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民間相信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時,便會對該生肖造成不利。為改善運勢,不少香港人都會在農曆新年期間訪廟「攝太歲」求安心,當中黃大仙祠可說是最受歡迎的祠廟之一!作為大眾共同參拜的信俗,黃大仙是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

- 黃大仙原在廣州?
1921年之前,黃大仙廟是設在廣州的。當時廣州的政局非常複雜,差不多由軍閥割據,故每一個軍閥上臺,都隨意頒佈法令,乘機「刮龍」。當時軍閥陳炯明便乘着「破除迷信」之名霸佔廟產,拆去廟宇築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黃大仙廟自然也受到影響。
- 六六年前「搬家」遷九龍
1921年初,本港紳商李亦梅、譚傑生、粱仁庵、郭述亭、張殿臣、陳柱石、唐麗泉等,把黃大仙接來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黃大仙的仙蹟,得以惠及香港居民。
- 黃大仙廟本來不是全年開放?
嗇色園本來是上述幾位紳商的私人修道別墅,在接黃大仙來港之初時並不如今日任人參神,但因後來善信要求入廟參神者日眾,各紳商平日樂善好施,於是就定下開放時間,並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贈醫施藥,周年無間。到了1956年9月,黃大仙廟正式交東華三院接管。
圖文摘錄自魯金作品集系列——《香港廟宇閒談》
《香港廟宇閒談》 魯金著
– 作者親身走遍港九新界,碑銘考古/田野調查/實地考察收集掌故
– 「廟趣」橫生,走筆所及乃至百年歷史古剎與隱跡方外的小廟
頁數:216
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當歷史成為「迷題」,我們如何用文學繼續追問?
1949年4月6日凌晨,200多位台灣學生被軍警直接逮捕,他們被控涉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等罪名。事件發生後,學校在政府督導下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重新審核學生資格,被除名的學生多達36名,被補學生陸續被起訴或遭到以各種罪名的「二度逮捕」。校園的校風轉趨保守,學術自由深受反共教育干預,白色恐怖在校園蔓延,史稱「四六事件」。 若不惜憾事只成為過去,我們又該如何追憶下去,讓世人記住歷史? 「其實,我之所寫,不是要刻意宣傳什麼理念,而是現實存在但以前不能談,一般人也不知道的一段台灣史而已。我之所以會一直寫它,當然是因為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感情,更因為它對台灣社會以及兩岸關係的今天或者未來都有很重要的以史為鑒的意義,因此希望有更多關心台灣問題終極解決的人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小說來理解它的意義。」 ——藍博洲,輯錄自《台北戀人》港版自序 由台灣作家藍博洲所著的長篇小說《台北戀人》,在多年蒐集四六事件歷史證言與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寫成。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一位老婦人從北京回到台灣,逐一探訪當事人,尋找五十年前失蹤的戀人,揭開四六學運前後的塵封記憶。而在輔線中,九十年代的台灣大學生發起了解禁平反運動,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白色恐怖下的台灣學生運動。 《台北戀人》作者:藍博洲頁數:440頁開度:140 x 200 mm定價:港幣14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仍然要閱讀?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作者:曾卓然頁數:264頁開度:130 × 190 mm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掌故必讀:最新出版魯金作品集
論及香港掌故,怎能不說魯金?「魯金作品集」系列叢書涵蓋生活、賭博、粵曲、街道歷史、廟宇文化等範疇。最新出版的《香港歷史掌故叢談》、《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以及《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由個人生活、社會脈絡以至過往歷史各方面的掌故軼聞,重現香港百年來的社會百態: 【歷史回顧】《香港歷史掌故叢談》探究正史以外的傳說奇聞除了記錄「香港淪陷與重光」、「國父孫中山訪港」等重要史事,《香港歷史掌故叢談》亦收錄了讀者意想不到的香港掌故:稱霸水域的海盜張保仔、發現於萬宜水庫的古沉船、二十世紀早期的裸體運動,為香港的故事增添了傳奇一筆。 頁數:312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4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2O23 【生活痕跡】《香港民生掌故叢談》從生活四周發掘有趣史事集「衣食住行」於一身,囊括了香港人生活上各層面的掌故,例如中西食肆、新春習俗、食水供應等。此外,魯金亦就個人觀察發掘不少鮮為人知的史事,如清代時香港下雪的天文現象,對屬於亞熱帶氣候的香港甚為罕見。 頁數:328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4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YSyM 【社會脈絡】《香港社會掌故叢談》以小大見小洞悉香港社會發展《香港社會掌故叢談》概述一切有關社會發展的範疇,包括人口統計、教育面貌、公共政策以至社會安全等,改用宏觀角度觀察港人生活。 頁數:280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5年1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rxm8c
Skip to content
【灼見名家】《經緯華夏(繁體增訂版)》以圍棋劫爭比喻華夏文明存續法則
在書中作者以圍棋裏的「劫爭」比喻華夏文明存續的弔詭法則。傷口即表示生機,五胡亂華後,北朝注入草原血性,重塑文明韌性;宋代向遼金稱臣卻換來經濟文化霸權,猶如棄掉三子卻屠龍的大局觀;鄭和下西洋看似虧損,實則為百年後的粟米蕃薯北伐,預埋農業革命火種。
Skip to content
【橙新聞】藝術家吳歡趣談繪畫 暢聊吳氏家族園林往事
「中國的收藏離不開園林。」 古代園林雲集各方江南才子吟詩作對、飲酒作樂,因此現今不少極具文化價格的書畫題字,都與園林甚有淵源。中國文化世家宜興吳氏以園林起家,明朝時坐擁三十座園林,歷五百年至今依然人才輩出,活躍於文化及藝術界別。 適逢《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出版之際,四位吳氏近代書畫家的作品日前於香港集古齋展出,當中吳氏後人兼著名書畫家吳歡更親臨現場分享繪畫心得和家族故事,印證書中記載的家族史事。 橙新聞專訪全文 《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始於中國繪畫與園林藝術的研究,歸於吳氏家族故事的述說,將「中國園林藍本」止園及宜興吳氏在歷史文化上生生不息的家族案例同時展現於讀者眼前。 《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作者:劉珊珊、黃曉出版日期:2024年3月按此線上購買