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白蛇:越界與重生之力

  • 羅靚
  • 王桂妹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年09月22日
ISBN 9789620457067
分類

簡介

充滿活力的英語白蛇譜系從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紀,成為本研究的關鍵個案,顯示出白蛇現象的當代性和跨越性及其對全球文化生產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本書原稿以英文寫就,探討白蛇傳說在亞洲及全球範圍內多姿多彩的旅行。作者揀取埋藏於故紙堆中的相關歷史文本,同時更面對白蛇傳說的諸多新變種,在歷史與當下的對比和參照中,追蹤白蛇跨界旅行的意義和價值嬗變,深度解析了中、英、日、韓語種的白蛇文本,發掘了白蛇故事對複合身份與多元性向、越界之愛、反抗權威、非凡之人與物等各種激進思想的包容性。作者强調,文化即是挪用;文化產品本身就是在不斷斡旋、不斷轉型中產生出來的。文化的旅行與變形能力正是促使其生生不息的原因。正如白蛇一般,任何文化都需要不斷蛻皮重生。

目錄

中文版序 i
插圖目錄 x

第一部分真知與迷思
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的白蛇
第一章 越界流動與變形重生 002
一、性別與物種、媒介與政治 005
二、變形與重生 011
三、反權威文本的成型 015
四、輪迴的力量 022
五、重塑傳說的渴望 026
六、結語:多向互動的旅行 035
第二章 塑造新觀念與新媒體 039
一、迷思與迷戀:傳教士與外交官的重述 040
二、彈性共振:上世紀之交的白蛇表演 063
三、結語:開放流動的身份認同 082
第三章 雷峰塔倒與白蛇出世 086
一、遺蹟的可視化 086
二、“摩登白蛇”的經典化 113
三、結語:複合現代性與越界美學 120

第二部分非人之人性
冷戰時期的白蛇
第四章 技術創新與愛的救贖 128
一、甘美天堂與禁忌之愛: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 130
二、白珍珠、紅絲帕、“愛之魔法”:《白夫人的妖戀》 145
三、花兒、動物與人:動畫片《白蛇傳》 157
四、結語:“愛”的救贖 166
第五章 跨越亞洲的持續共振 169
一、中韓電影關聯:從金焰說起 169
二、傳奇導演申相玉與《白蛇夫人》 173
三、傳奇導演的神秘之作:《蛇女》 186
四、韓國、中國香港、台灣的合拍片之謎 193
五、結語:持續共振 203

第三部分傳統的幽靈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白蛇
第六章 作者青蛇與舞者白蛇 210
一、書寫與舞蹈、文本與身體 211
二、青蛇之舞 217
三、女性寫作之傳統 224
四、舞者白蛇 226
五、紅色青春年代的想像與記憶 232
六、結語:性別與政治的越軌 240
第七章 先鋒理念與蛇女新變 245
一、從中國傳說到普利策獲獎歌劇:《白蛇夫人》 246
二、舞台表演的力量與可能性:
瑪麗.齊默爾曼的《白蛇》 261
三、詩歌、攝影與時裝:
《白蛇傳奇》及來自伊翠妮的挑戰 279
四、結語:先鋒理念的行動力 288
第八章 永生的白蛇 291
一、韓國網漫及其在中國的重生 291
二、強大混合體的回歸:《新白娘子傳奇》 295
三、“妖化”與“男性化”:
《白蛇:緣起》與《青蛇劫起》 300
四、永恆之身體記憶:《小戲骨:白蛇傳》 310
五、追溯白蛇傳說中身體的流變 315
六、結語:蛇女之軀的多樣性與開放性 325

後記 329
譯後記 333
附錄 白蛇文本編年選目 335
參考文獻選目 343
索引 370

作者簡介

羅靚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外文係主任。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學及東亞文學文化研究,專長於現當代中國文學及文化研究、流行文化研究、戲劇研究、影視研究、性別研究等。曾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師範大學跨文化與世界文學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國現代語言學會現當代中國論壇主席。現任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國際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非遺傳承與應用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出版英文學術專著《世界的白蛇》(密西根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先鋒主義與流行文化》(密西根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等。

譯者簡介

王桂妹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專長于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研究、五四思想文化及文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九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新文化與舊傳統》、《文學與啟蒙》等六部。

名人推薦

如此豐富的資料和出色的詮釋,從白蛇的來源到今日世界各地的演出,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看得我眼花繚亂之餘,不禁衷心佩服作者所下的功夫。
——李歐梵(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本書橫跨白蛇古今民間文學及劇場源流,並涉及東亞日韓及北美各種不同詮釋及表演形式。考證詳細周延,論述清晰而發人深省,誠為近年學界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與比較文學系講座講授)

《世界的白蛇》積十年之功,資料詳實而繁富,思精而情長,讀來暢快有趣。在歷史、理論與實踐之間複雜互動,是近年來少有驚艷的佳作,堪稱數碼時代的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學術典範。
——陳建華(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該書學術上的原創性貢獻與趣味盎然的敘述,決定了它不僅是一部填補空白的學術專著,也是一部雅俗共賞的藝術與文化讀物。
——楊聯芬(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