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8日,歌壇巨星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去世,享壽42歲。自14歲出道以來,鄧麗君便以超過4800萬張的唱片銷量,成為華語樂壇難以超越的傳奇。

鄧麗君憑藉出眾的語言天分,以中文、粵語、日語等多語種演唱打破文化壁壘。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聲以非官方渠道跨越海峽,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從王菲的致敬專輯到唐朝樂隊、黑豹等搖滾樂隊的改編演繹,她的音樂持續滋養不同世代的音樂人,成為世界流行樂壇的不朽偶像。

鄧麗君生前雖從未踏足內地,但其甜美曼妙的歌聲早已響遍神州,構築一代華人的情感共鳴。由朱耀偉教授、馮應謙教授及夏妙然博士合著的《鄧麗君:漫步人生路》從演藝生涯、造型服飾、偶像文化及好友對談四方面入手,剖釋她對香港流行文化及樂壇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以此紀念這位世紀偶像:

🎼時空流轉.天籟長存:鄧麗君的永恆歌聲

由朱耀偉教授撰寫,從鄧麗君11歲參加歌唱比賽說起,紀錄及分析她如何由「神童歌女」到「永恆情人」,同時回顧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盛景。

👩‍🦰女性時尚風:文化與社會衝擊

由馮應謙教授撰寫,由鄧麗君的造型服飾入手,探討當時女性的社會形象,以及如何透過衣著打扮衝破社會界限。

👥鄧麗君歌迷會和偶像文化

同樣由馮應謙教授撰寫,記錄歌迷會如何聯繫不同界別的人共同為偶像應援,分析偶像文化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如何延續至今。

🗣我只在乎你——嘉賓好友對談

由夏妙然博士撰寫,訪問與鄧麗君在音樂發展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十四位人士,分析七八十年代的歌手及背後的創作團隊,如何成為文化中介人,將日語歌曲製作帶入香港樂壇,並透露鄧麗君在水銀光外的一面。


《鄧麗君:漫步人生路》
作者:朱耀偉、馮應謙、夏妙然
開度:140 mm × 210 mm
定價:$158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明周】陳秋霞回憶兒時夾Band一日賺100元 新書紀念母親一百歲冥誕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母親的愛,是世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取替的。 為紀念入行五十周年,陳秋霞為母親百歲冥誕寫下文集《媽媽語錄》。本書賣出的收益將全數捐贈,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Skip to content
【香江暖流】漫步人生路 回顧鄧麗君的一生
「如果可以讓你選擇,你會不會想成為現在的鄧麗君?」 繼去年出版的《盼望的緣份–陳百強》,夏妙然博士聯同朱耀偉教授和馮應謙教授再度推出新著《鄧麗君:漫步人生路》,剖釋鄧麗君對香港流行文化及樂壇的發展帶來的影響。 日前,夏妙然博士親臨香港電台分享成書點滴。透過訪問與寫作,夏妙然博士認識到鄧麗君鮮為人知的一面,不知各位讀者閱畢後是否也有同感呢? 《鄧麗君:漫步人生路》作者:朱耀偉、馮應謙、夏妙然出版日期:2024年7月定價:港幣15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盼望的緣份–陳百強》作者:夏妙然出版日期:2023年7月定價:港幣15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張愛玲去世30週年】在文字世界之外的另一個張愛玲
服裝是張愛玲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而旗袍是所有服裝中張愛玲的最愛。張愛玲曾說過:「再沒有心肝的女人,說起她『去年夏天那件織錦緞夾袍』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她親手裁衣,執著於細節與獨創,服裝於她,是女性自我定義的權利。 由陶方宣所著的《霓裳.張愛玲(增訂版)》選取了張愛玲自己和其筆下的一件件霓裳華服,解析張愛玲對服飾的熱情與依戀、張氏小說主人公服飾深含的寓意,配以精美的插畫,一步一步探究張愛玲的審美觀和人生觀。書中〈生命的衣裳——矮領子布旗袍〉一文,便從一件自制的旗袍說起,走近她的精神世界: 「小裁縫的手藝無法滿足張愛玲的服裝癮,她只能親手製作服裝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在香港讀書時,她連連得了幾個獎學金,省下點錢,便自選衣料,自己設計。這件衣服她弟弟張子靜曾見過,是一件矮領子布旗袍,大紅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藍的白的大花,穿的時候要像套汗衫一樣鑽進去,兩邊沒有紐扣,領子下還打着一個結,袖子短到肩膀,長度只及膝蓋。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的樣子,張愛玲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張愛玲因為打仗放棄讀書從香港回來,張子靜明顯感覺到她變得很洋氣,標誌之一, 就是這件她親手製作的矮領子布旗袍——說到底,在所有服裝中,旗袍還是張愛玲的最愛。 小的時候她就癡迷華服,彷彿天生如此——多半還是受家庭和母親的影響,《對照記》裏有她多幀童年照片,每一張都衣着得體精緻,色彩永遠那麼和諧,這背後若沒有一位講情調、有品位的大人,那是不可思議的。記得一張她坐在古銅色籐椅上的照片,麵團似的,微微笑着,一身淡藍色的薄綢連衣裙,領口和袖口都一色純白,白襪黑鞋,臉上有腮紅,像電影裏小童星似的。後來她飛快地長大,衣服更多了,因此總是嫌日子過得太快了:突然又長高了一大截子,新做的外套不能穿。蔥綠織錦的,一次也沒上身,已經不能穿了,以後一想到那件衣服她就很傷心,認為是終身的遺憾。在張愛玲眼裏,衣裳是有生命的,曾和自己肉體相連,肌膚相親,貼心貼肺,是另一個自己,情如姐妹—— 她最愛的只能是旗袍,古典又現代,時尚又保守——在滿清的時候,旗袍主要用於宮廷,皇太后、皇后用明黃色朝袍,貴妃、妃用金黃色,到嬪就只能穿秋香色。領托、袖口、 側襬、下襬的鑲滾花邊道數有『十八鑲』之稱,發展到極致的,可以連旗袍本來的面目都看不出——袖口內綴接可以拆換的華麗袖頭,袖頭還要鑲滾繁多的花邊,乍看上去似乎穿了好幾件考究的衣服。總之就是不擇手段把面子撐足,而人體曲線則全然不管不顧。張愛玲說:『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什麼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準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失蹤的美女在張愛玲時代又找回來了,從政治層面到衣服層面,中國都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旗袍褪去了服裝制度的假皮,鑲滾簡單,色澤也淡雅起來。剛擺脫封建的中國女性,在沉睡了三百年以後猛然清醒過來,細腰曼妙、曲線玲瓏,一如風吹依依楊柳、雨濕灼灼桃花——於是我們看到,張愛玲、阮玲玉們身着旗袍蝴蝶般翩翩淡入老上海浮華風情。 張愛玲有很多旗袍,購買的、自製的,高領子的、矮領子的,緊身的、直筒的——她名字中間有一個愛字,其實也可以這樣說:張愛玲的愛就是對文字的愛,對旗袍的愛。」 ──《霓裳.張愛玲》(增訂版)作者:陶方宣頁數:248開度:164 mm × 230 mm定價:$13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汪明荃博士頒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
著名演藝人汪明荃博士曾出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逾20年來致力推廣及保育傳統戲曲文化,對粵劇界的貢獻無容置疑。去年,汪明荃博士與香港八和會館總幹事岑金倩共同合著的《八和的華麗轉身——重塑傳統品牌》,由香港三聯出版,細說「八和」如何在過往十年間積極改革,透過培育人才與拓展市場重塑品牌形象,將香港粵劇傳承下去。
Skip to content
劉培基與梅姐,不會再有的關係
劉培基與梅姐,前者學師、後者小歌女出身,兩人不但憑著自身努力打出名堂,更合力打造了香港一整個時代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