵港台節目和電影等製作。1993年的 《盲女72小時》電影片頭動畫,以菲林重拍技術,配合幾何圖案營造懸疑氛圍。每一格動畫都需人手製作 ,縱然短短幾十秒也花上數天時間拍攝。在各行各業都追求速度便捷的當時,這大概是十分難得,屬心思之作。

隨着動畫產業日益壯大,盧子英於2019年為熱賣小說「大偵探福爾摩斯」的動畫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擔任顧問,由早期劇本到後期配音工作都全程跟進,一圓攝製長篇動畫的夢想。在有限的資源下,盧子英與全屬香港的本土班底僅用十八個月便完成電影製作,不論視覺畫面還是故事演繹上的效果都令人滿意。

誰說香港沒有好的動畫作品?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盧子英從學生時期至今的創作之路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
作者:盧子英
定價:$3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明報】金手指達人鄭宏泰 一改大亨傳記風格 寫佳寧神話 透視舊香港
電影背後的香港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思細味。 「不論是陳松青、何東,還是利希慎等權貴,讓他們發家致富的那個香港,都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社會學強調社會結構,鄭宏泰說談上世紀富人,不能不談當時的「暴發戶社會」:「1980年代的香港,跟今天相差很遠,有政府刑事檢控專員貪了很多,也有法官有貪污嫌疑。那時候人只向錢看,道德操守相當低,不是廉潔社會。」」 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多個獎項的《金手指》,改編自真實罪案「佳寧案」。「佳寧案」作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業詐騙案,一度引起社會轟動,當中涉及的商業操作,以及背後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 明報專訪全文 1983年7月19日,新界大埔發現一具男屍,警方列作謀殺案處理,並迅速拘捕了疑犯,卻沒料到案件牽連層面極廣,矛頭更指向當時炙手可熱的佳寧集團領軍人陳松青。陳松青身份背景神祕,資金來源成謎,佳寧在短短幾年間冒起,從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搖身一變與不少老牌英資洋行、華資巨企分庭抗禮;又因為一宗命案,揭發出一環扣一環的違法商業操作,導致清盤破產,「佳寧案」成為了香港歷史上訴訟時間最長、牽連最廣的商業詐騙案,陳松青最後亦鋃鐺入獄。 由鄭宏泰與李潔萍的《金手指》以十八個章節盡可能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佳寧最後掉進死局的關鍵所在,同時亦嘗試從代理人理論的角度,分析幕後或者另有操盤力量的可能性。 《佳寧神話–陳松青的造神毀神》作者:鄭宏泰、李潔萍出版日期:2024年4月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明報】把歷史捧在手中 明信片上看香港變遷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香港的東西?因為這裏的特色就是開山填海,每10年必定會出現轉變。」從明信片映照的,是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浮光掠影的定格。 由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所著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入逾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以至彩色圖景,詮釋這些異常珍貴的小幅背後,城市建築以至自然山海的發展變化。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頁數:216頁定價:$17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1994年,回憶中的沙田
1994年,有一名沙田少年每天過着極平凡日子,沙田市中心、娛樂城、沙田廣場韻彙唱片舖、好運中心龍城的電影、CD及漫畫⋯⋯充斥著他那年十九的生活。儘管人面全非,那些年的人事物,依然存留在他腦海
Skip to content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公眾電話亭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 在電話亭打電話,是很多年輕一代未曾有過的經驗。但遇上突如其來的雨天,除了商場和店舖,若碰巧附近有一個電話亭,大概也可充當暫時的容身之所,「有瓦遮頭」。 到底香港是何時有第一個公眾電話亭?由昔日的電話維修員、羅肇忠(Uncle Sam)所著的《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當中便提到: 「筆者無法查證香港是由何時開始出現公眾電話機。翻查資料,最早提及公眾電話是在1920年1月1日《華字日報》的報道,報道指山頂道「新橋棚」將安裝公眾電話亭,號碼為816,但內容並無說明是收費電話抑或給顧客叫喚轎夫服務的普通電話。此外,1926年5月15日西報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報道指,有一名外國婦人投訴九倉小輪(今天天星碼頭)外的公眾電話有故障。由此可見,香港至少於1920年代已有公眾電話機。」 「公眾電話並非一般電話,早期雖然安裝在店舖中,但收費並不是收歸店 舖的,而晚上收舖後,公眾電話便不可使用。如晚上遇到緊急事情,便求救無門,就此情況,電話公司借鑒英國公眾電話亭的做法,計劃在適當地方設置電話亭。1950 年代,電話公司在英國訂購了一款投幣式公眾電話機,準備於 1953 年在港島九龍安裝16座公眾電話亭。若試驗成功,將進一步在九龍城、黄大仙、鑽石山、紅磡、何文田等區安裝。」 隨著手提電話功能漸漸超越固網電話,不少人認為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安裝電話亭反令行人不便。Uncle Sam更曾在油麻地見到一個電話亭淪為垃圾站,實在令人心酸。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作者:羅肇忠頁數:296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足球迷必讀:「香港一代球王」張子岱的一生
身為足球迷的你,知道「香港一代球王」張子岱的故事嗎? 張子岱出生於日軍佔領時期,在中小學時已展現出高超的足球天份。成年後更遠赴歐洲加盟英格蘭甲組勁旅,成為第一位在歐洲頂級聯賽創下入球紀錄的香港人。 此後,張子岱有沒有繼續在球場上發光發亮?退役後,張子岱的傳奇人生又有怎樣的變化? 由李峻嶸所著的《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增訂版)》探討在冷戰、國共於台灣海峽兩岸對峙下,足球如何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形勢和影響香港居民的身分認同,張子岱的傳奇故事亦輯印其中。 《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增訂版)》為YouTube頻道Mr. Atom 原子檔案上述影片的資料來源 《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增訂版)》作者:李峻嶸定價:$10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