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哲

Skip to content
連結着缺席的母親和女兒二人的,會純粹是血緣嗎?
你可曾好奇,今日的你和父母昔日有多相似?除了外形容貌特徵,你們可曾面對過一樣的分岔路,做過類似的選擇? 繼《一直到彩虹》和《金耳山奇遇記》後,黃敏華的「尋人系列」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裡來——進城.回歸.預言 》尋找的仍是那位缺席的母親。女兒長大後對母親的失蹤難以釋懷,決定帶同一部不能啟動的古老電腦回到香港,尋找當年母親在這個地方生活的痕跡。 女兒尋親和母親大學時期的日記梅花間竹地貫穿整部作品,讀者一時會為女兒在橋底的驚險遭遇緊張,下一刻又為母親和初戀離別而婉惜。然而隨着兩條故事線的發展,讀者大概都會注意到,母親和女兒縱使在不一樣的時空,面對着不完全一樣的狀況,卻神似非常。 今日我們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性格,總愛用「原生家庭」解釋所有;但如果母親缺席女兒的成長,那麼連結着二人的,會純粹是血緣嗎?故事中,女兒曾提到母親的書架一直原封不動,放有母親年輕時的創作,而架上圖書的分類排列亦成為女兒「腦補」對母親印象的參考之一。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極度依靠各自留存的記憶,但記憶又真的是可靠?你可曾試過,你記憶中兒時歷歷在目的事,長大後父母卻斷定從未發生? 你所認識的父母,固然只能是他們人生的局部面向,但剩下的或多或少也夾雜着我們的想像。猶如書封上的旋轉樓梯,追溯記憶有時如拾級而上般輪廓漸愈清晰,更多時卻是往下走向未知的深處,遠離真實。縱然如此,或許記憶重要的是賦予我們情感的依據,讓我們擁有好好去愛的能力。
Skip to content
婆婆媽媽,三代女性的故事
「哎呀呀,為什麼要受苦受難……說不完的婆婆媽媽……」資深文化人李歐梵套用了吳君麗唱粵曲的典型唱詞,為妻子李子玉的新著《婆婆媽媽的故事》作結。 《婆婆媽媽的故事》寫的雖是作者外婆、媽媽和自己的故事;但時間橫跨清末至當下,她們的人生映照出不同時代的女性面對的社會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又如何塑造着她們的觀念和所造出的種種選擇。 「我盲字都唔識多個,做鬼都唔靈。」這句話聽起來很有趣,但卻包含了李子玉外婆焦慮和遺憾的心情。李子玉的外婆目不識丁,不幸因丈夫早死被迫從傳統走現代社會到香港謀生,把一生奉獻給家人,自己就連港島都從未「過海」踏足觀光。 到了李子玉母親的一代,作為二十世紀早期的摩登女性,選擇把自己的幸福放首位,卻令作者的成長時期失缺少母愛。至於作者自己,大概是代表了很多受到現代良好教育的女性,更多有意識地探求自己的主體性和內在成長。她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並串連上兩代的經歷,當中的自省,展現各種成長經歷付諸女性的意義。 繼《女人,你的名字是強者》,《婆婆媽媽的故事》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對家人真摯卻複雜的情感;以及她作為香港基層,歷經和家人離散,過著窮困生活的真切感受。李歐梵閱後,有感複雜纏綿的婆孫、母女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說清,亦為書名《婆婆媽媽的故事》附上另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