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對於一眾佛教徒而言,佛誕可說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香港廟宇眾多,佛門林立,慶祝規模之廣自然是不遑多讓。適逢農曆四月八日,各區寺廟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浴佛活動,香港維園更會舉辦大型佛誕嘉年華讓市民同樂。慶祝佛祖誕生的日子,甚麼時候成為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2021年7月7日,香港立法會正式通過《2021 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將法定假日由十二天逐步增至十七天,而佛誕便是條例生效後首個新增的法定假日,於翌年開始實施。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涉及宗教的公眾假期有復活節、聖靈降臨節和聖誕節,均屬西方宗教節慶。當時除了孔子誕外,其他宗教以及部分中國節慶都不能享有假期。香港現行的公眾假期中涉及天主教(聖誕節)、基督教(復活節)和佛教(佛誕),富濃厚宗教色彩。

雲集六宗教信徒的香港,能否增加其他宗教假期?其他國家的宗教假期又是怎麼樣?由徐振邦所著的《香港年曆遊蹤》講述香港逾半世紀以來的假期發展和演變,並簡介年曆卡的主要功用與特色,讓你能在安排假期同時認識每個假期背後的意義!


《香港年曆遊蹤》
作者:徐振邦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定價:$8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白色情人節點慶祝好?
2月14號情人節,不少女生都會贈送朱古力給心儀的男生表白。在日本,亦有女生會向異性朋友送贈代表友誼的「義理朱古力」應節。那麼「白色情人節」又是從何而來?由片岡新和李燕萍兩位老師所著的《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裡提到,1997年日本一間糖果店老闆把3月14日定為「白色情人節」,呼籲收到朱古力的男生回禮,以刺激店裡白色糖果的銷量。後來其他商家紛紛仿效,抓緊商機促銷,回禮的禮物内容隨着時間推移變得應有盡有。
Skip to content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源於漢代,由於漢代人對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因此也被稱為「上元」、「元夜」及「元夕」:一說是漢文帝成功平定皇室內亂,正月十五從此定為與民同樂日;另一說法是漢武帝在一次病癒後祭神感恩,讓黑夜燈火通明。還有一說是東漢時明帝信佛,下命晚上在宮內「燃燈表佛」,士族、庶民紛紛仿效後漸成習俗。隋唐時代,元宵演變成「鬧元宵」(即盡情慶祝春節最後幾天)的「花燈節」。
Skip to content
香港曾經有「麻雀學校」?
「食完飯打返兩圈,發個新年財!」說到新年的必備節目,當然少不了打麻雀。可是麻雀背後的軼聞趣事,你又知多少?
Skip to content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