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繼第35屆「香港印製大獎」奪得精裝書刊類金獎後再下一城💥,在ADC 104th Annual Awards獲得出版物設計銀立方獎!😍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於去年7月出版,以「悟、尋、戰、研、訪、賞」六個部分概括本地著名書籍設計師陳曦成多年從事書籍設計的經驗與心得,當中由他自己創造的設計公式B=(M×HR)t更是具參考價值的設計理念執行配方🪄。《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一書借鍊金術理解世界的方式為喻:「理解、分解、重構」,指出書籍設計的三大要素。

呼應曦成自己對書籍設計的理解,《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的書身就像Pixel般一塊一塊的被解構,凝固在半分解、半重構的關鍵瞬間。從封面的透明膠片部份,讀者可以透視到書內不同色彩的篇章,六個章節每章形狀不一、色彩斑斕、不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紙材的層層重疊,展現深刻的立體感。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的書封特意採用了一種比較粗糙、有石紋質感的紙張,印上金色石山,帶出「點石成金」的意味,真真正正的把書的「臉孔」(封面設計)與「肉身」(內文設計)融合。打開硬殼精裝封面後,書脊能完全展露出來,就像書的皮肉脊髓毫無保留地解構給讀者看。

ADC Annual Awards今年邁入第104個年頭,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設計行業獎項。參賽作品由業界權威評審團嚴格遴選,旨在表彰廣告、數位媒體、平面與出版物設計等領域的頂尖作品,尤其注重藝術性與工藝水準。

恭喜作者、設計師以及整個出版團隊!

圖片來源:曦成製本
───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
作者:陳曦成
書籍設計:曦成製本
責任編輯:李宇汶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結果出爐:《香江墨跡》、《紙本鍊成》勇奪多個獎項!
「香港印製大獎」是全港最具規模及反映本港出版、印刷技術及設計的比賽,旨在鼓勵本港印刷、出版及相關行業優良並富競爭能力的印刷品。由我們香港三聯出版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和《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在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取得佳績,共奪得4個獎項。 由黃宣游與其團隊所著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奪得平裝書刊類全場大獎、最佳印製書籍獎和金獎三個獎項。《香江墨跡》一套四冊,每冊設計以雙門形式裝訂,其一是文本內容,另一則是作品集,方便書法學習者考查書法家生平資料,並可同時查看其不同作品。 由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所著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則奪得精裝書刊類金獎。本書一共採用九款紙張與物料,以及十色印刷印製而成,以不同尺寸、顏色、符號及用紙的紋理層層堆疊,體現六個篇章各自的特色。 得獎書籍 1.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書籍設計:黃雋溢、徐傲兒、黃皓霖 墨跡 書籍詳情及購買 2.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 Chan Hei Shing書籍設計:曦成製本(陳曦成、黎美) 書籍詳情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美紙】《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 :仿如《鋼之鍊金術師》的書籍設計
「書籍設計不是把作者內容填在紙上便足夠,而是在消化內容後,把其分拆,以合適的設計把其重新組合,而他在新書中也切實地做了示範,六個章節採用不同的主題、尺寸、顏色、符號及用紙。」 美紙推介全文 由本地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所著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這本書本身便已充分呈現出文字內容和書籍設計作為一個整體。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頁數:410頁定價:港幣36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書籍如何透過設計,將內涵與視覺美學二合為一?
書籍如何透過設計,將內涵與視覺美學二合為一? 「理解、分解、重構。」鍊金術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從把握事物的原理入手,去探索世界的真理。《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一書借鍊金術為喻,指出書籍設計與鍊金術的相似之處。此書身體就像Pixel般一塊一塊的被分解,凝固在半分解、半重構的關鍵瞬間。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打開香港戰後建築的「資料夾」
戰後香港社會面對人口暴增、重建需求,採取世界風行的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簡潔,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由本地工匠實踐舶來的建築理念,選用本地的材料,並因應氣候及社會環境,逐漸發展成屬於香港的融合多重文化與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探討1950至1980年代香港建築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建築故事作為切入點,串連香港與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脈絡,回應「香港建築缺乏特色」的迷思,同時在無盡長河中找到「香港建築」的位置。 書籍以「資料夾」形式設計,翻開書本就如走進一個圖文並茂的檔案館。設計師巧妙加入許多精緻的檔案元素,其中以邊緣切割方式呈現的索引設計,既能作為章節分類指引,又能營造出有如水泥階梯般的視覺效果,令讀者感受恍如踏進建築物般的秩序感。 本書使用通心脊配合鬆書紙的方式裝訂,內頁既能做到畫冊般的全開攤平,讓圖像充分展示,又能維持一書在手的輕巧感。 書中設圖像分類編號,如P為相片、S為草圖等,進一步協助整理研究資料,建立鮮明的視覺識別,同時能讓讀者於書末進行資料溯源。 本書圖像數量極多,而且尺寸參差不齊,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機構與建築師家屬所得的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等,以及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後所整理的時序表和立體模型圖——但這樣反而成為一種靈感:封面設計以書中各類相片的幾何比例為元素,巧妙融合壓凹工藝,以呼應本書以圖像追溯歷史的想法,打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語言。 封面所採用的藍色字體,靈感源自舊式墨水印章的意象——這類印章常見於檔案文件,使用鐵膽墨或藍黑墨水,因其耐久不易褪色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希望藉由這種色彩記憶,營造出富有歷史感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特別選用奪目鮮明的藍色調進行燙色處理,以象徵那些塵封資料在今日重新被看見與詮釋。書封文字因燙色加工而產生自然斑駁痕跡,亦呼應墨水印章每次蓋印時略有差異的質感,讓封面設計更具層次與生命力。 翻開這本「建築資料夾」,豐富的圖片和扎實的內容將帶我們回到1950到1980年代的香港,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了香港建築的特色和獨特價值。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作者: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頁數:352頁尺寸:153 × 220 mm定價:$2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2024年金點設計獎結果出爐!
《與設計對話:香港三聯書籍設計七十五年(1948-2023)》和《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榮獲2024年「金點設計獎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