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你有沒有參拜神佛?要祈求新春好運,莫過於年初一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黃大仙祠在1921年落成,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作為香港人共同參拜的信俗,它是如何在大眾心中奠定屹立不倒的地位?

香港的黄大仙信俗融合了浙江金華的赤松子黄初平升仙和嶺南羅浮山黃野人贈醫施樊的神話故事,背靠嶺南文化。黃大仙第一座祠觀坐落於廣州芳村,後來道長得到黃大仙乩示,回到西樵山成立「普慶壇」。辛亥革命後,黄大仙啟示必須南遷,寺廟連同大仙畫像經數番輾轉後才來到香港。

黃大仙祠位於九龍竹園,於當時人而言,竹園是郊外之地,卻有很多人樂意來拜黃大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大仙祠附設醫藥局贈醫施藥,周遭的貧苦大眾因此受惠。

後來,黃大仙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絲毫無損,並在日軍侵襲時大顯靈威,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傳某天日軍突襲黃大仙祠搜查員工證件時,祠内五行屬火的建築「盂香亭」突然靈應紅光乍現,令日軍十分驚異,馬上放棄追查,黃大仙亦因其「抗日神力」得以聞名於世。在本地舊村民的傳誦下,戰後不少來自各省的新移民也成為黃大仙的信徒。

1956 年,政府有意徵收黃大仙祠的土地拓展從置區,嗇色園管理層亦經歷改組。面對華人廟宇委員會的註冊限制和政府收地威脅,兼任嗇色園與東華三院總理的黃允畋將黃大仙由宗教信仰轉化為慈善團體,黃大仙祠此後改為對外開放,並收取入場費一毫,費用全數用作東華三院的慈善與教育工作,藉慈善運作受政府認證,逃過清拆的危機。與此同時,嗇色園「普濟勸善」的形象亦與黃大仙連結起來,隨年月深植人心。

後來,寮屋居民隨著政府的房屋政策改變,生活水平急速變化,加上香港經濟起飛,不少人將生活上的改善歸功於黃大仙,黃大仙便成為了大眾擁護的神明。當時大部分的香港居民都曾經歷戰亂,黄大仙祠提供的支持,就像陪伴著廣大市民一同經歷成長,成為他們在心靈和生活上的寄託。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
作者:羅樂然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CUHK in Focus】愚公移山闢地 銅鑼灣鬧市百年歷史印跡
今天熙來攘往的銅鑼灣利園山道、希慎道及利舞臺廣場的街巷間,蘊藏着一段百年歷史:1924年,利園創辦人利希慎逆市借 貸,斥巨資購入當時位屬偏遠的東角山(現時東角道、希慎廣場至利園商場一帶)……
Skip to content
【明報】金手指達人鄭宏泰 一改大亨傳記風格 寫佳寧神話 透視舊香港
電影背後的香港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思細味。 「不論是陳松青、何東,還是利希慎等權貴,讓他們發家致富的那個香港,都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社會學強調社會結構,鄭宏泰說談上世紀富人,不能不談當時的「暴發戶社會」:「1980年代的香港,跟今天相差很遠,有政府刑事檢控專員貪了很多,也有法官有貪污嫌疑。那時候人只向錢看,道德操守相當低,不是廉潔社會。」」 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多個獎項的《金手指》,改編自真實罪案「佳寧案」。「佳寧案」作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業詐騙案,一度引起社會轟動,當中涉及的商業操作,以及背後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 明報專訪全文 1983年7月19日,新界大埔發現一具男屍,警方列作謀殺案處理,並迅速拘捕了疑犯,卻沒料到案件牽連層面極廣,矛頭更指向當時炙手可熱的佳寧集團領軍人陳松青。陳松青身份背景神祕,資金來源成謎,佳寧在短短幾年間冒起,從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搖身一變與不少老牌英資洋行、華資巨企分庭抗禮;又因為一宗命案,揭發出一環扣一環的違法商業操作,導致清盤破產,「佳寧案」成為了香港歷史上訴訟時間最長、牽連最廣的商業詐騙案,陳松青最後亦鋃鐺入獄。 由鄭宏泰與李潔萍的《金手指》以十八個章節盡可能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佳寧最後掉進死局的關鍵所在,同時亦嘗試從代理人理論的角度,分析幕後或者另有操盤力量的可能性。 《佳寧神話–陳松青的造神毀神》作者:鄭宏泰、李潔萍出版日期:2024年4月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棄「醫」從「工」的成功案例
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
Skip to content
歷史系教授大力推薦:《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譚家齊閱畢後大力推薦:「世界上沒有不管控言論的政府,因為人心的向背與國際的形勢,是有機會被輿論扭轉的。以檔案及報章等堅實史料為據,吳海傑不只闡明港英政府一直對報章、教科書,乃至課室言論,皆有隨地緣政治調節鬆緊的審查,更要解殖民政府賜予言論自由之迷:只是到九七回歸前幾年,當局才突改百多年來的政策,令本港市民對過去的生活產生錯覺。這本講殖民政府審查制度的『調查報告』,指示我們『噤若寒蟬』才是異族統治的常態,也淡淡的道出『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端賴政府與市民能否同心守護可自由表達的空間。」
Skip to content
「食、買、玩」以外的香港
近年深度遊逐漸興起,相對約定俗成的「觀光踩點」,深度遊讓遊客「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昨日由本土旅遊業議會公佈「創意‧深度遊」的六條獲獎路線,包括「都市傳說」、「香港唐樓」等多個主題,高街鬼屋、地質公園、華富邨……當中你又去過多少個地方?以下兩本精選好書,帶大家由中區鬧市走到郊野,發掘古今趣聞,打造出自己專屬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