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不少香港建築書出版,以建築為主題的社交媒體專頁也多了。相比之下,以筆名建築遊人寫建築的許允恆(Simon)已寫作十年,《築覺》系列已出版了八本,他是這方面的前輩了。《築覺》系列由香港建築,寫到東京、倫敦、北京、紐約、新加坡、巴黎,他周遊列國,看建築寫建築,幾乎一年一本。在他眼中,那國建築最吸引?他又怎看香港的建築及建築文化?

信報專訪全文

「剛出版《築覺VIII:築遊巴黎》中寫到的廊香教堂(Notre Damedu Haut, Ronchamp),每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學過。我剛去完巴塞看的聖家大教堂,也是很震撼的。去到巴塞,有些街市和跳蚤市場都是低成本建築,但細心創造,美學與功能並重。它們絕不是一般人覺得,低成本就一定醜陋。」

法國巴黎,是時尚之都,也是藝術聖地。《築覺VIII:築遊巴黎》將分享巴黎不同建築的故事,從中窺見濃厚的文化底蘊,體會法國人的藝術魅力和浪漫情懷,同時探討如何在古典建築中,善用資源,創造新價值。

《築覺VIII:築遊巴黎》
作者:建築遊人
頁數:244頁
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不怕人擠人,假日來趟澳門文青Citywalk!
澳門有數個世紀的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歷史,因此留存不少西式與中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澳門歷史城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歷史城區,澳門仍有許多建築物值得被發現。 澳門註冊建築師、藝術家兼設計學博士呂澤強在《澳門街建築漫步》中以「街」為主幹,為大家推薦多條「小眾」澳門城市建築漫遊路線,介紹近70項連澳門居民也不太留意的日常建築。 適逢十一黃金週,小編先拋磚引玉,介紹書中一條小眾Citywalk線。希望大家吃喝玩樂的同時,能在大街小巷之間感受澳門的建築美及其文化內涵: 花王堂街—大三巴街📍何族崇義堂曾出現於香港電影《傷城》的摩爾風的宗親會 📍聖安多尼堂澳門「古早味」堂區教堂 📍仁慈堂安老院「五臟俱全」的折衷式樣的安老院 其他路線一覽1. 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2. 十月初五街3. 新馬路4. 南灣(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南灣大馬路)5. 水坑尾街—荷蘭園大馬路6. 火船頭街—河邊新街—下環街7. 高士德大馬路—俾利喇街8. 美副將大馬路 想解鎖更多澳門小眾Citywalk路線,便要入手呂澤強的最新著作《澳門街建築漫步》了! 《澳門街建築漫步》作者:呂澤強頁數:320頁尺寸:150 mm × 215 mm定價:$18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在視覺影像氾濫的年代,以大眾文字欣賞建築風景
在視覺影像氾濫的年代, 讓我們以人人可看的大眾文字欣賞建築風景, 打開通往建築世界的大門! 除咗「好靚呀」,你仲會點形容身邊的建築?呢個問題對建築師嚟講無疑係小菜一碟,但對於一般人嚟講可以話係「難過登天」!到底對建築專業一無所知嘅「門外漢」,可以點樣認識和理解建築? 繼《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後,建築師彭展華(Bob PANG)回顧過去十年一點一滴的經驗和累積,將曾經在雜誌發表的36篇建築短文集結成《建築文雜》一書。《建築文雜》以「意識、眼界、藝術、社會及現場」五種非關美學的角度敘述建築,令建築題材不再局限在專業範疇,讓大眾讀者也可以輕鬆閱讀建築,以日常心情理解建築。  《建築文雜》作者:彭展華頁數:320頁尺寸:105mm × 145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開卷樂】《築覺VIII:築遊巴黎》
3月1日,《築覺》系列作者建築遊人受邀到港台節目《開卷樂》 作客,就最新著作《築覺VIII:築遊巴黎》與大家談巴黎建築,解構當中的設計意念和巧思。 按此收聽節目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打開香港戰後建築的「資料夾」
戰後香港社會面對人口暴增、重建需求,採取世界風行的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簡潔,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由本地工匠實踐舶來的建築理念,選用本地的材料,並因應氣候及社會環境,逐漸發展成屬於香港的融合多重文化與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探討1950至1980年代香港建築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建築故事作為切入點,串連香港與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脈絡,回應「香港建築缺乏特色」的迷思,同時在無盡長河中找到「香港建築」的位置。 書籍以「資料夾」形式設計,翻開書本就如走進一個圖文並茂的檔案館。設計師巧妙加入許多精緻的檔案元素,其中以邊緣切割方式呈現的索引設計,既能作為章節分類指引,又能營造出有如水泥階梯般的視覺效果,令讀者感受恍如踏進建築物般的秩序感。 本書使用通心脊配合鬆書紙的方式裝訂,內頁既能做到畫冊般的全開攤平,讓圖像充分展示,又能維持一書在手的輕巧感。 書中設圖像分類編號,如P為相片、S為草圖等,進一步協助整理研究資料,建立鮮明的視覺識別,同時能讓讀者於書末進行資料溯源。 本書圖像數量極多,而且尺寸參差不齊,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機構與建築師家屬所得的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等,以及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後所整理的時序表和立體模型圖——但這樣反而成為一種靈感:封面設計以書中各類相片的幾何比例為元素,巧妙融合壓凹工藝,以呼應本書以圖像追溯歷史的想法,打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語言。 封面所採用的藍色字體,靈感源自舊式墨水印章的意象——這類印章常見於檔案文件,使用鐵膽墨或藍黑墨水,因其耐久不易褪色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希望藉由這種色彩記憶,營造出富有歷史感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特別選用奪目鮮明的藍色調進行燙色處理,以象徵那些塵封資料在今日重新被看見與詮釋。書封文字因燙色加工而產生自然斑駁痕跡,亦呼應墨水印章每次蓋印時略有差異的質感,讓封面設計更具層次與生命力。 翻開這本「建築資料夾」,豐富的圖片和扎實的內容將帶我們回到1950到1980年代的香港,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了香港建築的特色和獨特價值。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作者: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頁數:352頁尺寸:153 × 220 mm定價:$2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築遊巴黎
2024年巴黎奧運的悉心設計無一不令人驚豔:史無前例的水上開幕禮、首創的永續紫色賽道和包含艾菲爾鐵塔鐵片的稀有獎牌。除此之外,巴黎政府還將一座座知名的地標性建築化身成比賽場地:在戰神廣場中舉辦的摔跤與柔道比賽、在艾菲爾鐵塔前進行的沙灘排球賽,以及在巴黎市政廳搭建臨時的馬拉松賽起點……穿梭在各座古典建築中的體壇盛事,如何為古色古香的巴黎「築」起新風景,添上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