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

深知「讀土木工程先要讀懂數學」的張佑啟,在課餘時間向宿友兼三年級土木工程系學生周子京﹙後來任職香港拓展署署長﹚請教數學,並借來土木工程系一年級的書自學,漸漸對工程越感興趣。一年後,張佑啟棄醫轉讀工程,考入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張佑啟未能如願成為科學院的研究生或留校教學,而是被分配到鄭州的河南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擔任助理結構工程師。可容納一千五百人的大禮堂項目展開了他的職業生涯,以新人來說屬高難度,卻錯有錯著累積了不少實戰經驗,更把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以大膽新穎的手法結合彈性基礎樑﹙beam on elasric foundation﹚和彈圓筒型殼體﹙cylindrical shell﹚結構算法設計招待所泳池。

年少的張佑啟(左)心向工程,向宿友周子京學習工程繪圖。(周子京提供)

渴望做研究的張佑啟工作同時堅持進修,每年暑假返港便向好友周子京借來大堆專科研究書籍鑽研。一次回港探親,張佑啟大膽向波蘭裔教授冼奇維茨寫信自薦。由於當時的英國大學不承認內地學位,張佑啟經歷幾番波折後才以優秀表現被破格錄取,成為兩年制的博士研究生。

張佑啟入學後跟隨冼奇維茨鑽研有限元法,並自學新興的電腦程式語言「Fortran」。天資聰穎的張佑啟很快上手,協助冼奇維茨處理大量論文數據。後來,張佑啟甚至成為首位在校任教電腦課的研究生,與導師冼奇維茨合作研究發表論文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Analysis of Elastic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Slabs。該論文被視為學術經典,並被翻譯成中、法、德、日、俄、波蘭文及西班牙文等版本。兩人開創的理論除了應用在土木工程上,還被應用在航空、汽車、船泊、水力和土力等方面解決各種工程問題。

同年,張佑啟獲得博士學位,更在計算力學上開闢新方向。他結合了解析法和數值法的理論,在「有限元法」的基礎上創立「有限條法」(時至今天被發展為廣被採用的「半解析元法」),令結構力學的計算程序更節省時間及資源,原本兩三個人要算一年的工程算式,以有限元法及有限條法一同計算,花不上十天八天便能算出來了,而且計算結果來得更快更精確。

張佑啟領導港大土木工程系及工程學院,是港大與內地的一道橋樑,並為日後兩地學術交流立下基礎。(港大土木工程系提供)

三年後,張佑啟轉升為正教授,並持續在外發展,在年僅39歲之時便當上了英式百年老校澳洲阿德雷特大學最年輕的高級教員,以及教授中的唯一的一個「黃面孔」。後來,港大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退休,張佑啟在世界轉了一大圈後重返港大,在校服務三十四年間,積極北上講學及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安排大學與内地院校開展交流活動。除此之外,張佑啟為學生竭盡心力,一直努力尋找捐助提供獎學金,於公於私亦不忘支援內地學生及研究生。2022年9月,張佑啟因病離世,享年88歲。他的無私奉獻為下一代,為學系以至大學,都寫下了光輝重要一頁。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按學系或學院的成立年份先後分為九章,囊括十八位學者和校友,並配以有關學院或學系在當年和內地交流標誌性的事件作為介紹和記錄🎞️,為港大「為中國而立」的世紀之問提出答案。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
編者:陳婉瑩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Podcast《靜靜過生活》】人類學家從飲食習慣、烹飪技巧品出時代變遷!
民以食為天!除了從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入手,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觀察食物,甚至發掘美食背後衍生的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在去年7月帶來新著《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以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為線索,探討香港社會背後的社會變遷和飲食文化。2025年2月,張展鴻教授攜新著到訪台北書展,並受到podcast節目《靜靜過生活》 的邀請,一連錄製4集不同題材的訪談節目! ///////////「識飲識食」的讀者們,記得要收聽張教授的節目了🔗: 第1集:飲食文化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https://reurl.cc/V0r4zY 第2集:上海菜和私房菜https://reurl.cc/kMRaO3 第3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https://reurl.cc/d1EmnM 第4集:非遺的盆菜及香港茶餐廳文化與新加坡小販文化的比較https://reurl.cc/jQNvyM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張展鴻 著、譚宗穎 譯頁面:152面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連結
Skip to content
入廟拜神之外的故事
入廟唔一定只係拜神!佛誕不少寺廟都會舉行相關浴佛活動,而大概最多人關心的,大概還是隨之而來的假期吧!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除了佛教寺廟,同時有很多宗教神明,隨著不同時期一波波的移民在港落地生根,例如和佛祖在農曆生日同一天的譚公,便是源於惠洲,再由遷徒的漁民帶到香港。
Skip to content
【HK01】《從暗淡到絢爛》詮釋港島自恬淡到繁華的城市脈搏
由黑白圖像過渡至彩色世界,是歷史推動的步履,也是難以逆轉的自然規律。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歷史圖像從早期的黑白色,中間有塗色的階段,再發展到彩色景觀。
Skip to content
【重回二戰時】死亡戰俘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抗戰期間,除了有數以百計的普羅大眾無辜受害,為港出戰的軍官士兵亦死傷無數。 1941年11月,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抵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記錄戰爭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其中提及到日本戰俘營的不人道對待: 「日本本土戰俘營管理嚴苛,營房和工作條件差、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以及被強逼參與奴役,衛港加軍戰俘每天徘徊於疾病與死亡之間。 美軍醫官拉蒙・布萊希少校指出:『戰俘的生活很單調:工作、食飯、點名、睡覺。— 日復一日;一週七天;一年五十二週。食物嚴重不足,工作非常辛苦。冬天多雪多冷,其他季節多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隨時間遠去,今日認識這段歷史的意義又是什麼?作者周家建博士在後記中這樣寫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全球實體戰爭,傷亡人數以百萬計。對衛港加軍而言,前來香港協防,原是一項簡單的防守任務,卻不幸演變成直接在戰場上與敵交鋒。研究香港戰役,不論是任何目的,都必須持平客觀,尊重史實,畢竟親身經歷者皆是血肉之軀,為信念而面對殘酷的戰鬥和磨難。他們的悲痛,不只停留在戰場和戰俘營內,而影響之深遠,亦不限於一眾老兵身上。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古知今,瞭解事情的過去,才能從容面對未來。從衛港加軍身上,學到是人的韌性。他們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在戰場上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及後在戰俘營內過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每天吞聲忍語地面對強權威嚇,在前景堪虞的狀況下,憑意志和互助來渡過重重難關。復元後,縱使面對的困惑和不安,亦能透過重建人生來改變社會和貢獻國家。十八天的香港戰役,時間雖短,所蘊藏的教訓卻是永恆。透過閱讀老兵的故事,作為人生的借鏡,從中得到啟迪。」 願世上於戰爭不幸逝去的靈魂都能安息。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頁數:320開度:168 mm × 230 mm定價:港幣12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一盅兩件 x 提籠掛鳥,曾是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養雀,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公屋的騎樓,都可以見到一個個竹製鳥籠。當時養雀屬於消閒娛樂,養雀之人最愛提着鳥籠到茶樓品茗,一邊嘆茶,一邊與鄰座雀友交流養雀心得,欣賞牠們的毛色、姿態與歌喉。昔日香港廣式茶樓林立,其中在上海街的奇香茶樓、雲來大茶室和鎮江茶樓等,更裝有配置懸籠掛鳥的設施,讓雀友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玩雀。「那些年的早午茶市,大致可以分為四班︓第一班是晨早趕開市前吃早餐的魚肉果菜檔主、第二班是公務員和上班族、第三班是提籠掛鳥的雀友、第四班是投機買賣的經紀炒家。」可見當年香港養雀文化之盛行。 養雀,當然少不了鳥籠。鳥籠是傳統的馴鳥工具,自戰國時代,已有古人利用鳥籠養鳥的記載,然而中國盛產竹樹, 所以鳥籠多以竹材製成。古時最原始的竹製鳥籠,是以幼竹枝重複交織而成的竹編鳥籠。這種鳥籠沒有活門,把間隙中的竹枝撥開則可取出小鳥,一不留神便會讓小鳥逃出生天,所以又名「無厴雞籠」。時至今日,竹製鳥籠種類繁多,其中廣式波籠是昔日香港常見的雀籠之一。廣式波籠大致分為籠罩、籠身及籠底三部分,其最特別之處,便是籠身頂部呈弧形的籠膊。籠膊講究弧度深淺,稍有差池便會影響整個籠的結構和美感,對雀籠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 隨着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香港盛極一時的養雀文化逐漸消失,廣籠工藝式微,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開雀籠》作者郭達麟Dylan,由2019年開始向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陳樂財師父學習廣籠工藝,希望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令竹製鳥籠技藝得以承傳。《開雀籠》以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圖文並茂解構竹製雀籠工藝,使香港雀籠工藝美學和獨特的養雀文化得以記存。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頁數:279頁開度:150 x 230 mm定價:港幣22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