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一格的畫像,不只組成精彩的動畫,更展示屬於香港本土的動畫史。

本地著名動畫人盧子英推出首本自傳《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他至今四十多年的創作之路,輯錄多部作品, 加上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等珍貴存檔,展示他從初步構想、試驗、拍攝到後製的動畫創作過程。

盧子英正在拍攝現場為泥膠公仔注入生命

70年代,動畫製作是罕有的專業,一來市場需求有限,二來本地缺乏專門的培訓機構和課程。盧子英在70年代的作品《藍月》,是香港首部有人物角色的泥膠動畫故事片。《藍月》的靈感來自他自己的夢境和《小飛俠》故事的趣味,活用泥膠、毛冷和布料等物料進行製作。選用泥膠公仔不只可避免當時手稿因人手不足而出現人物動作僵硬的弊端,更可在拍攝期間即興作出變動。《藍月》泥膠動畫的做法,亦更為港台初期的兒童節目《香蕉船》所採用,為當時的大人小朋友帶來嶄新的視覺體驗。

拍攝定格動畫使用的泥膠公仔集中在一起,場面壯觀
盧子英於香港電台拍攝定格動畫的現場

繼80年代的創意高產,盧子英其後亦涉獵港台節目和電影等製作。1993年的 《盲女72小時》電影片頭動畫,以菲林重拍技術,配合幾何圖案營造懸疑氛圍。每一格動畫都需人手製作 ,縱然短短幾十秒也花上數天時間拍攝。在各行各業都追求速度便捷的當時,這大概是十分難得,屬心思之作。

隨着動畫產業日益壯大,盧子英於2019年為熱賣小說「大偵探福爾摩斯」的動畫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擔任顧問,由早期劇本到後期配音工作都全程跟進,一圓攝製長篇動畫的夢想。在有限的資源下,盧子英與全屬香港的本土班底僅用十八個月便完成電影製作,不論視覺畫面還是故事演繹上的效果都令人滿意。

誰說香港沒有好的動畫作品?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盧子英從學生時期至今的創作之路


《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
作者:盧子英
定價:$3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颱風襲港,該如何「超前部署」?
時至今天,每當有颱風接近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不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此提醒市民作出相應準備。九十年代前,颱風預報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人們是怎樣得知風暴來襲?政府又是怎樣通報風暴訊息? 自1884年,香港已採用一套分別為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的信號系統。最初,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只為方便航海人士,當熱帶氣旋逼近香港時,會鳴炮警告居民,俗稱「燒風炮」。 1917年,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為大眾所採用,以一至七號風球信號代表不同風暴情況。1931年改為一至十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表示烈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九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十號代表颶風經已吹襲。為免公眾混淆,天文台及後取消少有發出的二至四號信號,並於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1973年,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自此一直沿用至今,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 自開埠以來,香港曾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災,威脅市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蕭國健作品集《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全面回顧香港的古今災患,當中既有風災、火災等天災,亦不乏堂匪、海寇等人禍,作者從此獨特視角出發重溫各朝政府的積極應對,傳遞「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 《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作者:蕭國健頁數:176頁開度:140 x 210 mm定價:港幣10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Skip to content
【360 全方位生活集智】《飲食香港》作者張展鴻專訪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的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大學階段留學日本,在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來為何會踏上人類學研究的路?作為一個人類學學者,他對日本社會有什麼觀察?張展鴻教授在今次專訪裡和大家一一分享。
Skip to content
香港曾經有「麻雀學校」?
「食完飯打返兩圈,發個新年財!」說到新年的必備節目,當然少不了打麻雀。可是麻雀背後的軼聞趣事,你又知多少?
Skip to content
棄「醫」從「工」的成功案例
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