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
回顧美麗華收購戰,洞悉李兆基成功的關鍵!
「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李兆基(四叔)的這一條家訓,可說是他在香港超過半世紀成功的關鍵。 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四叔)在2025年3月17日與世長辭,享壽97歲。1948年,年僅20歲的李兆基帶着1,000港元來港創業,其後與郭得勝、馮景禧合辦房地產生意,被譽為香港商界的「三劍客」之一。1972年,李兆基自立門戶,創辦恒基兆業,一度累積127億美元資產,成為全球第四富豪。 李兆基與不少商界巨頭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曾與鄭裕彤合作發展商業中心萬博豪園,又和李嘉誠聯手推出大型住宅屋邨嘉兆臺。不過「商場如戰場」,李兆基與李嘉誠曾因收購美麗華正面交鋒,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便完整記錄了這場轟動一時的收購戰: 「美麗華酒店在創辦人楊志雲時代曾大放異彩,創下健力士紀錄的單一物業轉讓的最高成交價。楊志雲病逝後,家族部分成員無心經營,有意售盤。此時,有股東從中穿針引綫,令中信泰富與李嘉誠再度聯手,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向美麗華提出全面收購。他們曾以72億港元成功收購恒昌企業,加上美麗華酒店的董事局成員幾乎屬同一班人,贏面相當之大。 另一邊廂,李兆基出於楊氏家族主動接觸而動了收購念頭,暗度陳倉購入34.78%及34.39%的策略性股權,由於未觸發35%的收購點,無須提出全面收購,瞬即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李兆基答應在收購後不會將美麗華「拆骨」,繼續由楊志雲長子楊秉正主理業務,最終僅動用33.57億港元成功收購美麗華,將恒基發展的業務從地產投資、煤氣、交通運輸,擴展到酒店及旅遊業,初具『大行』的雛型。」 值得一提的是,李兆基在收購成功後信守諾言,讓楊秉正出任董事總經理一職,可惜楊秉正於1995年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僅59歲。發跡後,李兆基不忘回報社會,多年來捐款總額高達300億港元。李兆基知行合一、以禮待人的處世之道,與他的家訓「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如出一轍。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36個案例雲集香港著名企業,創出半世紀併購經典。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520頁定價:港幣$188按此網上購買🔗
【CUHK in Focus】愚公移山闢地 銅鑼灣鬧市百年歷史印跡
今天熙來攘往的銅鑼灣利園山道、希慎道及利舞臺廣場的街巷間,蘊藏着一段百年歷史:1924年,利園創辦人利希慎逆市借 貸,斥巨資購入當時位屬偏遠的東角山(現時東角道、希慎廣場至利園商場一帶)……
【Podcast《靜靜過生活》】人類學家從飲食習慣、烹飪技巧品出時代變遷!
民以食為天!除了從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入手,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觀察食物,甚至發掘美食背後衍生的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在去年7月帶來新著《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以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為線索,探討香港社會背後的社會變遷和飲食文化。2025年2月,張展鴻教授攜新著到訪台北書展,並受到podcast節目《靜靜過生活》 的邀請,一連錄製4集不同題材的訪談節目! ///////////「識飲識食」的讀者們,記得要收聽張教授的節目了🔗: 第1集:飲食文化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https://reurl.cc/V0r4zY 第2集:上海菜和私房菜https://reurl.cc/kMRaO3 第3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https://reurl.cc/d1EmnM 第4集:非遺的盆菜及香港茶餐廳文化與新加坡小販文化的比較https://reurl.cc/jQNvyM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張展鴻 著、譚宗穎 譯頁面:152面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連結
沒有「她」,就沒有今時今日的銅鑼灣?
黃蘭芳,在傳統禮教下沒機會認字受教育,卻在關鍵時刻帶領家族渡過難關,夷平利園山,成就今日的銅鑼灣。 由北山堂基金策劃、王國璋及鄭宏泰博士所著的《愚公不愚—利氏家族與香港世紀變遷》 ,爬梳大量的一手史料及訪談,娓娓道出利氏家族由販售鴉片起家到重振家業的故事,當中亦包括黃蘭芳這位家族中的傳奇女性。 1928年4月30日,香港鴉片大王利希慎在中環遇刺身亡,黃蘭芳頓時擔起一家之主之務,處理利希慎家族中的所有事務。 黃蘭芳出身廣東台山的某家地方大戶,自幼纏足,在傳統禮教下只能當個閨女,沒機會認字受教育。利希慎去世事出突然,黃蘭芳雖因此焦頭爛額,卻堅持辦好亡夫利希慎的葬禮,由入殮至出殯的所有事務都一力承擔。香港西報《士蔑報》曾譽之為「最費心籌辦、耗資最鉅的華人葬禮之一」。 及後,黃蘭芳窮於應付大量她本來並不熟悉的事務,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解決利希慎鉅額貸款的還款安排。利希慎置業公司因有大批土地欠下巨債,保守估計,利家當時的債務總額接近400萬港元。裕成公司股東團更曾登報向黃蘭芳喊話討債,讓黃蘭芳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 究竟是要變賣大量物業償債,讓利家重新出發,還是該為了盡量保全利家的物業,設法重組債務,並以物業租金和利舞臺等生意的收入來長期還貸、儉省度日?考慮到房地產已經成為利氏家族的主要業務,黃蘭芳最終堅持不變賣任何產業,靠收租償押,保留利家實力。戰後,黃蘭芳在長子利銘澤的鼓勵下命人夷平利園山,大力發展銅鑼灣,最終利氏家族得以重振家業,成為銅鑼灣的大地主。 時代不斷演變,但願今日的女性面對着事業、家庭和人際等種種的挑戰,亦能衝破限制,活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以上部份內容節錄自《愚公不愚—利氏家族與香港世紀變遷》〉 閱讀推薦 《愚公不愚—利氏家族與香港世紀變遷》策劃:北山堂基金作者:王國璋、鄭宏泰頁數:512開度:185 x 250mm定價:港幣$1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HK01】魯金掌故聊不完!《香港社會掌故叢談》宏觀香港社會長成
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探索,一快一慢的結合,衍生出一本《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細說香港社會成長的流動與變化。香港著名掌故大家魯金(1924-1995),致力擴闊香港掌故的談論空間和可能……
香港掌故必讀:最新出版魯金作品集
論及香港掌故,怎能不說魯金?「魯金作品集」系列叢書涵蓋生活、賭博、粵曲、街道歷史、廟宇文化等範疇。最新出版的《香港歷史掌故叢談》、《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以及《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由個人生活、社會脈絡以至過往歷史各方面的掌故軼聞,重現香港百年來的社會百態: 【歷史回顧】《香港歷史掌故叢談》探究正史以外的傳說奇聞除了記錄「香港淪陷與重光」、「國父孫中山訪港」等重要史事,《香港歷史掌故叢談》亦收錄了讀者意想不到的香港掌故:稱霸水域的海盜張保仔、發現於萬宜水庫的古沉船、二十世紀早期的裸體運動,為香港的故事增添了傳奇一筆。 頁數:312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4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2O23 【生活痕跡】《香港民生掌故叢談》從生活四周發掘有趣史事集「衣食住行」於一身,囊括了香港人生活上各層面的掌故,例如中西食肆、新春習俗、食水供應等。此外,魯金亦就個人觀察發掘不少鮮為人知的史事,如清代時香港下雪的天文現象,對屬於亞熱帶氣候的香港甚為罕見。 頁數:328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4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YSyM 【社會脈絡】《香港社會掌故叢談》以小大見小洞悉香港社會發展《香港社會掌故叢談》概述一切有關社會發展的範疇,包括人口統計、教育面貌、公共政策以至社會安全等,改用宏觀角度觀察港人生活。 頁數:280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5年1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rxm8c
廟宇掌故知多少:犯太歲點算好?
自古以來,民間相信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時,便會對該生肖造成不利。為改善運勢,不少香港人都會在農曆新年期間訪廟「攝太歲」求安心,當中黃大仙祠可說是最受歡迎的祠廟之一!作為大眾共同參拜的信俗,黃大仙是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 圖文摘錄自魯金作品集系列——《香港廟宇閒談》 《香港廟宇閒談》 魯金著– 作者親身走遍港九新界,碑銘考古/田野調查/實地考察收集掌故– 「廟趣」橫生,走筆所及乃至百年歷史古剎與隱跡方外的小廟頁數:216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信報】新聞學者梁偉賢20年鑄一劍 「西餅皇后」李曾超群傳記出爐
「Little by little,bit by bit,這個信念影響我一生,最偉大的事情都是一步步累積而成。」 新聞學者梁偉賢前後用時20年撰寫《平凡中的不平凡:香港西餅皇后李曾超群》,詳盡紀錄了李曾超群的一生。 為求真實立體,作者進行眾多訪問,其中與李曾超群的專訪、深談、閒聊、活動中的觀察,就接近百次。 《平凡中的不平凡:香港西餅皇后李曾超群》梁偉賢、倪耀芝 著頁數:496頁開度:170 mm x 240 mm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HK01】你是否還記得超群西餅?傳記回顧「西餅皇后」李曾超群一生
你還記得香港首間西餅專門店嗎?不是美心、聖安娜、東海堂,而是由西餅皇后李曾超群創立的「超群西餅」。 由一間小小的餅店發展成一個跨國集團,再到公司清盤負上巨債,李曾超群 如何面對她大起大落的人生?由梁偉賢與倪耀芝合著的《平凡中的不平凡:香港西餅皇后李曾超群》集結專訪、深談和活動觀察等一手資料,完整紀錄李曾超群的傳奇一生。 HK01書介全文 「若我們將她逾九十歲的人生放遠觀望,自然感悟到事情要看前與後:例如作者強調,從李曾超群自小固執、倔強和好勝的性格,已連繫到她後來進身西餅市場的成與敗;不過正因這樣的個性,才讓年屆七十的她寧可還債也決不破產,簡直將個性活到骨子裡,也為她人生落下傳奇一筆。」 「『西餅王國』的興衰始末是李曾超群人生的重要部分,但並非唯一。李曾超群作為傳奇,可是非一般的『女強人』;她除了多才多藝,而且樂善好施。」 《平凡中的不平凡:香港西餅皇后李曾超群》梁偉賢、倪耀芝 著頁數:496頁開度:170 mm x 240 mm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