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為什麼我們需要實體書?
在數位內容盛行的時代,是什麼令你想擁有一本實體書? 「紙質、觸感、重量、印刷方法——這些元素都是構成實體書獨特體驗的關鍵。如果一本書只是簡單地將數位內容印刷出來,讀者很容易會失去興趣。相反,當你投入心血設計每一個細節,讀者會更加珍視作品。」剛憑籍漫畫《達利書店》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大獎的本地漫畫家蘇頌文(PEN SO),在由香港藝術中心策劃、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路漫漫2025》中剖白自己的創作歷程。 Pen So在參加動漫基地的大師班後正式投身漫畫業,隨後踏上出版之路。他認為實體書必須提供獨特的閱讀體驗。「現在我們像裁縫一樣,可以度身訂造符合自己風格的作品。」Pen So認為,香港漫畫已由過去的工廠式生產,轉變為追求多樣的個人風格創作,在風格、主題或敘事方式上展現獨特性,才是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關鍵。 對Pen So來說,創作或者就是對實體書的堅持,是長路漫漫的嘗試和實踐。他曾在雜誌專欄中設計過可剪下收藏的信件,為讀者提供一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亦嘗試過結合廣播劇與漫畫展覽,創造沉浸式的故事世界。在2019年製作的「解謎」型漫畫《禁靈書》,Pen So更將紙本與電子科技二合為一,讀者需要透過書中線索和網上資源解開謎題。 香港漫畫,至今仍有一群無分世代,不忘初衷的創作人默默耕耘。最新出版的《路漫漫2025》,透過與超過20位本地漫畫家如Cuson Lo、謝曬皮和文地貓等對談,剖析香港漫畫在21世紀的真實處境及轉型之路。 《路漫漫2025》編者:PRUDENCE MAK、RACHEL LO策劃:香港藝術中心頁數:288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為什麼我們需要實體書?
在數位內容盛行的時代,是什麼令你想擁有一本實體書? 「紙質、觸感、重量、印刷方法——這些元素都是構成實體書獨特體驗的關鍵。如果一本書只是簡單地將數位內容印刷出來,讀者很容易會失去興趣。相反,當你投入心血設計每一個細節,讀者會更加珍視作品。」剛憑籍漫畫《達利書店》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大獎的本地漫畫家蘇頌文(PEN SO),在由香港藝術中心策劃、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路漫漫2025》中剖白自己的創作歷程。 Pen So在參加動漫基地的大師班後正式投身漫畫業,隨後踏上出版之路。他認為實體書必須提供獨特的閱讀體驗。「現在我們像裁縫一樣,可以度身訂造符合自己風格的作品。」Pen So認為,香港漫畫已由過去的工廠式生產,轉變為追求多樣的個人風格創作,在風格、主題或敘事方式上展現獨特性,才是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關鍵。 對Pen So來說,創作或者就是對實體書的堅持,是長路漫漫的嘗試和實踐。他曾在雜誌專欄中設計過可剪下收藏的信件,為讀者提供一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亦嘗試過結合廣播劇與漫畫展覽,創造沉浸式的故事世界。在2019年製作的「解謎」型漫畫《禁靈書》,Pen So更將紙本與電子科技二合為一,讀者需要透過書中線索和網上資源解開謎題。 香港漫畫,至今仍有一群無分世代,不忘初衷的創作人默默耕耘。最新出版的《路漫漫2025》,透過與超過20位本地漫畫家如Cuson Lo、謝曬皮和文地貓等對談,剖析香港漫畫在21世紀的真實處境及轉型之路。 《路漫漫2025》編者:PRUDENCE MAK、RACHEL LO策劃:香港藝術中心頁數:288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香島月報——香港日佔歷史之遺音
八十年前的今日,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結束「黑暗時期」的同時,也為一本大概現今沒有多少人知道、只發行過兩期的雜誌畫上句號。 《香島月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1945年7月誕生,由香島日報社(即星島日報)出版,盧夢殊主編。當時香港仍處於日本的佔領之下。該雜誌以推動本地文化為表,實際上站在日本軍國主義的立場,創刊剛過一個月,因日軍投降而停刊,自此從日軍的宣傳工具,頓變成香港日佔歷史之遺音。事隔近八十載,幸獲香港收藏家劉立人先生從民間覓得,尤第二期頗為珍罕。 適逢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我們為什麼要將《香島月報》復刻出版? 首先節錄今次復刻版附贈的別冊中,由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黃仲鳴教授所撰寫的導讀「山城暮景—香港日佔時期最後的一份雜誌」: 「這是份綜合雜誌,出版人是『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一八八三至一九五四)的公子胡山;編輯是盧夢殊,一位『附日文人』、『落水文人』,也有呼之為『漢奸』的,曾代表香港報界到東京參加『大東亞新聞工作會議』;因喜吃蘿蔔糕,便以『羅拔高』為筆名,一九四四年九月出版了一部《山城雨景》的書。 在〈發刊詞〉裏,雜誌強調『文化』,並指香港文化事業『本來貧薄可憐,開埠迄今,殊無可取』,於今更為衰落,致『鬱鬱山城」『了無生氣』。因此,構築香港的新文化,是雜誌的任務;可惜,通篇〈發刊詞〉並無確切點出文化是甚麼,但從兩期的內容來看,編者煞費苦心,『構築』了政治文化、文學藝術文化這兩大類。 在政治文化的文章裏,如創刊號盧夢殊的〈東亞政局概論〉,立場偏於日方,自是無可厚非;但如述『九一八』事件,引了時任日本外相的話說,『對此並無領土野心,只以日本人口過剩,為謀與中國經濟互惠,以過剩人口開發中國資源,在技術上獲取合作,在政治上共求繁榮,親善』。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第二期的〈東亞與世界〉,亦呈現盧夢殊在分析局勢方面的偏差,無甚可觀,只可視為他的漢奸思想。 創刊號分文字、圖片兩欄。圖片展現出大東亞人民的生活。須加說明的是,有所謂『昭南』者,是甚麼地方?新加坡也,是日本於日佔時期(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對新加坡的稱呼,意指『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亦指作『南方之光』。這組相片有強烈的政治宣傳色彩。 一九三八年,茅盾(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一)抵達香港,便感到香港『富麗的物質生活掩蓋著貧瘠的精神生活』,是『一片文化的荒漠』;香港淪陷之初,日軍收縮報業、壓制言論和出版發展,山城何止沙漠,簡直是『死城』。縱觀兩期的文化藝術稿件,則仍可窺見香港『戰後』的文化現象。 創刊號筱韞的〈香港粵劇最近的變遷〉,縷述伶星的組班和散班的動態,指出香港『戰後』初期的劇團十分蓬勃,但已呈『垂危』狀態,文章沒有點出原因,只說居民『一切都能夠從節約方面著想』,而『欣賞藝術的有閒階段,自然是極少數』;是乎?不過,此文對當年粵劇藝人的南來北往、組班散班的情形,卻有仔細的描述。 另外,第二期署名『口碑』〈本年上半年度香港首輪影戲概況〉,縷述了當年港島、九龍、新界的戲院,指戰前影業十分發達,經過『新生(作者按:『戰後』也)的洗禮後,電影事業一時未能恢復』,影片供應不足,留港伶人頗多,一些戲院便演粵劇。後來,日本電影有供給,國語片亦源源運至,電影事業便興盛起來。文章還詳細列出公映、收入情況。可見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仍有影迷有閒有錢,鑽進戲院『避世』,不似粵劇那麼奄奄一息。 文藝創作方面,重頭作是葉靈鳳(一九○五至一九七五)的〈南荒泣天錄〉,標『長篇創作』,惜停刊後,小說未完,唯有『泣天』了。故事背景是明末清初,在經歷闖王、清兵入關後,南京暫苟安,葉靈鳳寫道: 虎口餘生的難民,想到崇禎皇帝慘烈的死狀,京城文武百官迎了闖王,接著貼了『順民』的黃紙又迎接清兵的醜態,雖然心上感到一陣黯淡,可是覺得眼前的景色和天氣,確實值得暫時陶醉。 這曲亂世悲歌,想葉靈鳳感觸甚深。 另如創刊號秋水的〈搬家隨筆〉,由淪陷的廣州搬到香港,誰知香港戰事起,以為搬到跑馬地安全,卻飽歷炮火的肆虐,又搬到灣仔,這一回,『敵機(指美機)』來襲,僥倖沒炸死;又搬到中區去。這篇短文,道盡了戰時生活之悲之慘。 第二期『羅拔高』上場,撰『長篇作品』〈掙扎〉,命運比葉靈鳳慘,因只刊了一期即壽終。至於與盧夢殊有私交的戴望舒(一九○五至一九五○),第一期有學術研究之作,第二期有譯文。戴望舒歷經憂患,能賺些微稿費,亦可安飽吧。 雖稱『艱難時期』,但雜誌廣告卻亦多,不乏酒類、食肆、金飾珠寶,雖然不知市況如何,但可看出這山城的暮景,在一些『順民』來說,卻非淒慘。」 香港三聯書店將《香島月報》復刻出版,看重其身為文史資料之稀罕度,故提供讀者管窺香江日佔歲月下,文化和傳媒事業之態勢,以至記錄社會人文、國際戰局等情況,權充為跨時空的歷史觀察。同時,亦希望本書能為有心者提供研究之用,讀者諸君亦可參見三位導讀者的文章,以了解本書出版價值之所在。 《香島月報(復刻版)》(全二冊+附別冊)作者:香港香島日報社底本提供者:劉立人開度:190mm × 265mm定價:港幣27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重回二戰時】死亡戰俘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抗戰期間,除了有數以百計的普羅大眾無辜受害,為港出戰的軍官士兵亦死傷無數。 1941年11月,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抵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記錄戰爭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其中提及到日本戰俘營的不人道對待: 「日本本土戰俘營管理嚴苛,營房和工作條件差、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以及被強逼參與奴役,衛港加軍戰俘每天徘徊於疾病與死亡之間。 美軍醫官拉蒙・布萊希少校指出:『戰俘的生活很單調:工作、食飯、點名、睡覺。— 日復一日;一週七天;一年五十二週。食物嚴重不足,工作非常辛苦。冬天多雪多冷,其他季節多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隨時間遠去,今日認識這段歷史的意義又是什麼?作者周家建博士在後記中這樣寫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全球實體戰爭,傷亡人數以百萬計。對衛港加軍而言,前來香港協防,原是一項簡單的防守任務,卻不幸演變成直接在戰場上與敵交鋒。研究香港戰役,不論是任何目的,都必須持平客觀,尊重史實,畢竟親身經歷者皆是血肉之軀,為信念而面對殘酷的戰鬥和磨難。他們的悲痛,不只停留在戰場和戰俘營內,而影響之深遠,亦不限於一眾老兵身上。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古知今,瞭解事情的過去,才能從容面對未來。從衛港加軍身上,學到是人的韌性。他們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在戰場上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及後在戰俘營內過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每天吞聲忍語地面對強權威嚇,在前景堪虞的狀況下,憑意志和互助來渡過重重難關。復元後,縱使面對的困惑和不安,亦能透過重建人生來改變社會和貢獻國家。十八天的香港戰役,時間雖短,所蘊藏的教訓卻是永恆。透過閱讀老兵的故事,作為人生的借鏡,從中得到啟迪。」 願世上於戰爭不幸逝去的靈魂都能安息。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頁數:320開度:168 mm × 230 mm定價:港幣128元按此線上購買
【重回二戰時】俯瞰歷史,見證戰火下的香港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時光飛逝,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讓我們翻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透過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及日本陸海軍在香港上空拍攝的照片(圖1至圖5),重看這段動盪時光—— 最後,我們特意節錄書中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區智浩先生的序言,祝願終有一天,世上再沒有何一個人要承受戰爭中的苦難: 「得知鄺智文博士深入研究二次大戰香港日據時期的航空偵察和戰時民生,令人深感欣慰。一般軍事愛好者通常只關注那些在空戰中擊落數十架甚至上百架敵機的英雄,卻往往忽略了背後默默付出的「航空偵察兵」。即使像德國空軍王牌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了352架敵機,也無法挽回盟軍對斯圖加特(Stuttgart)大轟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與影響。如果沒有美軍PBY卡特琳娜偵察機及時發現南雲忠一的航母機動部隊,美軍也無法贏得中途島戰役,從而改變太平洋戰爭的態勢。每次戰略或戰術轟炸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事前精確的航空偵察。若缺乏準確的目標情報,即便飛行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昂貴的炸彈也可能落在毫無價值的目標上,造成人員和資源的浪費。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正是一名無聲奉獻的航空偵察兵。他在駕駛F-5偵察機(由P-38改裝)執行偵察任務時,不幸被德軍Me-109擊落於地中海犧牲。 航空照片是一種中性的時空記錄。在戰爭期間,它們是關鍵的軍事情報;而在和平時期,則成為支撐社會建設與規劃的重要地理資訊。政府需要比對新舊航空照片,以掌握民生事務和環境變化的動態。一張航空照片更勝千言萬語,清晰呈現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遷的痕跡。然而,航空照片本身卻無法訴說拍攝者在拍攝瞬間的心情、壓力與想法。無論是飛行員、偵察員還是航空測量師,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天氣變化、敵方炮火或緊迫航空交通管制,往往只有一次拍攝目標的機會,每一次拍攝都充滿著挑戰與壓力。希望大家亦同時能感受到拍攝每一張航空照片的困難,多少也是一種冒險與膽色。 透過這本書的介紹,讀者更能立體深入地了解日據時期香港市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戰爭中的苦難。願世界和平,讓航空照片僅用於和平時期的社會建設與地理資訊的應用。」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按此線上購買
【品酒入門101】如何品嚐中國白酒?
8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白酒節」。世界白酒節旨在通過雞尾酒調製、浸泡酒、食譜分享和品酒會等方式,將白酒推廣至世界各地。最新出版的《中國白酒潮得起》詳細介紹釀造中國白酒的原理及各香型的工藝,同時提倡以老酒新杯、新派的品酒嚐菜等方式讓中國白酒走得更遠。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 (Tomy) 從事與酒類相關業務超過二十年,並於2023年在CBC中國白酒課程考獲進階資格,成為第一位考獲進階認證的香港人。Tomy在本書中總結其所學所聞,傳授品嚐中國白酒的獨門心法: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頁數:168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
一盅兩件 x 提籠掛鳥,曾是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養雀,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公屋的騎樓,都可以見到一個個竹製鳥籠。當時養雀屬於消閒娛樂,養雀之人最愛提着鳥籠到茶樓品茗,一邊嘆茶,一邊與鄰座雀友交流養雀心得,欣賞牠們的毛色、姿態與歌喉。昔日香港廣式茶樓林立,其中在上海街的奇香茶樓、雲來大茶室和鎮江茶樓等,更裝有配置懸籠掛鳥的設施,讓雀友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玩雀。「那些年的早午茶市,大致可以分為四班︓第一班是晨早趕開市前吃早餐的魚肉果菜檔主、第二班是公務員和上班族、第三班是提籠掛鳥的雀友、第四班是投機買賣的經紀炒家。」可見當年香港養雀文化之盛行。 養雀,當然少不了鳥籠。鳥籠是傳統的馴鳥工具,自戰國時代,已有古人利用鳥籠養鳥的記載,然而中國盛產竹樹, 所以鳥籠多以竹材製成。古時最原始的竹製鳥籠,是以幼竹枝重複交織而成的竹編鳥籠。這種鳥籠沒有活門,把間隙中的竹枝撥開則可取出小鳥,一不留神便會讓小鳥逃出生天,所以又名「無厴雞籠」。時至今日,竹製鳥籠種類繁多,其中廣式波籠是昔日香港常見的雀籠之一。廣式波籠大致分為籠罩、籠身及籠底三部分,其最特別之處,便是籠身頂部呈弧形的籠膊。籠膊講究弧度深淺,稍有差池便會影響整個籠的結構和美感,對雀籠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 隨着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香港盛極一時的養雀文化逐漸消失,廣籠工藝式微,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開雀籠》作者郭達麟Dylan,由2019年開始向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陳樂財師父學習廣籠工藝,希望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令竹製鳥籠技藝得以承傳。《開雀籠》以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圖文並茂解構竹製雀籠工藝,使香港雀籠工藝美學和獨特的養雀文化得以記存。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頁數:279頁開度:150 x 230 mm定價:港幣228元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非遺如何體現嶺南文化?
香港非遺涵蓋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節慶活動和傳統手工藝等範疇。由於廣府與香港關係密切,不少香港非遺都摻雜嶺南的民俗文化及傳統。現時,香港的非遺項目超過500個,當不少儀式都因城市發展面臨物料與人才上的短缺,嶺南地區的資源便有機會成為香港非遺傳承的救命稻草: 大坑舞火龍 每逢中秋佳節,大坑及薄扶林村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寓意消災解困。根據歷史記載,其實大坑及薄扶林村的舞火龍都是從嶺南各客家區域,如英德、曲江等客家村落延續過來的。除了儀式和習俗上有所繼承,資源亦依靠嶺南地區提供。現時香港紮火龍的珍珠草大多從廣東惠州一帶取得,若無法提供天然資源製作火龍,這些傳統慶典將面臨傳承困難或失傳。 長洲太平清醮 搶包山與飄色是長洲太平清醮最著名的節慶活動。不過,飄色習俗最初並非打醮活動之一。長洲飄色的出現,是因為有鄉人在佛山一帶欣賞過飄色,認為頗適合長洲打醮期間巡遊之用而引入。昔日長洲太平清醮是島內各惠州、潮州或本地團體競逐社會影響力的活動,飄色製作是各族群互相競爭的方法。長洲飄色技術上的學習,亦受佛山和沙灣的飄色所影響,匯聚各嶺南地區的風俗特色。 潮劇神功戲 2020年以前,香港所有潮劇神功戲演員均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專業演員。然而,在疫情封關下,只有旺角潮僑盂蘭勝會成功籌辦神功戲。可見都市化下的非遺項目,不得不依靠嶺南各地的人力資源協助。加上社會環境轉變及信仰問題,汾陽郭氏年輕一輩已甚少參與祭祖活動,相反郭氏內地族人對祭祖特別重視,認為這是一種榮譽,因此各潮籍盂蘭勝會不得不尋求內地族人支援,令香港的祭祖大典能順利進行。 香港非遺的保育需要我們的重視與認識。《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嘗試把嶺南作為一種地域文化進行分析,以嶺南作為出發點探討香港非遺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編著:羅樂然定價:港幣158元按此線上購買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讀書雜誌】深港鯉魚門的舊說與新事
深港兩地,各有一座「鯉魚門」,兩地同名,卻演繹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故事。 香港鯉魚門曾屬戰略重地。1880年代,英軍在鯉魚門海峽建立炮台,使之成為香港島東部的海防要塞。走過抗戰歲月後,鯉魚門居民遂以採礦業及陶瓷業維生,直至六十年代出現第一間海鮮酒家,其他漁民紛紛效法,逐漸發展成著名的海鮮勝地。時至今日,鯉魚門依然「靠海食海」,海鮮街上的酒家達三四十家,不少食肆店主仍為祖業默默堅持,只可惜疫情過後遊客銳減,街道變得冷清不少。 深圳鯉魚門曾是一片大海,經填海後發展為年輕人創業的夢工場。八棟造型現代的建築共同構成繁體字「夢」,坐落在前海重要的產業園區和公共機構旁邊。深圳鯉魚門地鐵站還特意準備了錦鯉印章,寓意此地如意吉祥。隨着城市發展的步伐,深圳鯉魚門預計將會持續升級,陸續出現更多惠企利民的新地標。 兩座「門」,同門不同意:香港鯉魚門,靜守維港,海鮮街燈火與採礦遺蹟交織出滄桑與溫情,宛如「續夢」的港灣;深圳鯉魚門則躍動於前海新區,化身「鯉魚躍龍門」的夢想舞台:創業熱潮和政策紅利吸引青年們在此「逐夢」。一岸傳承六十年海鮮老店的鄉土情懷,一岸見證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創新活力。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讀書雜誌】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
近年來,「新南方寫作」概念在中國文壇和學界漸成氣候。廣東作家陳崇正今年在三聯推出其長篇新作《歸潮》繁體字版,為「新南方寫作」增添又一新文本。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族的歷史情誼,講述了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故事跨度長達百年。 本期《讀書雜誌》,陳崇正撰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再思「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概念和創作實踐。他獨闢視域,從安放於小説文本首尾的序跋出發,以王德威、朱天文、黃錦樹、董啓章等文學名家所寫的序言或評論文章為例,帶我們領略文學江湖內的聲名如何從一本書向另一本書傳遞。繼而他將目光轉向當下席捲全球的人工智能,探討AI時代文學創作新的可能性。 中國之南,亞洲之南,南方之南,「南方」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也為「文史哲」做了無限的延伸,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啓悟。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華文風采」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讀書雜誌】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編劇及小說家,二十年間創作超過一萬套電視劇及廣播劇劇本,曾被作家新井一二三稱為「日本的張愛玲」。直至今天,向田邦子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國民作家」,她的劇本及文學作品仍被持續出版、展出及翻拍。向田邦子的文字,如何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為之着迷? 向田邦子筆下的作品,可說是她現實生活的寫照,其經典劇作《宛如阿修羅》可見一斑:家中四個女兒偶然發現父親出軌,卻因為各自的秘密無法逼迫父親斬斷關係;母親其實一早知悉丈夫出軌,只是為維繫家庭才默默忍受。故事中傳統的家庭模式,如同昭和時期大多數的日本家庭:父親是位上班族、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獨力照顧家中數個孩子。這不但是個人的生活經歷,更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回憶。 1976年,向田邦子從編劇轉型為作家,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揭露一個個電視劇之外、深藏於日常的真實故事,其代表作《父親的道歉信》被收入日本的國語課、短篇小說集《回憶・撲克牌》更贏得直木獎。不論是編劇還是文學創作時期,向田邦子的文字處處真實,引起無數人對家庭、童年與日常的共鳴。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編輯推薦】唐詩讀本的又一寫法:《蔡宗齊講唐詩》
唐詩是中國文學中最受關注的韻文範疇,由宋人詩話下逮今人研究數量繁富。也許因為古今說詩者眾,當代的唐詩專著較易落入陳陳相因的窠臼。美國漢學界知名學者蔡宗齊教授日前推出《蔡宗齊講唐詩》一書,標舉「假若沒有一些真知灼見,只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他人的觀點、見解,我覺得對不起讀者的寶貴時間」,在選詩與編排兩方面,確實一新讀者耳目。 選詩方面,書中七十二首詩作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但作者卻精於擇取特別的角度切入:提起王維,一般會想起他的近體詩,蔡教授卻選入〈藍田山石門精舍〉,嘆其「精湛的造詣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寂寞了千百年」;不同於《唐詩三百首》之只錄韓愈七古四首,作者分別選入韓愈〈聽穎師彈琴〉、〈調張籍〉兩首五古韓詩,並稱後者「排山倒海的氣勢,是沒有哪一首五古能比得上的」。看似細描淡寫的選詩與定調,其實是高見卓識的表現。 編排方面,本書不執於以時序先後作簡單的組織,而是圍繞某一論題精意排佈。例如用〈春望〉、〈江漢〉、〈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終南山〉、〈漢江臨眺〉六詩,探討五律氣象何以成;先舉〈積雨輞川莊作〉揭示七言與五言的根本區別,再以〈古意〉、〈黃鶴樓〉、〈登高〉三首,參與古代詩論家「七律第一」之爭的討論;藉杜甫同題材的〈夢李白〉兩首及〈天末懷李白〉,比較古詩、律詩各自在藝術上的特色。在作者巧手編織下,書中七十二首唐詩成為一個龐大的、多層次的網絡,展現出圓覽唐詩發展的廣闊視野。 《蔡宗齊講唐詩》作者:蔡宗齊頁數:280頁開度:135 × 210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按此查看師生專享優惠 (截止2025年7月11日)
以書為橋構築文化交流新紐帶:央媒訪《讀書雜誌》
「北有《讀書》」廣為人知,而在「東方之珠」香港,《讀書》還有一份孿生期刊,兩刊同出「三聯」之源、共屬文化之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讀書雜誌》,將閱讀文化根脈厚植於香港這片沃土,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之地,以出版人的天職使命,聯接中外,貫通古今,書寫華文書魂。 讀書筆墨傳播中華文脈 與北京三聯《讀書》雜誌誕生的時代環境有別,香港三聯出版的《讀書雜誌》創刊於知識更迭加速,但人類卻更易困於「信息繭房」的3年前。 創刊3年多來,《讀書雜誌》堅守文化品位、深耕思想沃土,以書為本,書寫讀書之人、讀書之事、讀書之感,成為一份「以書為中心」的文化刊物。作為《讀書雜誌》的創辦人兼社長,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偉中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表示:「我們的創刊宗旨是以書為紐帶,融匯書人、書事、書生活,滋養讀者心靈,推廣全民閱讀。同時,通過跨地區、跨媒介、跨領域的合作,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交流平台。」 傅偉中向記者表示:「《讀書》是三聯書店的卓越品牌,凝聚著一代代三聯人的文化傳承和人文關懷。我和香港三聯書店的同事們深感有必要在港辦一本承載人們的閱讀生活、精神世界、人文關懷的雜誌,在喧囂的世界尋找一方文化淨土,這便是我們創辦《讀書雜誌》的初心。」 作為國家「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出版領域的實踐,《讀書雜誌》承擔著「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的使命。「我們希望這份雜誌能立足香港、輻射灣區,面向華文世界,成為閱讀文化推廣的重要載體。」傅偉中表示,海外的華文學者和文化人需要一個平台展現其精神生活,寄望《讀書雜誌》可以扮演好這一角色,進而傳達出有深度、有廣度的讀書價值觀。 文化隨筆鑄就書香之魂 《讀書》雜誌提倡「讀書無禁區」,其定位側重於引領思潮、啓迪新知。在一脈相傳其文化氣質和書香品位的同時,《讀書雜誌》更側重於對文化、人物、現象和變遷的深度挖掘,在讀書、讀人、讀城、觀世界中開啓深度對話,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求平衡。「《讀書雜誌》的定位是既堅持文化品位,又兼具可讀性,以讀書為核心旨趣的文化隨筆刊物。」《讀書雜誌》主編林冕說。 從《讀書雜誌》所刊載的《王雲五香港往事》《顧准最後二十年的閱讀史》等大量文章來看,其主題或與著書、出書、讀書之事直接關聯,或是從書出發,關注書籍背後的人、地、事等各種學術文化活動。凡此種種,林冕概之而論,將其稱為一份「輕學術」期刊。「刊物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體現在選題策劃和敘事方式上,我們更多地挖掘與讀書相關的具體人及社群作為選題來源。」林冕說。 此外,《讀書雜誌》的版面視覺呈現也是編輯部努力的方向。例如,文字的鋪展、圖片的體量和表現力等都直接關乎讀者的閱讀體驗,這些文字之外的內容也在辦刊實踐中不斷優化。林冕說:「雜誌背後其實是人,是作者、編者、設計師、營銷團隊的匠心凝結而成。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微的點或切面,去展現雜誌對於某人、某書、某地、某事的理解,以此與讀者進行交流和碰撞,豐富大家既有的想象,帶出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考。」 技術應用增強文化吸引力 《讀書雜誌》的辦刊思路頗耐人尋味,既開宗明義地跳出數字結網的「信息繭房」,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的時代浪潮。「作為一份紙質刊物,《讀書雜誌》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傳統出版業在數字化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傅偉中表示,這種挑戰不僅在於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革新,更在於如何在堅守文化價值的同時,重塑與時代對話的方式。 「讀者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這是一個切中靶心的問題。」林冕認為,辦好刊物需要去擁抱新技術,更多、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力量,將其賦能於選題策劃和稿件組織,有針對性地去強化內容的吸引力和針對性。 《讀書雜誌》編輯部也認識到,這是一個分眾時代,「大眾」早已成為歷史。各種媒介、平台的興起,它們對於受眾的爭奪和迎合,使得具有相似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價值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群體,逐漸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文化單元,並在文化消費上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林冕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現實,用技術的力量精准適配《讀書雜誌》的文化社群,以人的價值深耕內容,才是發展的方向。」 「我們始終堅信,技術創造可能,人文定義方向。」傅偉中對記者說,「未來已來,將至已至。《讀書雜誌》必須通過內容深耕、技術賦能、社群聯結等多元化策略,在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時代變遷中努力尋得突圍路徑。」 原文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徐平 《讀書雜誌》(第十四期)頁數:136頁開度:170 x 240 mm定價:港幣6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