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建築漫步
簡介
相比起香港,澳門面積很小,走幾條主要的路,從北到南步行不到一小時就可以走完。雖然老一輩經常用「澳門街」來稱呼這個小城,但澳門街角巷尾其實留存著不少有特色的建築物。
前作《遊走澳門建築美學》以建築風格發展為介紹的脈絡,但這種分類有一定的局限性,排除了不少難以定義美學和風格,或不知設計師是誰的特色建築,尤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澳門,這種個案頗為常見。
因此,本書以「街」為敘事骨幹,聚焦於澳門半島,以大三巴為原點,精選九條能反映城市發展歷程的路線,不論中西新舊,介紹近70項連澳門居民也不太留意的日常建築。例如清末民初的「唐樓」和當舖、松山隧道旁跨越馬路的葡文幼稚園,甚至高士德大馬路一幢留著舊外牆的高層住宅,都是值得去發現的。
除了澳門建築,本書也希望介紹相關街道及街區的發展歷史,引起讀者的興趣,跟著書中的地圖,從「天主城」到「望廈村」,從南灣到內港,不知不覺中走遍大半個澳門半島,從而更深入了解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內涵與特色。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花王堂街—大三巴街
1. 摩爾風的宗親會
2. 最早的堂區教堂
3. 折衷式樣的安老院
第二章 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
4. 中西合璧的店屋
5. 裝飾藝術的夾角樓宇
6. 清末民初的店屋典型
7. 只留下街名的大清關部
第三章 十月初五街
8. 清末民初的當舖
9. 尋找早期的唐樓美學
10. 清末華人區的核心廟宇
11. 澳門先施公司原址
第四章 新馬路
12. 太陽神名字的裝飾風戲院
13. 帶新古典文藝復興的郵政大樓
14. 中西合璧的民房
15. 新馬路最高的歷史建築
16. 咸豐年的門樓
17. 民國初年的當舖與銀號
18. 華人慈善機構大樓
19. 早期的魯班師傅廟
20. 新馬路上特色的建築立面
第五章 南灣(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南灣大馬路)
21. 昔日的峰景酒店
22. 外商的大宅
23. 昔日的澳督府
24. 中西合璧的折衷大宅
25. 清末秀才在南灣的大宅
26. 中國復興式的閱書樓
第六章 水坑尾街—荷蘭園大馬路
27. 獨特的行人天橋
28. 最早西醫院的原址
29. 折衷式樣的西式民宅
30. 摩爾風的紅屋仔
31. 留著舊立面的現代商場
32. 折衷式樣的華商大宅
33. 帶新藝術瓷磚的大樓
34. 摩爾風的紀念館
第七章 火船頭街—河邊新街—下環街
35. 民國初期的內港酒店
36. 隱藏街角的特色民宅
37. 僅存的清末民初騎樓建築
38. 下環的圍里建築
第八章 高士德大馬路—俾利喇街
39. 跨越馬路的幼稚園
40. 留著洋房門面的住宅大廈
41. 古老的街道標示
42. 夏剛志建造的三座建築
第九章 美副將大馬路
43. 與牛和狗有關的建築
44. 望廈村的廟宇
45. 葡萄牙風與現代風的公務員住宅
後記
參考資料
附錄1-九條漫步路線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附錄2-漫步路線與建築物分佈圖
作者簡介
呂澤強
澳門註冊建築師、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學博士、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會員。
澳門出生,1999年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曾於葡國韋先禮(Manuel Vicente)及法國Architecture Studio建築事務所工作。曾參與葡國雕塑家Domingos Soares Branco的中葡友誼紀念碑設計。2000至2003年任職於澳門文化局,參與歷史建築修復及世遺申報工作。2005年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建築設計研究中心(Centre des hautes études de Chaillot)碩士畢業。2008至2010年任澳門特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門城市概念性規劃綱要》工作小組組長。2014至2017年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2020年起獲委任澳門特區政府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
除了建築設計及研究,亦多次參與藝術展覽,包括意大利「第52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及「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著作包括:《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於2022年獲第六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著作類優異奬)、《歷史建築的衰老與修復》及《遊走澳門建築美學》。
前言
老一輩常以「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來比對這三座城市,「澳門街」雖然凸顯了澳門面積的細小,似乎在說澳門只由幾條街組成,但筆者認為,這也反映了澳門的街道在三座城市中擁有獨特之處。
翻看1792年的澳門城市圖,當時以葡人為主的西方人所生活的「天主聖名之城」(本書簡稱「天主城」),範圍只是澳門半島的南半部分,從大炮台東西兩側城牆的城門開始,幾條主要街道將整個「天主城」內的教堂、前地及華人商業區貫通起來。這種帶葡萄牙中世紀城鎮特徵、但又受明清政府管制及澳門特殊地形影響而形成的格局,正正造就了澳門街道的獨特性。
本書以旅遊地標大三巴為原點,精選了九組漫步路線,介紹沿途的特色建築物,呈現澳門城市發展過程中東西文化共存的建築多樣性。
從城市的發展角度,首先,花王堂街—大三巴街是「天主城」早期的重要軸線。歷史學者認為,16世紀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地是聖安多尼堂(花王堂)所在的沙欄仔一帶,1562年葡人創建了澳門首座教堂,以供奉葡萄牙及里斯本、水手、市場商人的主保聖人聖安多尼。到1565年,耶穌會士建立了耶穌之家,1582年建造第一代的大三巴教堂,因此,花王堂街—大三巴街成為葡萄牙人聚居地的主幹街道,並繼續擴展成葡萄牙港口城鎮傳統中集宗教、政治、生活功能的「上城區」。從城門聖安多尼門(三巴門)進城後,經花王堂街—大三巴街可以前往大堂及板樟堂前地。
早期華商聚集的北灣沿岸低地,與「上城區」的花王堂街—大三巴街透過一些街巷連接,並形成商業貿易功能的「下城區」。到18世紀,隨著原本的北灣填海造地,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發展成具規模的華人商業區,當時清朝行使海關主權的「關部行台」也設在該區內。華商人口逐漸沿內港向南發展,到19世紀下半葉,內港一帶成為華人聚集的商住區域。
從1889年的城市圖可見,昔日的北灣已經完全消失,泗𠵼街(1910年葡萄牙建立共和國之後改名為十月初五日街)成為這片華人聚居地的主要商業街道,集中了各式店舖,康公廟及其前地是「市集區」(Bazar)的中心,其南段的康公廟直街(後來亦改名為十月初五日街)將華人商業區延伸至火船頭街一帶。
在內港填海後拉直的海岸線上,1877年規定了沿岸興建的樓房需要採用拱廊形式,結果這種拱廊建築一直向南延伸到被填平的下環(昔日海灣),成為了20世紀初河邊新街的街道風貌特徵。
至於半島東側的南灣,16世紀後期葡萄牙人將其開發為新的港口,並於沿岸建造以洋人商業及生活為主的「下城區」。1757至1842年,清朝實施一口通商(具體指廣州十三行)的政策,帶動了南灣一帶迅速發展,不少歐美商人在澳門「住冬」,租用/後來興建商行及大宅,令澳門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灣亦成為澳門城市的代表性景觀,出現在外銷畫及照片之中。隨著20世紀前半葉的填海造地及20世紀後期的圍海成湖,昔日的南灣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世紀下半葉,隨著葡人在澳門的殖民擴張,原本作為「天主城」界限的城牆被拆除,從水坑尾經過昔日的城門聖拉扎門(水坑尾門)位置,向北開闢了荷蘭園大馬路,並開始採用矩形棋盤的方式規劃北部新開發的城區,20世紀初在昔日的龍田村、龍環村、望廈村開闢了高士德、雅廉訪及美副將大馬路,後者是從望廈村主街改建而成。在棋盤式的規劃中,與荷蘭園大馬路平行的俾利喇街也是一條貫通高士德、美副將的南北幹道,這些新區成為20世紀上半業中收入人士的住宅區。
新馬路從1910年動工,1918年完成,連結議事亭前地與內港,其後於1920年代向東連接南灣,即貫通了澳門半島的城市中心和兩個商業貿易區,成為20世紀澳門的商業中心。
這書選取的花王堂街—大三巴街、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十月初五街、新馬路、南灣(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南灣大馬路)、水坑尾街—荷蘭園大馬路、 火船頭街—河邊新街—下環街、高士德大馬路—俾利喇街、美副將大馬路九組街道,正正反映了上述不同階段的城市發展歷程。
讓我們跟著這本書的介紹,從「天主城」到「望廈村」,從南灣到內港,穿梭於昔日葡人與華人生活的街區,欣賞中西新舊的建築,不知不覺中走遍大半個澳門半島,遊走四個世紀的城市發展歷程,從中更深入了解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內涵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