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榮登中國電影史票房第一位,它的成功,不禁讓人回想起1979年中國首部的寬銀幕長篇動畫《哪吒鬧海》。

圖1:香港出版的《百花週刊》256期,封面是即將公映的《哪吒鬧海》

近半世紀前的《哪吒鬧海》,在當時而言也是一部動畫巨著,是第一部入選康城影展的華語動畫片。《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記錄了1926年至198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故事。1978年後,中國動畫重煥生機,《哪吒鬧海》正是上美影繼1961年《大鬧天宮》後製作的第二部動畫長篇。

圖2:《哪吒鬧海》分鏡圖

片長63分鐘的《哪吒鬧海》共花了15個月製作,用了五萬張動畫。電影除了使用手繪賽璐璐工藝與中國水墨製作,更應用了不少特殊動畫技術。以狂風暴雨、妖魔鬼怪👻出現等場面為例,動畫製作團隊多次使用多重曝光手法製作妖魔們發光的眼晴與大浪翻起時的火花,有些場景更重復應用技術達6至7次。

圖3:《哪吒鬧海》的哪吒造型設計

《哪吒鬧海》延續了原著「剜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的設定,而《哪吒2》中的哪吒,則從「還骨肉」到「改天命」,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個體的覺醒對抗命運的偏見。從經典到現代,哪吒這個「反叛少年」的蛻變不僅是一部動畫的進化史,更是一代代觀眾的精神投射。


推薦閱讀

《中國動畫: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史》
作者:小野耕世
編者:盧子英
譯者:馬宋芝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的冷靜 x 設計的熱情,是「取長補短」還是「相愛相殺」?
編輯和書籍設計師在出版製作的角色大相逕庭:編輯是「啃文字」的生物,書籍設計師則是「視覺為先」的生物。他們爭辯的,往往離不開文字與圖像在版面上的對錯:編輯著重文本的可讀性、設計師則看重藝術美感,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
Skip to content
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結果出爐:《香江墨跡》、《紙本鍊成》勇奪多個獎項!
「香港印製大獎」是全港最具規模及反映本港出版、印刷技術及設計的比賽,旨在鼓勵本港印刷、出版及相關行業優良並富競爭能力的印刷品。由我們香港三聯出版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和《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在第35屆香港印製大奬取得佳績,共奪得4個獎項。 由黃宣游與其團隊所著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奪得平裝書刊類全場大獎、最佳印製書籍獎和金獎三個獎項。《香江墨跡》一套四冊,每冊設計以雙門形式裝訂,其一是文本內容,另一則是作品集,方便書法學習者考查書法家生平資料,並可同時查看其不同作品。 由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所著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則奪得精裝書刊類金獎。本書一共採用九款紙張與物料,以及十色印刷印製而成,以不同尺寸、顏色、符號及用紙的紋理層層堆疊,體現六個篇章各自的特色。 得獎書籍 1.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書籍設計:黃雋溢、徐傲兒、黃皓霖 墨跡 書籍詳情及購買 2. 《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作者:陳曦成 Chan Hei Shing書籍設計:曦成製本(陳曦成、黎美) 書籍詳情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在現實縫隙中尋光的香港動畫人
動畫電影《哪吒2》導演餃子由一個醫學生轉行動畫行業,靠着不尋常的努力和天賦,創造國漫奇蹟。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無疑是對餃子本人最好的詮釋。 動畫行業並非坦途,想要做個優秀的動畫人並非易事。香港也有一群初心未改、「野心」仍在的動畫人,試圖在動畫創作中挖掘更多可能。由香港動畫人盧子英編的《香港動畫新人類》記錄了18個動畫製作單位的故事,展示行內從業者最真實的生存狀態。 小念頭製作公司(Minimind)是主創蔡嘉莉一畢業便創立的動畫公司,與同伴蕭亦軒已堅持運營十多年。目前,Minimind已製作多部質量不俗的動畫作品,但仍繼續透過商業項目儲存「彈藥」:「我們還有很多故事想做,但也許自己存錢做會比較好⋯⋯我們接一些政府或公營機構的宣傳片、內部訓練片,同時也會做一些平面設計等等。」 香港動畫越來越趨精品化,如何平衡其商業性是每個創作者需要面對的課題。雖前路漫漫,但每位動畫人對動畫的熱愛始終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資深動畫人盧子英年輕時在茶樓當會計兼收銀,憑著對動畫的熱誠,修讀夜校兼讀課程,學習動畫製作,如今獲獎無數。其自傳著作《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記錄了他從學生時期至今四十多年的創作之路,書中輯錄多部作品,手稿、初步構想圖、製作構圖,展示一部動畫從初步構想、試驗、拍攝到後製的創作過程。 餃子之於《哪吒》不可或缺,「不知天高地厚」的動畫人之於動畫行業也不可或缺。動畫行業距離真正發展成熟仍有不少的路要走,需要耐得住寂寞,膽量足夠的動畫人一齊努力。 推薦閱讀 1.《香港動畫新人類(普通版)》編者:盧子英頁數:432頁定價:港幣328元🔗按此線上購買 2.《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作者:盧子英頁數:336頁定價:港幣3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萬聖節的全城焦點
每逢萬聖節,香港中環一帶便成為全城焦點,扮鬼扮馬的人群穿梭於半山的陡斜街道之間,塑造了香港萬聖節獨特的慶祝場景。由簡國軒(Michael)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細膩的素描和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半山扶手電梯,到太平山街的唐樓群等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 全長八百米、垂直差距達一百三十五米的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把半山和海旁的兩區連接起來,為居民創立了上班、生活和娛樂都是「十五分鐘」內的步行圈。起初這項巨大工程遭到居民反對,深怕高低起伏的架空天橋會破壞民居的景觀。最終,扶手電梯在1993年啟用,整個電梯系統由二十條行人電梯組成,扶手電梯在早上繁忙時間向下行方便居民上班,下午繁忙時間便會向上行方便市民消遣,這才慢慢被居民接受。時至今日,這座行人電梯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以及許多國際城市規劃時借鑒的設計案例,展現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疏通人流並改善社區環境。 上環太平山街 近年上環太平山街成為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街區,這裏新派商店與街坊食肆並存,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交織在一起,車流量不多,有傳媒評選這條小街為「全球十大最型格街道」之一。在開埠初期,人們因中上環的貿易機會移居至太平山腳一帶,慢慢地形成密集的木屋唐樓群。1894年,鼠疫爆發,太平山街成為了重災區,政府隨後迫令華人聚居的幾百棟房屋全部拆掉,並規定建築之間的分間距離,希望透過加強住所空氣流通而減低疫症傳播風險。如今的太平山街,已全是由鋼筋水泥建成的唐樓,這些樓宇之間較為寬闊的距離,是十九世紀末香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印記。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HK01】留不住的城市美學,該如何傳承下去?
隨著建築條例實施,香港書法招牌逐一被拆,標誌性的城市景觀不復從前,盛極一時的書法美學會否殊途同歸?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在HK01訪問提及書法是一種嚴謹的藝術,要書寫大字尤其困難,故書法招牌的生命力是無法復刻的。 HK01完整報導 「墨跡」團隊經四年時間研究及訪談,將香港四位著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的生平資料及書法作品輯錄成書《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用學術形式存記香港書法美學。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頁數:720頁(4本合計)開度:150mm x 300mm定價:港幣980元詳情及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