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對於一眾佛教徒而言,佛誕可說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香港廟宇眾多,佛門林立,慶祝規模之廣自然是不遑多讓。適逢農曆四月八日,各區寺廟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浴佛活動,香港維園更會舉辦大型佛誕嘉年華讓市民同樂。慶祝佛祖誕生的日子,甚麼時候成為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2021年7月7日,香港立法會正式通過《2021 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將法定假日由十二天逐步增至十七天,而佛誕便是條例生效後首個新增的法定假日,於翌年開始實施。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涉及宗教的公眾假期有復活節、聖靈降臨節和聖誕節,均屬西方宗教節慶。當時除了孔子誕外,其他宗教以及部分中國節慶都不能享有假期。香港現行的公眾假期中涉及天主教(聖誕節)、基督教(復活節)和佛教(佛誕),富濃厚宗教色彩。


雲集六宗教信徒的香港,能否增加其他宗教假期?其他國家的宗教假期又是怎麼樣?由徐振邦所著的《香港年曆遊蹤》講述香港逾半世紀以來的假期發展和演變,並簡介年曆卡的主要功用與特色,讓你能在安排假期同時認識每個假期背後的意義!



《香港年曆遊蹤》
作者:徐振邦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定價:$8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重陽祭祖|異鄉的香火:南洋華人祠堂
重陽節將至,祭祖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而祠堂作為家族祭祀的重要空間,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香港三聯出版的《中國祠堂》以史為經,以制為緯,全景式解讀了中國祠堂的千年衍變。本文節選自書中第七章,介紹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華人祠堂的多元形態及其社會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如何通過祠堂保留祭祖習俗,並在異鄉構建新的文化共同體。 在世界各國存在著很多中國式的祠堂,尤其是在東南亞華裔居住的地區。新加坡華裔居住的地方,就建有許多祠堂。但祠堂的具體形式根據華裔的需要,發生了變化。祠堂一般應該是一個姓氏修建一個,在新加坡固然有一些單姓宗族祠堂,但新加坡華裔不鼓勵一個家族建一個祠堂,而是在每一個區域建有一個華裔百姓宗祠,時逢過節,當地各個姓氏的華裔都來這裏祭祀祖先,這樣更有利於當地華人團結。身居海外的華人需要更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作為自我保護,因此在新加坡,有相當數量的祠堂被保留下來。 在馬來西亞華裔居住的地區,華人同鄉會館兼具群體公共祠堂的功能,也兼具會館作用。馬來西亞常見的華人會館建築大都是兩進式的,前面的部分供奉地方鄉土神或關帝,後進則奉祀祖先的神主。另外也有很多會館,神主龕所在處就是會館的前廳或正廳的主體空間,或者在神像的背後或兩旁就是神主龕。有些會館採用了雙層的洋樓建築,其中一層便專為神主而設。 在馬來西亞,有著一種非血緣互認親人的現象。1870年在檳城吉靈街落成的韓江家廟,就是屬來自九縣的潮語系及客語系潮州府人共同聯合的潮州府會館,是潮州老鄉的百姓祠堂,它的其中一副柱聯首句前八個字用了“敬和九邑,異姓連枝”,深刻說明了祠堂會館集成了異姓同宗的各種關係,使聯合的範圍擴大化,這種“異姓連枝”的祠堂在國外很普遍。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埠元勳、著名客家人葉德來(亞來)公的後人,1892年於大馬首都吉隆坡創建的雪蘭莪葉氏宗祠,令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刮目相看。擁有2000多成員的雪蘭莪葉氏宗祠,於1992年慶祝了她的“百歲”生日,正如全馬中華大會堂聯合會總會長林玉靜先生為《雪蘭莪葉氏宗祠成立壹百週年紀念特刊》撰寫的《獻詞》所說:“任何組織,皆有其本身的歷史。但是,像葉氏宗祠這樣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而依然活躍的宗親會,為數著實不多。因此,越顯其難能可貴。”雪蘭莪葉氏宗祠對華文教育的貢獻,更是馬來西亞數千華社團體的一個典範。在葉氏宗祠活動中,支持華校教育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後,更成為自覺自為的第一件大事。葉氏宗祠對當地華文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支持創辦獨立大學以完善華文教育體系;(2)支持華文獨立中學復興運動;(3)參與推廣華語運動,堅持華校以中華母語為教學媒介的立場。當然,雪蘭莪葉氏宗祠積極支持華文教育發展的同時,也注意促進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 印度尼西亞華裔建立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中國傳統的祭祖禮儀。 在17世紀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大規模入侵印尼之前,華人已大量移居印尼,初步形成了印尼的華人社會。華人在爪哇沿海和內地經濟中已經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印尼群島淪為荷蘭殖民地後,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為了充實勞力加強經濟掠奪,荷蘭殖民者採取各種手段,招徠、誘騙和擄掠大批華人、華工移居印尼。1860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印尼華人數量激增,華人社會進一步擴大。 大批華人移民印尼,也把中國的文化、教育、風俗帶到印尼。在爪哇及外島各地,凡是華人聚居之處都有華人建的宗祠,僅雅加達就有數十家之多。在爪哇,創建最早的是1754年建於巴達維亞的陳氏祖廟,其前廳供奉唐朝時開發福建漳州被稱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印尼的宗祠一直保留著春秋兩季大祭的傳統習俗,“欲盡人子報本追遠之大端,留仟佰年之基礎,而兼欲免後世子孫之憂”。在祭祖、婚喪儀式、婦女著裝等方面保持著華人傳統習俗。 在印尼,一般也是以地區建立異姓連枝的公共宗祠,為華人主持傳統的婚禮、喪禮,並提供傳統婚禮、喪禮所需的用品設備,定期召開宗祠會議,有計劃地開展社會活動,以使華人及其後代學習有關的傳統禮儀,恢復和保持儒家的社會秩序,增進華人之間的互助和團結,從而加強華人在印尼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泰國鄭氏大宗祠 在泰國華人社會中,對祖先祭祀的祠堂是由同姓團體的宗親會主持設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泰國幾乎不存在同姓宗親會,甚至50年代也只有一個宗親總會,但自1960年以後宗親會急劇增加。60年代後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之間,泰國已發展到了54個宗親團體,80年代中期又新增加了15個團體。泰國華人宗親會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建造宗祠。 泰國華人宗親會主持開展祠堂活動,其中以林氏宗親總會最為典型,影響巨大。泰國林氏宗親總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籌備組建,以林門由(總會第一期、第二期的財會監事)和林孚勃(南山公總會第一任總幹事)為骨幹,由55人構成的籌備委員會於1962年1月組成。1963年春,宗親總會正式成立。成立後將籌建林氏大宗祠作為頭等大事。1965年籌備組購買了建造大宗祠所需的土地,1967年動工,1970年完工並舉行了竣工典禮。大宗祠的整個建築耗費584萬銖(1968年曼的人均月收入為476銖)。建築物的結構設計遵循了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木工和畫匠來自台灣,部分建材從台灣、意大利進口。 按林氏宗親總會的宗旨,大宗祠“為發揚中華文化之倫理道德”而建造,具體來說,大宗祠就是林氏遵循“孝”的理念,對祖先進行祭祀的場所:林氏宗親總會,就是旅居泰國所有林姓居民的家;林氏大宗祠,則為類似中國故鄉的“家廟”,也就是超越村落宗族的廣泛的同姓宗族所共同管理的祠堂。林氏大宗祠建立後,從春節到冬至期間,舉行了一系列的祖先祭祀活動,林姓有關團體眾多成員則在大宗祠頻繁聚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宗族活動,並舉行集體會餐。林氏大宗祠的建立,有力促進了泰國各地“宗親”(諸如屬於海南林氏宗祠、佛統府泰國林氏宗祠、同倫林氏宗祠、夜功林氏宗祠等組織的人們)間的聯繫和團結,為泰國華人的宗親活動樹立了榜樣。 從上述海外華人祠堂活動舉例可清楚看出,進入20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的祠堂與海外華人祠堂相互影響,相互輝映,標誌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祠堂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本文節選自《中國祠堂》第七章 當代祠堂 《中國祠堂》繪著:王鶴鳴、王澄頁數:472頁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 #節日專題
- ...
Skip to content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源於漢代,由於漢代人對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因此也被稱為「上元」、「元夜」及「元夕」:一說是漢文帝成功平定皇室內亂,正月十五從此定為與民同樂日;另一說法是漢武帝在一次病癒後祭神感恩,讓黑夜燈火通明。還有一說是東漢時明帝信佛,下命晚上在宮內「燃燈表佛」,士族、庶民紛紛仿效後漸成習俗。隋唐時代,元宵演變成「鬧元宵」(即盡情慶祝春節最後幾天)的「花燈節」。
- #節日專題
- ...
Skip to content
百年前的聖誕新年明信片!
宗教體裁是明信片的一大主題。19世紀末,明信片在中國成為通信工具後,也得到正在中國大力拓土開疆的基督教修會宗會的重視,宗教團體無不充分利用明信片宣傳自己的主張。《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承繼姐妹篇《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的撰寫宗旨,匯集清末民初傳教士留下的大量明信片,為讀者呈現一部基督新教在華傳佈福音的視覺歷史。
- #節日專題
- ...
Skip to content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 #節日專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