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與女作家交往軼事
簡介
本書是隨筆散文集,特別聚焦文學巨匠汪曾祺與女性知識分子的“以心會心”。書中所述之事,有些是汪曾祺在詩文書信中提及的,有些是女作家的回憶,有些則源自汪老子女和其他人寫的雜記。
她們是中國大陸作家、台港及海外華文作家、漢學家等,有師母張兆和、名作家宗璞、張潔、鐵凝、舒婷、聶華苓、施叔青、黑孩……整本書好像法國印象派的“點彩畫”,通過一個個細小的點滴,描繪勾勒出汪曾祺先生的仁者風範,以及他在滄桑歲月裏的情趣與曠達。
目錄
序/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汪朗 1
推薦序/她們為何喜歡汪曾祺? 舒非 6
師母與賢契—與張兆和 11
性情中人—與宗璞 18
劇團同事—與梁清濂 23
靈魂上的朋友—與張潔 32
我們像自家人一樣—與韓藹麗 36
佳餚佳句總難忘—與舒婷 44
從〈秋天的鐘〉到〈蒼茫時刻〉—與萌娘 48
高山流水 明月清風—與鐵凝 59
情同骨肉 親如一家—與“藏妞”央珍 69
“老瘋子”與“小瘋子”—與劉琛 76
最後的採訪與永恆的緬懷—與高蓓 83
友誼地久天長—與聶華苓 90
文壇的兩株常青樹—與王渝 99
萍水相逢正投緣—與曹又方 104
同聲相應 同道相益—與施叔青 109
文字因緣—與舒非 119
上野櫻花別樣情—與黑孩 124
文中半是家鄉水—與法國漢學家居里安 133
因揚州曲藝結下的文學緣
—與丹麥漢學家易德波 138
汪曾祺與四位女編導 144
鄉兄鄉妹格外親—與江蘇女作家(一) 154
小溫大愛遺澤遠—與江蘇女作家(二) 167
汪曾祺與雲南女作家 179
助力復出的三位女作家 189
助燃升溫的三位女功臣 193
女記者筆下的汪曾祺 205
痛飲淺斟共舉杯 215
後記 221
著者簡介
金實秋
江蘇高郵人,1945年生。長期從事教育文化工作,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退休後曾擔任江蘇省太平天國研究會秘書長、汪曾祺研究會副會長。著有《秦少遊研究資料》、《文壇管見》、《鄭板橋與佛教禪宗》、《汪曾祺詩聯品讀》、《菰蒲深處說汪老》、《泡在酒裡的老頭兒——汪曾祺酒事廣記》等。
卷首圖片
汪曾祺參加“愛荷華寫作計劃”,與聶華苓和黑人作家合影。
序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汪朗
汪曾祺有不少作家朋友。有男作家,也有女作家。
這並不奇怪。作家本來就是有男有女,女性比例甚至相當高。不像有的職業基本都是女性,如幼兒園老師;有的則恰恰相反,清一色的大老爺們,如鋼鐵廠爐前工。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不留神,老頭兒就能認識幾個女作家,有的脾氣相投來往多些也屬正常。陝西華陰老腔有唱詞云:“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將前一句改成“男作家女作家都是朋友”,於汪曾祺倒是很相宜。
如今,金實秋先生將汪曾祺與女作家的交往情況,搜集整理,編撰成書,也算是獨出機杼,拾遺補缺,為人們了解這個老頭兒的全貌提供了不少素材。書中所述之事,有些是汪曾祺在文章中“坦白交代”的,有些是女作家的回憶作品中提及的,有些則源自汪家人寫的雜記。還有一些是金實秋先生繞世界“賅摟”來的。也真是不容易。
單看這些文章,人們可能會覺得,老頭兒在女作家中的人緣似乎不錯。汪曾祺的自我感覺亦如此。他在1987年從美國寫給家人的信裏說:“不知為什麼,女人都喜歡我。真是怪事。”為了加強說服力,他還特意轉述了聶華苓的一句話,說什麼“老中青三代女人都喜歡我。”一副臭美樣。老頭兒去美國,是參加聶華苓主持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信中所說的“老中青三代女人”,自然以作家為多。其實,老頭兒此行的好人緣並非“地根兒”就有,是他花費心思掙下的。
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中國作家,由中國作協和聶華苓共同商定。前幾期入選的作家有蕭乾、王蒙、艾青、丁玲、吳祖光、張賢亮、阿城、邵燕祥等人,名頭都很大。彼時汪曾祺在文壇雖然有一號,但也僅僅是有一號,不在風口浪尖上。因此作協推薦他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時,聶華苓起初並不太熱情,希望找個影響更大的作家。虧得老頭兒的老朋友鄧友梅當時在作協負責對外交流,幫他說了不少好話,此事才算落停。
有了這段曲折,汪曾祺的美國之行自然不敢掉以輕心。出發前準備了幾篇談文學創作的演講稿,讓老伴兒翻譯成英文。我媽媽能夠用英文直接寫新聞特稿,連新華社請的外國專家都認可,給老頭兒翻譯兩篇演講稿還是勝任的。他還畫了不少小畫裝裱起來準備送人。為了適應外國作家的審美習慣,老頭兒還改變傳統構圖和用色,在畫面正中間畫上一個大陶罐,裏面插滿細細碎碎的小花,基調還是淺藍色的,構圖和用色都與西方靜物寫生有點接近。這種風格的畫他回國之後就不怎麼畫了,大概覺得不中不西,不成體統。到了美國,汪曾祺也很忙活。比如頻頻“炫耀”舞技,一次聚會能跳好幾支曲子。他跳舞的本事是解放前在上海和一個電影演員中叔皇學的,小說《星期天》描寫過此事。沒想到四十年後還派上了用場。比如在公寓弄幾樣小菜,請外國作家聚餐閒談,交流文學觀點,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茶葉蛋。後來還有人照貓畫虎,用來招待老頭兒和別的作家。至於寫詩作畫,對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如此一番之後,效果很不錯,標誌之一就是“老中青三代女人”如何如何。到了最後,老頭兒成了聶華苓嘴裏的“汪大哥”。後來他們夫婦到中國訪問,還到家裏吃了一頓飯,很是高興。金實秋在這本書中有一篇是專寫老頭兒和聶華苓交往的,大體情況都在。
汪曾祺能和女作家保持良好關係,也是有“套路”的。常用手段有三,贈詩,送畫,吃便飯。這本書提到的不少女作家都享受過這種“待遇”。不過,這“三板斧”並非只針對女作家,男作家同樣沒少領受,像鄧友梅、高洪波、何立偉、龍冬、蘇北諸人,手頭都有老頭兒的畫。要不怎麼說“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呢。金實秋先生也有老頭贈的毛筆題詞,文曰:“大道唯實 小園有秋”。老頭兒在句尾嵌入了實秋先生的名字,也還下了一點功夫的。汪曾祺送畫,有點成癮。遇到有眼緣的生人來訪,幾句客套話剛說完,他就會提出:“我送你一張畫吧。”主動送書的時候倒是不多。有時看看索書人不太對路,他會磨嘰半天才拿出一本作品集,慢慢騰騰簽上名字,還要叨咕兩句:“我的存書也不多了。”在老頭兒看來,送書是要花錢的,而且還不知該人看不看,得悠著點;畫畫本來就是自娛自樂,沒什麼成本,畫完了送人不心疼。這個邏輯實在很合理。他去世後,我們想給他出一本書畫集,這本是他晚年的一個念想。但是家裏那點兒存畫選來選去,真正精品不多,只能將就。看來,好畫都讓他送人了,包括女作家。這個老頭兒!
汪曾祺送給女作家的畫,有不少寫有針對本人特點的題跋,很有意思。他送給藏族女作家央珍的一幅畫的跋語是:“煙台櫻桃味甜多汁,藏妞一定要嚐嚐。”藏妞是老頭對央珍的昵稱,打第一次見面時就用上了。央珍文靜謙和,說話不多,但身上自帶一股高貴之氣。她曾對我說,西藏並不是許多人想像的蠻荒之地,當地有不少人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很高的素養。她們很小就知道喝咖啡,用香水,還能收聽國外廣播,一點不閉塞。回想起來,央珍的童年正是內地“破四舊”的時代,難怪她能有這樣的格調。老頭兒送給“藏妞”的這幅畫後來我在央珍家看到過,真是筆墨俱足,酣暢淋漓,畫面上紫紅色的大櫻桃都能聞出香甜的氣息,確實是精心之作。這也正常,我媽媽特別喜歡央珍,待她就像自家孩子一樣,一見面就問長問短,聊個不停,還總讓老頭兒找張好畫送給她。家裏“一把手”如此交代,汪曾祺焉敢不從?何況老頭兒本來也喜歡央珍兩口子。
汪曾祺能與女作家保持良好關係,很大程度是我媽媽的功勞。一些到家裏拜訪約稿的年輕女作家,她都能熱情接待,問寒問暖,說點體己話,她當過多年記者,和人交流是強項,對人又很友善。最後,好多人都和“師母”成了好朋友,老頭兒只能眼巴巴地排在後面。
老頭兒和女作家見面都談些什麼?這本書中涉及不多,似乎多是家長里短鹽鹹醋酸之類的瑣事,也談一些軼事掌故。這也符合他的處事原則。他在七十歲寫過一首詩,名曰〈七十抒懷出律不改〉:“悠悠七十猶耽酒,唯覺登山步履遲。書畫蕭蕭餘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也寫書評也作序,不開風氣不為師。假我十年閒粥飯,未知留得幾囊詩。”也寫書評也作序,不開風氣不為師,這是老頭最想表達的意思。這樣挺好。一個老頭兒,如果總是倚老賣老,誨人不倦,豈不煩人。老頭兒人緣好,還在不煩人。
推薦序
她們為何喜歡汪曾祺? 舒非
時光無情飛逝,一轉眼,文壇巨匠汪曾祺先生已經逝世將近三十載。時間也是最誠實的試金石:有的作家,可能曾經風靡一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人遺忘;有的作家恰恰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積澱,作品越來越受歡迎,如同美酒佳釀,越久越香濃醇厚,吸引更多的讀者和研究者。毫無疑問,汪曾祺先生就是如後者所述的這樣一位作家。作品如此受歡迎,讀者自然而然希望了解作者多一些,渴望看看這位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短篇和散文的汪曾祺之“廬山真面”—不錯,這本書就是為此而編寫的。
本書作者金實秋是汪老的高郵同鄉、忘年之交,還是中國內地著名的汪曾祺作品研究者。正如汪老長子汪朗在序言中所說:“金實秋先生將汪曾祺與女作家的交往情況,搜集整理,編撰成書,也算是獨出機杼,拾遺補缺,為人們了解這個老頭兒的全貌提供不少素材。書中所述之事,有些事汪曾祺在文章中‘坦白交代’的,有些事女作家的回憶作品中提及的,有些則源於汪家人寫的雜記。還有一些是金實秋先生繞世界‘賅摟’來的。也真是不容易。”全書共有27篇文章,搜集數十位跟汪曾祺先生有過交往的女作家的點滴回憶,“女作家”是個概稱,事實上除了作家之外,還包括女學者、女記者、女書法家,也包括愛好文學的業餘作者。
汪老生前是頗受女作家們喜愛的,他自己也敏感地察覺到了:1987年他應邀赴美,參加聶華苓主持的“國際寫作計劃”,寫信給夫人施松卿女士時就坦白交代說:“不知為什麼,女人都喜歡我。真是怪事。”而稱呼汪老為“汪大哥”的聶華苓也當面對他說:“老中青三代女人都喜歡你。”汪曾祺的老朋友,香港作家彥火寫道:“吾友小說家施叔青、曹又方、詩人王渝等女中豪傑,對他(汪曾祺)交加讚譽,表示若時光倒退,一定以身相許。這當然是講笑而已,但汪曾祺之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女作家一般都比較敏感細膩,洞察力強,男作家那麼多,為何偏愛汪曾祺?王安憶說得好:“汪曾祺也應該算是和我母親,和宗璞是一輩的,但他又是另一種,他是比較民間的。這個老頭子蠻好的,他真叫作親切啊,他很有趣,和他在一起非常舒服”。
汪曾祺先生當年應邀去美國,來回都途經香港。當時我在三聯書店任編輯,兩次都由我負責接待,有幸和汪老近距離接觸,的確讓我深深感受到汪老的這些特點和魅力。首先是他才華橫溢,文學藝術造詣深厚,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都有獨到心得見解,濃厚的藝術氣質當然吸引愛好文學的女性同行。此外,有的才子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不易接近,汪老恰恰相反,非常平易近人。他的才氣那麼高卻從不外露,但“腹有詩書氣自華”,言談之中總能感受到他的博學與才華,難怪女作家們都喜歡跟汪老談文說藝。汪老待人誠懇,就像王安憶所說,他讓你感覺特別的親切,願意和他推心置腹。他還有問必答,毫無忌諱,說出來的看法往往非常中肯,一語中的。好比他跟我說到林徽因時,見解就特別中肯。除此之外,汪老出色的美食家手藝和品味也深受女作家們青睞。
汪曾祺在〈遙寄愛荷華〉一文寫道:“1988年,安格爾和聶華苓訪問了大陸一次。作協外聯部不知道是哪位出了一個主意,不在外面宴請他們,讓我在家裏親手給他們做一頓飯,我說‘行!’聶華苓在美國時就一直希望吃到我做的菜(我在她家裏只做過一次炸醬麵),這回如願以償了。我給他們做了幾個什麼菜,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碗揚州煮乾絲、一個熗瓜皮,大概還有一盤乾煸牛肉絲,其餘的,想不起來了。那天是蔣勳和他們一起來的。聶華苓吃得很開心,最後端起大碗,連煮乾絲的湯也喝得光光的。”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好些當代知名女作家如何評價汪曾祺,好比張潔曾經“奇怪為什麼諾貝爾獎沒有放在汪曾祺頭上。”她認為“汪曾祺的作品很高級,有種俗極而大雅的感覺。”張潔還感慨地說過,她“感到窒息的時候,便會翻開他的文字,不緊不慢地讀著⋯⋯”“雲淡風輕的文字帶給我少有的寧靜和淺淡的愉悅。”汪曾祺最敬重的師母,沈從文夫人張兆和女士在汪老的喪禮上,含淚對汪老子女說:“汪曾祺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還對採訪的記者歎息道:“像他(汪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沒有了。”
“四人幫”倒台之後,汪曾祺因曾被江青叫去編寫《沙家浜》劇本而受到牽連,被迫陷入無休止的檢查交代,兩年多寫了十幾萬字的交代材料。汪曾祺心灰意冷,好長一段時間在鬱悶中虛擲時光,再也沒有創作的衝動和興致。雖然文壇一些老朋友像林斤瀾、鄧友梅等人多次鼓勵他再度寫小說,但真正為他“復出”助一臂之力的還有三位女士,是葛翠琳、梁清濂和王扶。
鐵凝是汪老最喜歡的女作家,他為她專門寫了〈鐵凝印象〉—說她有時有點像英格麗.褒曼,有時有點像費.雯麗—兩位都是汪老年輕時代好萊塢最漂亮最出類拔萃的女明星。
上面舉的只是個別的例子,在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包括宗璞、黃宗英、聶華苓、舒婷、施叔青、曹又方、王渝、“藏妞”央珍、黑孩、韓靄麗等人在內的女作家和汪曾祺的交往互動和深厚友情。整本書好像法國印象派的“點彩畫”一樣,通過一個個細小的點滴,描繪勾勒出汪曾祺先生的音容笑貌、性格魅力,使我們看到這位現代文學的巨人,對文學藝術的熱愛與執著;看到他待人處世的真誠以及妙趣橫生的可愛,真是栩栩如生。
2025年3月6—7日
後記
後記 金實秋
1987年10月20日,汪曾祺先生在美國愛荷華給夫人施松卿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報告:
“不知為什麼,女人都喜歡我。真是怪事。”
接著,他還遞交了一份佐證:
“聶華苓說:‘老中青三代女人都喜歡你。’”
你者,汪曾祺先生也。女人者,則多為女作家也。
不可否認,女作家們確實喜歡汪先生。她們有的喜歡汪老的小說、散文,有的喜歡汪老的詩詞、戲劇;有的喜歡汪老的幽默、風趣,有的喜歡汪老的睿智、洞察,有的喜歡汪老的寬厚、率真,有的喜歡汪老的博學、廣聞;有的喜歡緣於汪老送了她書畫,有的喜歡是因為汪老給她寫了序言,有的喜歡汪老所調製的佳餚,有的喜歡汪老與她一起舉杯小酌……這些人當中,有作家、書法家、報刊編輯,也有學者、記者、業餘作者;她們有的與汪老交往多年,有的在文學活動中常見面;但也有的只是萍水相遇、甚至只有一面之緣……本書所寫到的女作家,大多數都是與汪先生有過交往的,只有三位未見過汪先生,然而,她們那樣真誠地喜歡汪先生,“一汪情深”令我深為感佩。
王安憶與汪曾祺接觸較多,她說的幾句話有一定的代表性。她說:“這個老頭子蠻好的,他真的是叫作親切啊,他很有趣,和他在一起非常舒服……”本書中說到的那些女作家,她們幾乎都有相似的感受。在她們的心目中,汪曾祺是一位可敬可愛的大作家,一個可親可近的老頭子。汪先生的忘年交徐城北在《憶汪曾祺》一文中說:“他這一輩子,無論寫文章還是與朋友晚輩相處,所行不外讓大家愉悅。活著,力求自己瀟灑,別人也滋潤;去了,則希望留下一些歡娛和秀美。”從本書所記敘的汪曾祺與女作家們的交往軼事中,讀者們一定會真切地感受到汪先生“留下的一些歡娛與秀美”。
曾有人云,汪曾祺與女作家的交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此言甚是。若謂本書是佳話的濃縮版或節選本,似乎有點自誇;但至少可以為讀者進一步了解、研究汪曾祺,多打開一個視窗,多拓展一個視角。更期望讀者能從中多獲取一點文學情致,多滋長一些生活情趣,多增強一份家國情懷。
感謝汪朗先生慨然賜序,感謝汪朝女士惠貽汪曾祺先生與女作家的合影!
感謝蔡嘉蘋女史傾情撰寫《她們為什麼喜歡汪曾祺》,向讀者熱忱推薦本書!感謝林冕小姐、莊園小姐為拙著順利問世所付出的辛勞!
感謝王幹、王振羽、李建新、徐強、龍冬、韋明鏵、杜海、李鵬等朋友對書稿的關心與扶持!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