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嘉煇與黃霑,攝於1985年。)
11月24日,是霑叔逝世二十周年。他一首首的經典作品,仍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黃霑(1941-2004),香港著名流行文化人,1950年代起在多個界別活躍,擅長寫詞、作曲、配樂、做廣告、寫專欄、拍電影和在舞台演出,期間參與創造了大量性格鮮明、技藝出色,又貼近民心的作品,對香港文化影響極大。
黃霑2004年身故後,一班學者啟動「黃霑書房」計劃,花多年時間搜集了黃霑歷年的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珍貴文獻,用黃霑留下的材料,探究黃霑行過的路。2021年由吳俊雄主編,黃霑書房製作並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保育黃霑》,一套五冊,展示了黃霑身世與香港軌跡的交錯、他對流行音樂的心得和見解、與同代音樂人的交往,是研究黃霑至為重要的專集:
第一冊《黃霑看黃霑》:看黃霑的成長和身世
第二冊《黃霑與港式流行》:從黃霑有關的音樂文字了解製作香港流行音樂奧秘
第三冊《黃霑書房——流行音樂物語》:以霑叔遺物如眼鏡和手稿等,還原一段段本土歷史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這些本地經典金曲是如何製作而成?
《紅綠燈》、《酷愛》、《睡公主》⋯⋯一首首伴隨着香港人成長的經典名曲,到底是如何製作而成?
人稱「編曲俠」的Johnny Yim(嚴勵行)入行至今已有20年頭,涉獵作曲、編曲、監製、及鋼琴獨奏等多個音樂領域。大學沒有修讀音樂、第一份全職是蘋果電腦的技術支援人員,到底Johnny Yim是如何入行這個「不請人」的行業,成為全職音樂人?
Skip to content
【Sunday Mingpao】香港特技人無名30年 西班牙影迷追出真身 喚醒塵封記憶 女兒為父出書記錄
包裹全身、只露雙眼,僅憑眼神認出那個人,這是得有多熟悉才能做到?「我看到他的眼神,我知道他是我爸爸,但放在一百雙眼裏,我認不出來。」吳津津說。但Jesús Manuel Pérez Molina做到了,他是津津之父吳偉業的狂熱影迷,他喜歡看吳偉業參演的動作電影——不是吳跑龍套的《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而是「IFD(通用影藝有限公司)電影」,他追尋吳偉業30年,兩人終於見面,更把其關於IFD電影的書送給吳偉業。
Skip to content
鄧麗君逝世30週年:從世紀偶像到不朽傳奇
1995年5月8日,歌壇巨星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去世,享壽42歲。自14歲出道以來,鄧麗君便以超過4800萬張的唱片銷量,成為華語樂壇難以超越的傳奇。 鄧麗君憑藉出眾的語言天分,以中文、粵語、日語等多語種演唱打破文化壁壘。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聲以非官方渠道跨越海峽,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從王菲的致敬專輯到唐朝樂隊、黑豹等搖滾樂隊的改編演繹,她的音樂持續滋養不同世代的音樂人,成為世界流行樂壇的不朽偶像。 鄧麗君生前雖從未踏足內地,但其甜美曼妙的歌聲早已響遍神州,構築一代華人的情感共鳴。由朱耀偉教授、馮應謙教授及夏妙然博士合著的《鄧麗君:漫步人生路》從演藝生涯、造型服飾、偶像文化及好友對談四方面入手,剖釋她對香港流行文化及樂壇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以此紀念這位世紀偶像: 時空流轉.天籟長存:鄧麗君的永恆歌聲 由朱耀偉教授撰寫,從鄧麗君11歲參加歌唱比賽說起,紀錄及分析她如何由「神童歌女」到「永恆情人」,同時回顧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盛景。 女性時尚風:文化與社會衝擊 由馮應謙教授撰寫,由鄧麗君的造型服飾入手,探討當時女性的社會形象,以及如何透過衣著打扮衝破社會界限。 鄧麗君歌迷會和偶像文化 同樣由馮應謙教授撰寫,記錄歌迷會如何聯繫不同界別的人共同為偶像應援,分析偶像文化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如何延續至今。 我只在乎你——嘉賓好友對談 由夏妙然博士撰寫,訪問與鄧麗君在音樂發展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十四位人士,分析七八十年代的歌手及背後的創作團隊,如何成為文化中介人,將日語歌曲製作帶入香港樂壇,並透露鄧麗君在水銀光外的一面。 《鄧麗君:漫步人生路》作者:朱耀偉、馮應謙、夏妙然開度:140 mm × 210 mm定價:$158出版日期:2024年7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梅艷芳》編劇吳煒倫專訪:比起編寫和執導,這件事更困難?
拍攝一代女星的傳奇故事、秏費八十多組戲的巨額投資、找新人做主角、動作導演及編劇首次著手製作文藝片……疫情期間上映的《梅艷芳》,就是在這樣充滿未知數的情況下誕生。能在劣境中綻放耀眼光芒,對導演梁樂民及編劇吳煒倫來說,不只是職涯上的一大成就,更是好好傳承香港的故事。
Skip to content
【灼見名家】粵語時代曲的萌芽歲月《未來之歌:粵語流行曲的傳承》
近年,香港本土思潮逐漸興起。本土流行音樂得以重新受關注,廣東歌樂壇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過往八九十年代輝煌時期作品,亦開始被新一代認識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