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香港

颱風襲港,該如何「超前部署」?
時至今天,每當有颱風接近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不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此提醒市民作出相應準備。九十年代前,颱風預報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人們是怎樣得知風暴來襲?政府又是怎樣通報風暴訊息? 自1884年,香港已採用一套分別為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的信號系統。最初,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只為方便航海人士,當熱帶氣旋逼近香港時,會鳴炮警告居民,俗稱「燒風炮」。 1917年,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為大眾所採用,以一至七號風球信號代表不同風暴情況。1931年改為一至十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表示烈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九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十號代表颶風經已吹襲。為免公眾混淆,天文台及後取消少有發出的二至四號信號,並於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1973年,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自此一直沿用至今,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 自開埠以來,香港曾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災,威脅市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蕭國健作品集《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全面回顧香港的古今災患,當中既有風災、火災等天災,亦不乏堂匪、海寇等人禍,作者從此獨特視角出發重溫各朝政府的積極應對,傳遞「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 《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作者:蕭國健頁數:176頁開度:140 x 210 mm定價:港幣108元按此線上購買
【編輯推介】打開香港戰後建築的「資料夾」
戰後香港社會面對人口暴增、重建需求,採取世界風行的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簡潔,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由本地工匠實踐舶來的建築理念,選用本地的材料,並因應氣候及社會環境,逐漸發展成屬於香港的融合多重文化與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探討1950至1980年代香港建築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建築故事作為切入點,串連香港與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脈絡,回應「香港建築缺乏特色」的迷思,同時在無盡長河中找到「香港建築」的位置。 書籍以「資料夾」形式設計,翻開書本就如走進一個圖文並茂的檔案館。設計師巧妙加入許多精緻的檔案元素,其中以邊緣切割方式呈現的索引設計,既能作為章節分類指引,又能營造出有如水泥階梯般的視覺效果,令讀者感受恍如踏進建築物般的秩序感。 本書使用通心脊配合鬆書紙的方式裝訂,內頁既能做到畫冊般的全開攤平,讓圖像充分展示,又能維持一書在手的輕巧感。 書中設圖像分類編號,如P為相片、S為草圖等,進一步協助整理研究資料,建立鮮明的視覺識別,同時能讓讀者於書末進行資料溯源。 本書圖像數量極多,而且尺寸參差不齊,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機構與建築師家屬所得的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等,以及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後所整理的時序表和立體模型圖——但這樣反而成為一種靈感:封面設計以書中各類相片的幾何比例為元素,巧妙融合壓凹工藝,以呼應本書以圖像追溯歷史的想法,打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語言。 封面所採用的藍色字體,靈感源自舊式墨水印章的意象——這類印章常見於檔案文件,使用鐵膽墨或藍黑墨水,因其耐久不易褪色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希望藉由這種色彩記憶,營造出富有歷史感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特別選用奪目鮮明的藍色調進行燙色處理,以象徵那些塵封資料在今日重新被看見與詮釋。書封文字因燙色加工而產生自然斑駁痕跡,亦呼應墨水印章每次蓋印時略有差異的質感,讓封面設計更具層次與生命力。 翻開這本「建築資料夾」,豐富的圖片和扎實的內容將帶我們回到1950到1980年代的香港,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了香港建築的特色和獨特價值。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作者: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頁數:352頁尺寸:153 × 220 mm定價:$248按此線上購買
【戰後重生】巴士如何恢復運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翌年中巴和九巴恢復巴士經營權,但車隊已遭受到嚴重破壞,一切從零開始。面對巴士不足、乘客過度擠迫、黑市貨車入侵等問題,九巴 KMB 九巴專頁 是如何迎難而上? 🚌九巴改裝軍車做巴士🚌戰後行走香港島的巴士僅得四部;九龍則有八部,另有一至兩部壞車也要搶救回來使用。政府有鑑於巴士短缺,便設法撥出一部分軍車改裝成巴士。九巴前總經理雷中元曾在訪問中提及:「日本投降,英軍回來接手後,好像送了幾十輛軍車給九巴改裝做巴士。」 🚌搭巴士搵命搏🚌由於戰後巴士嚴重不足,當時巴士總是超載,更時常成為報章的投訴主題:「一輛載客量36 名乘客的巴士,竟可以擠進100 人!」「等巴士等了20 分鐘已經夠討厭了,最後迎來一輛不停站的巴士,天啊!還有乘客騎在擋泥板和坐在引擎蓋上,真夠嚇人!」戰後車輛組件供應緊絀,九巴只能見步行步,能湊夠車輛走哪條線便復辦哪條線。 🚌軟硬兼施擊退黑市貨車🚌1946 年,九巴勉強以八輛巴士恢復兩條九龍巴士路線。大量貨車加入搶客,最後在警方介入下,九巴容許30 輛貨車加入巴士車隊,收費需與巴士看齊,同時加快訂購大批新巴士,希望盡早收復江山,翌年成功恢復了12 條巴士路線。 《九巴初創20年–1920s-1940s》🌟本書圖文並茂紀錄九巴初創至成熟的發展歷史,獲九巴董事會副主席陳祖澤、香港歷史專家高添強作序作者:冼潔貞頁數:288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