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出版
共 13 項包含相關標籤內容
Highlights of Chinese Culture
- Chung Mau SI
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
- 方曉嵐
嶺外雲煙:華南文化與古蹟文物紀略
- 蕭國健
家庭和家族文化
- 陸人龍
- 劉健宇
往裡走,安頓自己(繁體增訂版)
- 許倬雲
- 馮俊文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 馮俊文
戰國成語與齊文化(下)
- 周功鑫
戰國成語與齊文化(上)
- 周功鑫
形意雙修:禪武文化與身心健康
- 釋心光
- 何方耀
- 區志堅
中國文化的張力:傳統解故
- 劉夢溪
從文物看中國歷史
- 李宗鴻
三聯說書
共 5 項包含相關標籤內容
【編輯推薦】唐詩讀本的又一寫法:《蔡宗齊講唐詩》
唐詩是中國文學中最受關注的韻文範疇,由宋人詩話下逮今人研究數量繁富。也許因為古今說詩者眾,當代的唐詩專著較易落入陳陳相因的窠臼。美國漢學界知名學者蔡宗齊教授日前推出《蔡宗齊講唐詩》一書,標舉「假若沒有一些真知灼見,只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他人的觀點、見解,我覺得對不起讀者的寶貴時間」,在選詩與編排兩方面,確實一新讀者耳目。 選詩方面,書中七十二首詩作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但作者卻精於擇取特別的角度切入:提起王維,一般會想起他的近體詩,蔡教授卻選入〈藍田山石門精舍〉,嘆其「精湛的造詣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寂寞了千百年」;不同於《唐詩三百首》之只錄韓愈七古四首,作者分別選入韓愈〈聽穎師彈琴〉、〈調張籍〉兩首五古韓詩,並稱後者「排山倒海的氣勢,是沒有哪一首五古能比得上的」。看似細描淡寫的選詩與定調,其實是高見卓識的表現。 編排方面,本書不執於以時序先後作簡單的組織,而是圍繞某一論題精意排佈。例如用〈春望〉、〈江漢〉、〈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終南山〉、〈漢江臨眺〉六詩,探討五律氣象何以成;先舉〈積雨輞川莊作〉揭示七言與五言的根本區別,再以〈古意〉、〈黃鶴樓〉、〈登高〉三首,參與古代詩論家「七律第一」之爭的討論;藉杜甫同題材的〈夢李白〉兩首及〈天末懷李白〉,比較古詩、律詩各自在藝術上的特色。在作者巧手編織下,書中七十二首唐詩成為一個龐大的、多層次的網絡,展現出圓覽唐詩發展的廣闊視野。 《蔡宗齊講唐詩》作者:蔡宗齊頁數:280頁開度:135 × 210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按此查看師生專享優惠 (截止2025年7月11日)
《南通筆記》:文商故里江海秀,勸君無事住南通
中國新興萬億級城市遇上千年江海文明,會碰撞出怎樣的敘事可能? “新京派文化”代表性作家、學者靳飛在香港三聯書店推出的新書《南通筆記(繁體增訂版)》(2025年3月出版)以不同於常見的“宏大敘事”視角,為南通這座被稱作“北上海”的長三角樞紐城市,構建起立體鮮活的人文坐標系。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江淮文化與吳越文化在南通相互交融,有“藍印花布”“沈綉”“梅庵琴派”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標誌,也有全國四大漁港之一的呂四港、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等自然人文景觀。 《南通筆記》將鏡頭對準這座城市文明的歷史肌理。關於寫歷史,中國自古以來有“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等,而作者靳飛另闢新徑,用《世說新語》般的“筆記體”來進行表述,擷取散落於南通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碎片”,以人物、事件為“料”,以廣聞博見之考證為“佐”,由此烹製出膾炙人口的“風味”短文。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導覽,而是一部“可攜帶的文明現場”,每一處地標都成為立體書簽。正如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俊先生在本書序中所言:“一個城市何若不像一個人,她也該是一個生命體……靳飛的筆記為我們找到了一種新的城市‘打開方式’。” 翻閱靳飛先生這位“老北京”筆下的南通“古今多少事”,在看到南通發展的歷史脈絡之時,總能讓人驚嘆“南通竟然如此地博大精深”。本書簡體版初版於2024年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引全國各地廣泛關注。香港三聯今推出繁體版,既是對南通獨有魅力的全新書寫,也是向更多的讀者遞出了一份南通文化請柬。 《南通筆記》(繁體增訂版)作者:康震頁數:320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以文字留下經典——田仲一成的中國傳統戲劇研究
來自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與世長辭,享年92歲。田仲一成教授出生於日本東京,195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後來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1962年完成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中國文學專業博士課程。 田仲一成教授以中國戲劇史為研究方向,並主張新舊結合,利用實地考察的方式彌補舊有文獻的不足,突破傳統中國戲劇史的研究局限。1983年,田仲一成教授以論文《中國祭祀戲劇研究》獲頒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其創新的研究方式更為中國學界帶來新風潮。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的宗族與演劇——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上下冊)》是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宗族祭祀習俗與華南地區的關聯。 田仲一成教授在此書中除了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等研究方法,更走訪多個華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他曾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考察近三年半,前後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歷時七年,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此書收錄其中12個實地考察實例和200多幅精選照片,並邀請了兩位日語翻譯專家錢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譯文,確保此書的學術和收藏價值在中文譯本中得以保存。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上下冊)》田仲一成 著錢杭、任余白 譯開度:170 × 240 mm頁數:816定價:$328按此線上購買
美食家蘇軾、韓愈蛇王、朱熹好學不倦:古代詩人怎樣過春天?
天氣回暖,大地回春,古詩詞中桃花笑、春江暖、小雨酥⋯⋯在盎然的春色之外,是對生活的熱愛。千百年前的詩人在春日寫下了哪些美好的詩句?讓我們透過《康震古詩詞81課》共賞詩詞,一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美好與生機: 《惠崇春江晚景》蘇軾(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一首題畫詩,前三句都是畫中之景,只有最後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是蘇軾本人的感慨與想像。換言之,蘇軾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看到了初春的花紅草綠,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美味的河豚。一個美食家心中的春天,真是別有風味。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韓愈(唐)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此時,韓愈剛由兵部侍郎升任吏部侍郎,心情極佳。揣摩詩意,韓愈很可能在上班時間寫信邀約張籍出來遊春,張籍卻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以詩代信,極言早春景色之美,勸張籍不要忙於公務,而要珍惜春光,不管多忙,都不能失掉一顆少年心。 《春日》朱熹(宋)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為什麼偏偏要寫在泗水尋芳呢?因為泗水是孔門和儒學的象徵。這首詩就是一篇不大不小的學習感受。「一時新」不僅指自然風光新,更指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境界也為之一新。「東風」不只是自然之風,更是儒學風範教化、澤被世人的浩蕩東風。儒學教化所到之地,「萬紫千紅總是春」。 《康震古詩詞81課》 作者:康震頁數:432定價:$188按此線上購買🔗
新光戲院的結業,意味着什麼?
近20多年來因租約問題屢傳結業的新光戲院,終要熄燈落幕。不論你有否進內欣賞過演出、是不是北角人,想必也對大廈外牆那塊延伸至馬路半空的新光霓虹招牌不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