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 第十七期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年11月10日
ISBN 9789620457944
分類

簡介

「文化焦點」:體育不僅是競技場上的勝負,更是城市文化的血脈。本期以「體育香港,競無止境」為題,追溯香港體育發展的百年軌跡——從遊樂場的民間運動啟蒙,到全運會與奧運舞台上的榮光時刻,我們探討體育如何在香港這座高密度城市中創造空間,凝聚社群,並在國際賽事中展現「中國香港」的獨特身份。

「書人書事」:本期以三位風格鮮明的文化人物為核心,追索他們的精神圖景與生命實踐。從蔡瀾瀟灑背後的勤奮與經營,呈現其作為「生活大家」的多元面貌;再走入鄭愁予的詩意宇宙,從「浪子」與「歸人」的雙重身份中,讀出古典與現代的交融;最後懷念傅國湧,書寫一位獨立學者在歷史深處點燈的精神實踐。

「學思隨筆」:以「進入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時代」為題,反思中西文化對話中的盲目崇拜與自信重建,呼籲在文明互鑒中既保持開放,亦堅守文化主體性。

「專欄」:本期迎來周光蓁「唱和新集」專欄開篇之作,以「香江樂語」為題,從十九世紀報章樂聞至當代數字平台,見證樂評與時代的對話;孫海玉行走東京街頭,捕捉香港文化在東瀛的浮光與迴響;馮偉才續論晚清香港報刊,探討革命思潮與文學的互動。

「華文風采」:林祁評介日華作家元山里子的「月亮三部曲」,指出其筆下的月亮完成了從古典到現代的創造性轉化。在雙語寫作的邊界上,元山里子以月亮重寫「物語」本質,讓這一古典意象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照亮當代女性的命運與抉擇。

「共讀雙城」:阿茶以「一樹荔枝兩城香」為題,從深圳與香港共有的荔枝地名出發,梳理兩地同源異流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脈絡,在果香中尋味雙城的情感連結。

「出版內外」:蔡瀾的責任編輯,以溫暖筆觸追憶兩人數十年的出版因緣,書寫其自由達觀的生命態度如何跨越紙頁,成為讀者心中的精神印記;楊新嵐則重返「朝內166號」,在出版社搬遷之際打撈歷史片段,從一把舊皮椅、一張老沙發中再現幾代編輯與作家的精神交光,為這座文化地標留下最後的人文速寫。兩篇手記,共同見證時代流轉中不滅的文化溫度。

「書評」:本期書評視野廣闊,從權力如何想像南方、文弱書生的男性氣質建構,到知識分子在現代中國的命運抉擇,展現文本與歷史、性別與權力的多維對話。

「閲讀前線」:依慣例精選24本新近好書,供讀者參考。

目錄

文化焦點 *體育香港,競無止境*
香港遊樂場百年憶舊 黎善珩 004
香江健兒競神州:全運會中的香港足跡 林皓賢 009
香港奧運征程:光輝歲月與精神傳承 劉繼堯 014
允文允武:專訪霍震寰先生、莫宛螢小姐及梁宇航先生 020

書人書事
蔡瀾的另一面 曾協泰 030
一個任俠詩人的行腳:記鄭愁予的詩空 彥火 037
筆底波瀾,胸中丘壑:懐念傅國湧先生 唐小兵 044

學思隨筆
進入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時代 黃維樑 052

專欄
香港文學小史丨革命思潮與文學:以晚清香港報紙為中心 馮偉才 057
東瀛書話|東京街頭的香港浮影  孫海玉 063
唱和新集丨香江樂語:歷史脈絡與時代迴響 周光蓁 070

華文風采
魚翅清酒泡月亮:評日華作家元山里子「月亮三部曲」 林祁 073

共讀雙城
一樹荔枝兩城香 阿茶 078

出版內外
終章未完:蔡瀾自由達觀,我們繼往開來 吳惠芬 085
朝內166號人文物語 楊新嵐 092

書評
有權力者如何想像南方 毛升 099
書生氣何以男子氣:讀宋耕《文弱書生》 李星雨 103
生逢其時還是身陷困境:讀《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 蔣賢斌 109
直陳磨難,信史可期 郭世佑 114
場內與場外,渲染與餘白 楊惠迪 121

閱讀前線
24本書,24個閱讀理由 123

卷首語

體育與城市
在去年的七月號,我們曾討論過有關香港的多重屬性問題,觸及香港的非遺傳承、收藏傳統、古琴流派等等不同側面,讓讀者略得按圖索驥,從自己的志趣出發,找到觀看香港的角度。然而事實上,當人們以外來者的身份踏足香港時,這塊土地給予人最直接、最強烈的衝擊,或許並非那些深藏於城市肌理之中的文化屬性,而是這裏時刻都能被真切捕捉到的蓬勃的體育場景,以及那些熱愛運動的男女老幼。
中環的摩天大樓間,午休的白領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夜幕下的維多利亞公園,八段錦的柔緩與都市的匆忙對沖出奇妙的平衡。這些日常的體育活動,是香港人對高壓生活的溫柔抵抗,也是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集體追求。而大型賽事如渣打馬拉松、國際七人制橄欖球賽,更將這座城市在某一瞬之間轉化為節慶現場,人們暫時忘卻現實壓力,凝聚成共享榮耀的共同體。
在城市的各處,七人欖球賽的狂歡、香港大球場上的奔跑、街頭籃球場的碰撞,人們超越了語言、階層和背景的界限;在週末的行山徑上,不同國籍的徒步者並肩而行,相互鼓勁;在社區體育節中,新移民與本地居民在運動的協作中敞開心扉,綻露笑容……體育創造了一個平等、開放的公共空間,讓這座高密度的城市,在疏離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尋回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連結。
香港與國際體育賽事淵源頗深。1951年香港成為國際奧委會正式成員,翌年,香港首次派出代表團參加芬蘭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啟了奧運征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李麗珊在滑浪風帆項目中奪金,實現香港奧運金牌「零的突破」。香港回歸後,以「中國香港」名義繼續參與國際賽事。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張家朗成功衛冕男子花劍冠軍,江旻憓在女子個人重劍比賽中斬獲金牌,再次展現香港運動員非凡的國際競爭力。
全運會是四年一度的全國最高水平綜合性運動會。香港參加全運會的歷史可追溯至民國時期。回歸祖國後, 1997年即參加第八屆全運會,此後的每一屆全運會,香港從不缺席,並且表現卓越。今年,香港以東道主的身份迎來第十五屆全運會,作為與廣東省及澳門共同舉辦本屆全運會的地區,香港更添一份榮光和一份責任。
本期文化焦點以香港體育為主題,梳理香港體育事業的發展軌跡,探討體育之於香港的意義。我們清晰地看見,體育不僅是競技場上的一決勝負,更是城市文化的血脈,它像一股無聲的力量,深刻塑造著城市的肌理與靈魂,如同維多利亞港的潮水,日夜不息地為香港注入活力與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